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云港将军岩有种“谜”一样的岩画,经过研究,有可能是鲵鱼

 历史解密坊 2020-12-12

从考古发现来看,地球上曾有很多神秘物种,但因为种种原因都灭绝了,或者变成濒危物种,因此令人感到痛惜。不过幸运的是,考古专家们还能在古老的岩石壁画上,看到稀有生物的模样,比如江苏锦屏山有这样一组岩画,其中有个神秘的大头怪物令人疑惑不解,它究竟是什么动物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锦屏山位于江苏连云港锦屏镇,因其锦绣如画,所以被康熙皇帝赐名锦屏山,而且山上还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比如孔老夫子就曾在此“问官”,另外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也都在此留下过足迹。近代以来,众多的考古专家们,都对锦屏山遗迹做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发现了其中100多个石窟造像,还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刻。

在锦屏山以南,还有一处规模宏大的石器时代岩画。在后期的考古研究中,专家测量其长度约22米,宽度约15米,距今约7000多年,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被专家们命名为“将军崖岩画”。在一开始,专家们对将军崖岩画并没有太过关注,但在后来的深入研究中却发现这幅岩藏有玄机,绝对不简单。

整体来看,将军崖岩画描述了原始先民的崇拜,祭祀和农业等情景,按照其分布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南侧,宽约6米,长约8米,主要是有鸟兽图案,以及一些同心圆圈。专家们推测,圆圈是先民观察星象后留下的记录,如果将其汇总在一起或许就是银河系了。第二部分位于顶部,主要是人工开槽的圆窝,大小不一,小的直径3厘米,大的直径7厘米,专家们对其作用还无法解释。第三部分在西侧,长约4.2米,宽约3.8米,虽然没有第一和第二部分的面积大,但是画面内容却是最丰富的,不仅有各种农作物和人劳作的情景,还有插着羽毛的人像,专家推测他或许就是天神,不过有一种动物却看起来最奇怪。

岩画上这种奇怪的动物数量较多,足足有16个,虽然描绘的大小不一,但是整体结构却是一样的,即上部分是圆形,可见两个圆圈表示的是眼睛,因此圆形就是它的头部,所以前面的线条或许就是它的触须。另外,在其下方还有一条延长的线条,有的长,有的短,就如同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呢?

专家们看罢后都直摇头,研究了许久都没有得到答案,不过他们推测是长尾巴的人。后来,有位权威的岩画专家经过破译,表示这种动物不可能是人,因为他们全部有眼无眉,与岩画上其他人相截然不同,所以这位专家推测它是一种水生两栖——鲵,而且在早些年发现的仰韶文化陶器中都有所发现,是一种鲵崇拜。

鲵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因叫声如婴儿啼哭,所以也被称之为娃娃鱼,即“鲵鱼,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声如小儿啼,故曰鲵鱼”(《本草纲目》)。在远古时期,或许先民认为鲵鱼生得奇怪,在水下和陆地都能生存,还能发出人的声音,因此认为它是一种神物,所以便对鲵鱼产生了一种原始崇拜,才将其绘制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周朝文献中有记载,“陵(龙)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海内北经》),专家们经过研究确定,其中的“陵鱼”,或者“龙鱼”就是鲵鱼,因为先民曾用其体内鱼油制作油灯,觉得它可以给人带来光明,所以称之为“龙鱼”。由此可见,先民对鲵鱼的崇拜也可以说看成是一种对光明的崇拜。不过可惜,后来鲵鱼数量锐减,再加上如今的自然环境恶化,到了当代,种群数量急剧下滑的鲵鱼,还成为了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令人感到十分痛心。

再回到将军崖岩画,它让我们知道了鲵鱼在原始先民心目中地位,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祭祀文化。不管怎么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将军崖岩画,还更要保护珍稀的鲵鱼,不要让鲵鱼灭绝成为人类的伤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