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要不要读四大名著?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1

暑假过半,进入暑期以来,有个很明显的感觉,交通变得越来越拥堵,商场、景点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反映了三个问题:

一、以孩子为中心的消费特点越来越突出。

这个特点前些年没有那么明显,消费的高峰都在全民假期、传统假日,寒假是春节消费期,消费的高峰不会出现在孩子们独享的暑假。

现在放暑假的孩子还都以独生子女为主,一般爷爷、奶奶、姥爷、姥爷还都在,两代人支撑一个孩子的消费,以孩子为中心的消费特点越来越明显。

二、孩子平时上学太累,到了暑期集中放松。

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是个共识,但这个问题一直无解。我们说大人上班996,孩子平时也差不多,甚至起得比大家都早。但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好不容易放假了,要出去好好玩一玩。

三、城市化速度加快,因为户籍制度的制约,造成了暑期大量人口对流。这背后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在农村留守的孩子进城看父母,另一部分是已经在城里生活的孩子、家长利用暑假回老家看老人。

这样一个暑假孩子们能玩好吗?不见得。

2

昨天,我的一位朋友和我说,老师给小学生留的暑假阅读书目是四大名著,让我谈谈看法。

我之前在很多期中都零散地谈了对这种作法的反对意见,基本上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首先说为什么是四大名著,不是五大名著、六大名著?

有一个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那就是四平八稳。

四是四面,东、西、南、北;八是八方,就是再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四平八稳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概念。四平是平定四方,是平外患;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平内乱,稳定局面。

现在,四大名著一词耳熟能详,其实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是建国之后的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出的,指中国古代留下的四部长篇小说。八十年代后逐步被认可,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这种提法明显能看出是小说家之言。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整理中国古代小说经典的时候就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小说,而且后来还持续地进行修订、重新整理,进行不同版本整理的出版工作,所以到了七十年代的时候才有了这样一个“四大名著”的说法。这个说法,我们现在能看到比较早的文字记载是在七十年代末。

四大名著的提法之前有个四大奇书的说法。

四大奇书是明朝人提出的,是一种营销手段。在明朝出版行业就是暴利行业,用奇书一词有吸引人来买的广告效应。

最早提出四大奇书的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担任过大理寺左寺(北京法院、南京法院院长)的明朝官员王世贞。有人说王世贞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里面的西门庆是王世贞写嘉靖的宠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严世蕃字东楼,小名庆儿,反过来写东楼变西门——西门庆。

王世贞提出的四大奇书指的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后来,明末小说家“三言两拍"的作者冯梦龙又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而他指的则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后来“四大奇书”专指明朝的这四部小说。

到了清朝之后,清朝官员高鹗应友人书商程伟元之邀续写了当时流传的手抄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开始刊印出版。因为《金瓶梅》里有大量的淫秽描写被朝廷禁止,《红楼梦》补充了《金瓶梅》的位置,进入四大奇书之列。

奇书和名著不同,奇书讲的是奇,名著讲的是艺术成就。

在明清两朝,虽然小说流行,但一直被认为是文化下等品,是市井文化,上不了大雅之堂。所以写小说的人一直不留名,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大名著的作者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曹雪芹和吴成恩两个名字都是反推出来的,一直没有实际证据。

当这四部小说被定义为名著之后,它就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并代表了某种正确。

中国民间曾有一句俗语叫“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或西游)”

后来有人又加了两句:看了西游记说话如放屁,看了红楼梦总害相思病。

这些话是民间的总结,是从清朝传下来的。

意思是说老人若是常看《三国演义》,免不了一肚子阴谋诡计,学得老奸巨猾。少年常看《水浒传》,就学会了打架斗殴,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常看《西游记》,说话云山雾绕,不着边际。常看《红楼梦》,往往陷入情网,不能自拔。

俗语是民间对事物认识的总结,这几句俗可以说是否定了四大名著的艺术价值。

四大名著虽然是当时的白话小说,但也有一定的文言属性,对于阅读原文来说,不但是小学生,中学生读起来也困难。至于艺术成就,那得专业人士才能解读,大多数人也只是看故事。

