分享

人机相恋 | 现代人的脆弱与孤独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1

前天,珠海出了点事。

公交司机因为工资太少等多方面原因,不玩了,全市公共交通大面积歇菜。

事情来得很突然,没有人想过,出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或者,谁也不会想这样的问题,坐公共汽车出行是很多人的习惯。再或者说,公交就是我的腿。

你的腿没有了怎么办?

扯淡,这是个很无聊的问题,没人吃饱了撑的会这么想。

可事情就发生了,在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发生了,即使有前兆,但你并不知情。

晚上下班的时候,这件事情变成了人人能体会到的现实。

出现的情况可想而知。人们开始焦虑、恐慌。成群的人集中在公交车站,伸长了脖子张望,不停地对着手机“自语”,人们不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出租车成了被“打劫”的对像,私家车一窝蜂地涌上了路面,全城的路面成了停车场。

人们像一群群迷途羔羊般地无肋,我该怎么回家?

人们表现出了对公交车站无限的眷恋,迟迟不肯离开,盼望着有奇迹发生。

2

我无意说事件本身,我只想说现代人的退化。

车是没有了,腿就长在你身上,脚还在。但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可怕的是不是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是行动的意识。

珠海是个不大的小城。主城区的范围在十几公里之内,公交最远的线路最多50公里。

走回去。怎么可能呢?没有人会这么想。

把时光退回到三四十年前,几公里、十几公里的路程是路程吗?当然是,是脚力所能及的路程,因为那个时候除了走,没有太多的选项,唯一的选项是搭顺风车,那要看你的运气。

现在有无数多的顺风车,可在现代这个拥挤的社会里,这个选项被无情地关闭了。

人类到底是进步了呢?还是退步了呢?

在现有秩序都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我们进步了,在失去现代秩序的情况下,人退步了。

人好像越来越没了动物的本能,越来越像人了,但这没有了动物本能的人还是人吗?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细化到毛孔里的社会分工支撑的文明,公交司机成了我们的脚,没有了公交司机我们就没有了自己的脚。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全面的公共服务基础上的文明,没有了公共服务,我们的肢体就散了,各项功能全部失去。

没有公交是这样,没有了电、自来水、煤气又会怎么样呢?人会恐慌到死,虽然人的肌体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现代社会像一个试验室里的大笼子,我们是里面依赖外部供给的小白鼠。

3

我们在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下的社会人的时候,我们失去了所有自然人的本性。

包括最基本的、为了繁殖的性属性,以及情感属性。

现代的性用品可以满足人类性的欲望,自我满足好像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准,文明程度越高、社会越进步的国家生育率越低,因为一切都建立在了自我满足的基础之上。

至于情感,也不见得是人对人,也可以人对机器。人可以失恋,却没有办法过没有手机的生活。如果说手机是抒发情感的工具的话,我们现在更在意的是工具本身,而并不是手机连接的那个虚拟的世界。

美国导演斯派克·琼斯导演过一部电影叫《her》,中文直译是《她》。这部电影没有引进到大陆,台湾的译名叫《云端情人》,香港的译名叫《触不到的她》。

这部电影在2014年第86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获最佳原创剧本奖。

《她》讲述的是在未来的世界里,一个名叫西奥多的男人在婚姻濒临破碎的时候和一个智能语音系统相爱的故事。男主角是一位帮别人用语音写作书信的办公室职员,电影中的女主角叫萨曼莎由斯嘉丽·约翰逊扮演,其实她只有声音的演出,因为她饰演的女主角是一套智能系统,一个计算机软件。但是斯嘉丽还是凭借在该片中出色的“让耳朵都能怀孕”的声音获得了罗马电影节的“影后”桂冠。

一个宅男爱上了一个智能软件,当有一天这个软件启动不了的时候,男主人公表现出的沮丧、失落和伤心同失去了一个真实的恋人一样。

现代社会中没人了吗?不是,因为人更不相信人。我们在追求自我的时候没有了别人,也就失去了自我。

著名影评人戴锦华教授在“一席”深圳站的一次演讲中讲了这部影片,戴锦华想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人到底追求的东西还是不是人本身。

她在演讲中说,那样一个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并能向你学习的、越来越适合你的“情人”,我也想要,虽然我的家庭很健康。但我想了一个问题,突然有一天停电了怎么办。

讲到这的时候戴锦华教授停顿了一下,这是个冷幽默,她在等待笑声。

可是她失望了,场下的听众没有笑,场下的听众都是80后、90后。他们不相信会停电,他们不相信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像相信公交车永远会有一样。

这就是现代人,公共服务是我们的肢体,我们的思维是建立在社会公共秩序下的自我思维,当公共服务和公共秩序不复存在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呢?

影片《her》想表达的是现代人的孤独。地球上人满为患,但人类的个体却越来越走向孤独。

现代文明让我们越来越脆弱,禁不起发生在公共领域的一点风吹草动。

 4

想到了扶贫,想到了生活农村的、大山里的、我们认为的贫困人群。是他们贫困,还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要去扶贫的人更贫困,从人本能的角度上来讲,他们更富有,他们没有丧失自我生存的能力。

“环球网综合报道”世界知名物理及天文学大师、《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在20日发出警告称,人类若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在200到500年间,在太空找到一处新家。

他说:“扩散至太空将使人类的未来彻底改观,我希望这能把竞争的各国团结在单一目标之下,来面对我们全体的共同挑战。”霍金还展示他的愿望,就是由光能或其他能源形式推进的核融合太空船,将能把人类带到新家。

霍金担心的地球的环境,可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人,更应该担心的是我们自我的生存的能力和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要不然即使到了火星上也是死路一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