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历届校长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1

10月12日北大原校长、恢复高考后的第三任校长丁石孙先生辞世,享年93岁。

丁石孙还有另外几个身份,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民盟中央主席。

丁石孙先生的遗体昨天在八宝山火化,民盟中央主席副国级。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清朝京师大学堂,它是百日维新的产物。后来光绪皇帝实行的新政都被废除了,唯有新政期间办起的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

在清朝京师大学堂期间历经10任校长,当然都是朝廷的官员。

清朝京师大学堂时期历任校长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丁韪良(1898-1900)

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张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李家驹(1906年2月—1907年7月)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刘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柯劭愍(1910年9月—1911年11月)

劳乃宣(1911年11月—1912年2月)

孙家鼐,安徽省凤阳府寿州人。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光绪四年(1878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同任光绪帝师。

孙家鼐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直接的动力是甲午战败。而在甲午开战之前,孙家鼐就反对因朝鲜与日本开战,与李鸿章的意见一致。战败后,觉得旧的知识分子无法与新时代相适应,才开办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任命他的老师为第一任校长,当时不叫校长,叫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总教习是第三任校长许景澄。

孙家鼐当时已72岁了,但他主张向欧美学习,他订的京师大学堂的宗旨是:“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未有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虽然这种体用论现在看了很平常,但在那个时期已经是非常进步了。死后谥号文正。

第二任校长丁韪良,字冠西。听着挺中国,其实是个美国人。

他的真名叫威廉·亚历山大·巴尔森·马丁,他是美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死在了北京,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的一块墓地上。

2

第三任校长许景澄,一直是京师大学堂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说前三任是在一起的,说第几任只是为了排序。

许景澄

许景澄浙江嘉兴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六年(1880年),让他出使日本,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未能成行。守丧结束后,光绪十年(1884年),许景澄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次年,兼任驻比利时公使。出使期间,负责勘验、接收“定远”等舰,并亲赴造船厂调查,撰成《外国师船表》,疏清朝廷,建议加强海防。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再任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光绪十八年(1892年),任光禄寺卿,光绪十九年(1893年)调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工部左侍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兼任中东铁路公司督办;光绪二十五年改吏部右侍郎旋迁左侍郎,又充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总教习,管学大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兴起,许景澄力阻义和团驻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力量,并派出官兵攻打外国使馆,许景澄冒死上书慈禧说:“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并与徐用仪、袁昶等反对依仗拳民神功对外宣战,力谏剿拳民,诛纵匪祸首,以退洋兵。

慈禧大怒,许景澄被定“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罪名;7月28日,与袁昶等五人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被称庚子被祸五大臣。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之后,慈禧和光绪跑了,与八国联军和谈,签订《辛丑条约》。

第一款,中国派醇亲王载沣赴德向德国皇帝就德国大使被杀一事道歉。德国大使遇害处建碑纪念。(这是八国联军攻击的直接原因)

第二款,鼓励义和团的大臣遭受惩罚(如两位宗室原为斩杀,后改为流放新疆、其他许多大臣被革职);反对义和团拳民主张如庚子被祸五大臣等,加以复职或受嘉奖。

后来朝廷给这五个人平了反,封了号,许景澄追谥文肃

4

对京师大学堂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是第四任校长张百熙。

张百熙

张百熙长沙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二甲第六名进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重开新政,下诏求言。

张百熙上疏,主张改革官制,整顿财政,变更科举,兴建学堂,设立报馆。此后,张百熙任工部尚书,调刑部,又改吏部。年底,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前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张百熙上《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建议先开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分为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师范两馆,同时添建讲舍,附设译局,广购书籍仪器,宽筹经费。不久,又上《奏举大学堂总教习折》,保荐冀州知州吴汝纶担任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冠服登门跪拜,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吴汝纶提出首先赴日本考察。尽管汝纶归国后即病卒,未能视事,张百熙求贤爱才之心却可见一斑。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如后来的北大校长严复、蔡元培等也都是他在任期间聘的。

现在北大和北师大都认张百熙为他们的校长。

京师大学堂之后的几任校长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只有第八任校长刘廷琛是张勋复辟的主要推手之一。

3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严复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被合并、撤销


京师大学校校长刘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国立北平大学校长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院长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一直未到任,由陈大齐代理

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时期


汤尔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恢复管治时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适 (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陆平 (1960年3月—1966年6月)

张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工作组组长)

聂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杨德中(1969年9月27日—1977年)(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凤(2008年11月—2013年3月)

王恩哥(2013年3月—2015年2月)

林建华(2015年2月—2018年10月)

郝平(2018年10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