3

四大名著成书最早的是《水浒传》,它的外文译名最能解释这部小说《水边强盗的故事》。小说中除了强调杀人、放火、打劫的正义性之外,再无他义,还能提炼出来的就是毛主席批的投降主义。

小学老师让孩子读这部书的说法是学里面的人物描写,108个人各不相同。

但当把这108个人定义为英雄好汉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孩子们模仿,并带有了正义认同。我们一度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定义为了正义,包括最没有正义性的太平天国。这不但是小孩子能不能读的问题,而是要重新认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问题,可是没人敢碰这道红线,这才是真正的可悲之处。

《三国演义》的原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把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用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的。一般认为三分史实七分演义。

《三国演义》到底讲了什么呢?

有人说《三国演义》讲是忠,有人说《三国演义》讲的是奸。

如果说《水浒传》讲了一个义字,其实《水浒传》讲的是一个忠字,忠于天子,替天行道。

如果说《三国演义》讲是忠,其实讲的是义,忠于朋友义气,而深层次是讲了一个大奸大恶、大忠大义的复杂故事。

曹操、刘备谁是忠谁是奸?谁是英雄谁是枭雄?大人也很难分清。

小学老师让孩子读这部小说的说法是学书中的场面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安排。

但小说很容易让孩子进入好人、坏人的区分,你说曹操和刘备谁是好人?你肯定说刘备是好人。如果孩子问你,刘备是好人为什么摔自己的孩子,曹操怎么没有?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

孩子读《三国演义》的最大后果是把《三国演义》当历史。

《西游记》老师是当成了神话小说推荐给孩子看的,小说的成就是反抗精神,突破所有规矩,越不守规矩越好。这显然不适合小孩看。

表面看《西游记》讲的是一个追求佛法一心向善的故事,但里面的最有能耐的孙猴子一点都不善,又不文明,最多是他善恶分明。但他身上那种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做法能让孩子学吗?这一点同《水浒传》一样容易误导未成年人。

其实《西游记》讲的是心学,是如何突破自我局限的问题,和《三国演义》一样是成功学的范畴。

《西游记》被推荐的另一个理由是景色描写。

通过《水浒传》学写人物,通过《三国演义》学写情节,通过《西游记》学写景色,这三本书看完了、学好了就是一个小说家。那么,难道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小说家吗?显然,这些推荐的初衷都站不住脚。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红学界都没有定论,但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反封建的爱情小说,是一总追求个性解放的小说。

但这部小说实在太难读,而里面的大量因果报应论也不适合小孩子看。

有一点是可以推荐的,就是小说里面的人物辈份,谁是谁的哥哥、姐姐、舅舅、姨妈。但小孩子能通过小说看懂这些关系几乎是不可能。

所以,不建议小学生读四大名著,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读,但不能强制,当作业,读的时候也要有家长做正确的辅导。

这些书,特别是《水浒传》也应该从中考必读书目中剔除,并标明“少儿不宜”,因为太血腥暴力。

4

那么,让小学生读什么书呢?

一说读书,我们就会想到文学名著,其实孩子最应该读的是关于未来的书,可以读一些科幻或科普的读物,还有一些就是外国绘本大师的作品。

但这类的中国书籍实在太少,外国倒是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介绍了,介绍太多就有人说我是“慕洋犬”。昨天共青团中央的微信公从号报道《一天警情通报“六连发”!多名“精日”分子被抓!》,挺吓人的。

我倒是可以推荐一本书,毕淑敏的一个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写得非常美,是写给小孩子看的。1995年出版的,现在没有了,淘宝的两手书中只有24本。我95年买过,但搬家搬没了,现在想起来还心痛。

不过,我可以从网上找到,如果网友想给孩子看,我可以在明天的公众号的第二篇文章里连载,有可能的话配上朗读。当然不是我读,我水平不行,找高手。

想看的给我留言,如果没人想看,我就不费这个劲了。

我的原则是孩子爱看啥书就让他看啥书,大人不要强求。不爱看就不看,让他在暑假里睡到自然醒,玩到发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