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差异

 板桥胡同37号 2020-12-11



现综述单、双相抑郁在临床特点、生化代谢、脑功能影像、面部表情识别与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鉴别两者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抑郁症因其病因不清、致病因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一直以来都是精神科领域聚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均以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或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等为临床特征。由于二者表现的相似性,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的困扰。

现综述单、双相抑郁在临床特点、生化代谢、脑功能影像、面部表情识别与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鉴别两者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1

单、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差异

由于没有明确的生物学标志物,当前主要通过病史、病程与临床症状诊断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从临床特征来看,两者均有抑郁发作,因此,它们是同疾病谱系还是两种异质疾病,仍然存在争议。

国内李赓等通过对比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发现两者在家族史方面无明显差异。不过双相抑郁患者伴随的激越、精神运动性迟滞、精神病性症状及躯体症状较单相抑郁患者突出,而单相抑郁患者中出现的焦虑症状、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概率明显高于双相抑郁患者。这与张胜军的研究结果相似,单相抑郁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焦虑症状、早醒、白天嗜睡等更常见,而双相抑郁患者的发病年龄早,阳性家族史和自杀风险更高,伴有更多的精神症状,躯体疼痛症状更明显。

Mitchell等通过对比两者的谱系,发现双相抑郁患者相比单相抑郁患者,有更高频率的早醒、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思维/集中注意力困难、妄想和幻觉。这与Leonpacher等的研究类似,其研究认为与单相抑郁相比,妄想、精神运动迟缓、丧失能力、更多的混合症状、更多的发作次数、更短的发作时间,以及抑郁症治疗后更多次数的发病史等 7 个临床症状与双相抑郁显著相关。

近年来,我国张建芳等通过对比两者的临床特征发现,双相抑郁患者首发年龄早,发病无明显诱因,而且发病较为频繁。就病程和治疗方面而言,目前一致认为双相抑郁患者的终生抑郁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均高于单相抑郁患者。

综上所述,就临床症状来说,双相抑郁比单相抑郁的发病年龄早、发病次数频繁,合并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多,躯体疼痛症状更明显,且病情更加复杂。


2

单、双相抑郁的生化代谢差异

在抑郁症中普遍存在神经内分泌失调,这种改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病因。

一篇来自 65 个研究所的 Meta 分析提出,具有自杀念头的抑郁症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水平低于无自杀念头的抑郁患者,这种情况在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中均存在。

最近的研究发现双相抑郁患者血清中除了血脂水平较单相抑郁患者低以外,胰岛素抵抗指数也显著降低,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与游离 T3(FT3)的水平较高。研究证实,甲状腺功能与情绪障碍相关,甲状腺功能的减退或亢进均可引起情绪异常。并且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的亢进会增加双相抑郁的风险,这可能与较高的T3、FT3 水平有关。

蔡文治等通过对中国人群促甲状腺激素(TSH)的 Meta 分析发现,单相抑郁患者的 TSH 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而双相抑郁患者的 TSH 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此外,腺嘌呤的功能紊乱也与情感障碍有关,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由黄嘌呤或次黄嘌呤的黄嘌呤氧化还原酶产生。目前,有研究证明双相抑郁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单相抑郁患者,但尿酸是否可以作为双相情感障碍的生物学标志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单、双相抑郁的脑功能影像差异

研究发现,单、双相抑郁障碍的病理生理涉及了内侧前额叶、边缘叶、纹状体、丘脑等多个脑结构的功能紊乱,并伴有非特异性萎缩的征象。两者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神经影像病理生理机制外,还有各自特有的神经影像学特征。

在静息态脑功能的研究中,目前比较一致的结果是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最可能在岛叶、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的连接方面存在差异,但对连接性的高低结论不一。

Li 等通过对比几个大脑区域的体素发现,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左侧岛叶的度中心(每个体素的连接度)较低,而双侧楔前叶至中、后扣带回及左侧小脑的度中心较高。

南京大学的研究表明男性单、双相抑郁症患者在静息态下局部脑区神经元活动的特征及脑区间神经元的同步性均存在异常,且两者脑区活动的异常不尽相同,这可能是区分两者的潜在的生物学标记。

在脑白质的研究中,Silverstone 等发现相比单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患者有更高的脑深部白质信号。国内的研究发现单、双相抑郁障碍均以右小脑前叶灰质体积下降为共同特征,但两种疾病在右颞上回的灰质体积存在差异,由此猜想它们在神经解剖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近年来,利用 MRI 技术观察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在识别面部表情过程中脑区激活情况的研究逐渐增多。Grotegerd 等通过功能 MRI,采用模式分析法区分单、双相抑郁,发现单相抑郁障碍对于负性情绪,杏仁核激活增强;而双相抑郁障碍对正性情绪,杏仁核激活增强。

Almeida 等、通过对比单、双相抑郁各 15 例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相关试验,发现识别轻度悲伤和中性面孔时,双相抑郁患者左侧杏仁核活动异常,这可能是双相抑郁患者的特异性标志物。

Miskowiak 等研究发现,双相抑郁患者在对负性刺激和正性刺激中均显示,杏仁核反应性增强,皮质 - 边缘耦合性减低。

以上结果均反映了单、双相抑郁脑功能区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两种疾病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4

单、双相抑郁的面部表情识别差异

人类的面部表情包含高兴、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 6 种基本情绪,这 6 种基本情绪具有跨文化、跨种族的稳定性。1978 年,随着面部运动编码系统的开发,面部表情识别成为心理学和精神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下降与抑郁症相关。早期研究中,Mikhailova等发现,抑郁症患者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受损。在辨别面部表情的测试中会出现更多的错误,而且在识别悲伤表情时反应时间较长,且表现出比较严重的消极倾向。后来,Vederman 等[发现双相抑郁患者也存在明显的面孔情绪识别能力下降,尤其是在悲伤和恐惧面孔情绪识别中更明显,这与Kjæstad 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在社交场景中,双相抑郁患者识别负性表情的能力减弱。

面部表情识别可能是区分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潜在内表型。


5

单、双相抑郁的认知功能差异

认知功能又称神经认知功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大量分工不同而在结构与功能上密切相关的神经元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功能。很多研究认为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情节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差等同时存在于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中。

张颖等通过对比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认知功能发现,二者均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但双相抑郁患者的损害更严重,主要表现在大脑执行功能、注意功能、记忆功能等。

Galimberti 等通过网络分析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认知功能,结果表明就整体认知而言,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但记忆障碍在单相抑郁患者中表现突出,而执行障碍在双相抑郁患者中更加严重。而 Suciu 等研究发现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均存在执行障碍,单相抑郁患者主要存在注意力分散障碍,而双相抑郁患者主要表现在持续性注意障碍。

Bauer 等发现相比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言语记忆力和语言流畅性缺陷。同样,Lee 等的研究发现,单相抑郁患者在工作记忆、颜色命名及情感颜色词方面的得分优于双相抑郁患者。

综上所述,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低于健康人群,单、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相对应脑功能区的差异引起的,这为寻找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生物学标记物提出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0 年第20卷第2期
本文来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