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文君:我跟朱涛老师学书法,原来好的教育是相通的

 跟我学小古文 2020-12-12
  △朱涛老师和朱文君老师合影

我跟朱涛老师学书法,

原来好的教育是相通的

朱涛,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当代硬笔书法院院长,上海市长宁区文联副主席、长宁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小主人报社社长。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一定能写一笔好字。恰恰相反,我从小对写字就充满恐惧。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教拼音“α”,当晚的家庭作业就是写一行“α”,可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我怎么认真照着样子写,我写出来的“α”,都是躺着的,小尾巴朝天撅着。我急得大哭,父亲赶紧过来辅导我,半个小时之后,父亲放弃了,他直接帮我写完了作业。现在想起来,可能是我的握笔姿势有问题,但总之,写字留下的阴影面积是足够大了。成年之后,把字写好,一直是件令人胆寒的事情,看到能写一手漂亮字的同行,总会平添一份羡慕。

去年的一个晚上,艺术家好友朱应突然发信息来说,她和她的表哥,书法家朱涛先生一起创办了“应舍美学堂”,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朱涛先生将在美学堂首次开班教学,招收零基础学员,问我想不想参加。好友创业,必须支持一下,便“义不容辞”地答应下来。就这么,我成了朱涛老师的学生。

图中执笔为朱涛老师,右起第三位是朱文君老师

第一节课,自我介绍,少不了要自黑一下,我说了自己对写字的恐惧,说自己这辈子恐怕不可能写好字了。一番话听起来像挑衅又像求鼓励,可朱涛老师一笑置之,也没有刻意鼓励我。

开始拿笔,朱老师像教孩子一样教我们怎样把新笔捏开,怎样沾水沾墨。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教我们如何在写完字之后,如果保持整洁。他特别叮嘱说,多余的墨汁千万不要倒回瓶里,这是墨汁发臭的原因。他还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给我们演示如何洗净毛笔,保养毛笔。我觉得,他给我们的启蒙,是一个书家的生活方式,而非使用书法工具。他把他对笔墨纸砚的情感透过这些细节传递给了我们。

笔墨纸砚摆放的细节里,透着书家的感情

朱涛老师是上海“土著”,一口软糯地道的上海话非常好听,那种只有用上海话说出来才好笑的幽默,常常让人想到上海的滑稽戏演员王汝刚。为了照顾我这个“外地人”,他经常会用普通话和上海话各说一遍,这就使得他的教学显得格外有耐心。

朱老师的教学不仅有耐心,而且有方法。跟了朱老师一年,虽然同学的水平已经分出高下,学霸有之,学渣亦有之,但都在高高兴兴地写,没有谁放弃;不管进步快还是进步慢,没有谁止步不前。同样作为老师的我,常常会在朱老师的课堂上,不由自主地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会跳出纯粹技术训练,指向感受、指向个性、指向情义,最终指向做人。

第二节课,和常规的书法教学先练笔画不同,朱老师让我们直接开始写字。他让每个人自己说四个想写的字,他给写一张范字,然后各自照着写。好像还没下水的人,突然被要求自选游泳的样式,这可把同学们难坏了,什么字好写一点呢?朱老师却宽慰大家说,字没有难易之分的,都可以写。结果有些字的繁体字笔画复杂得惊人,大家居然也依葫芦画瓢写出来了,心里那个高兴啊,原来,写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朱老师就这样,顺势把我们拉下了“水”。他说,在写字中同样可以练笔画。而写完整的字,还可以观察到笔画间的关系。想到我教孩子小古文,不也是这样吗?第一次读小古文,不告诉孩子这是古文,让孩子大胆去读,大胆去猜。猜不对,没关系,后面慢慢学;猜对了,孩子就找到了古今汉语的连接。学习从一开始,就指向了关系的建立,而非知识的记忆。

朱涛老师和朱文君老师,联手打造了《小学生小古文练字集》。在练字中学习小古文,太棒了!

第三节课,朱老师捧来一厚沓字帖,让每个人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字。我选了颜真卿的颜体,阔鼻方口,雄浑大气;不少同学选了欧阳询的欧体,严谨工整,方圆兼济,总之欧颜柳赵都有人选。有人问,难道各写各的吗?那朱老师教起来岂不麻烦?朱老师说,每个人喜欢的字不一样,一定要写自己喜欢的字。教是一样的。

果然,同学们各写各的,因为喜欢,所以积极性很高。每次朱老师评点作业的时候,请大家一起来观察字形,进行比较。哦,欧体的起笔和颜体的起笔不同,颜体的弯钩和欧体的弯钩各美其美……朱老师反复强调,观察要仔细,细微处要看到。怎么看到?一比较,就看出来了。我在教古文的时候,也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文言和白话放在一起对比,我叫它“文白对读”,白话降低文言的理解难度,文言让白话更加简洁精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学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比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格局。

学习首先需要格局,格局首先就是要给足空间,能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方式腾挪精进。写字精进的过程,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唯独不会一直匀速前进。足够的空间,让学习者能自由调节自己的脚步,想快就可以快,想慢就可以慢;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慢地体会。

朱老师的教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他不建议用米字格,甚至不建议同学们折出格子以控制字的大小。在练习楷书的时候,朱老师建议大家用杯口在纸上扣一个圆印子,把字写在“圆”里面。咦,方块字怎么能写在一个“圆”里?朱老师说,其实汉字每一个字的“中宫”都有一个圆心,笔画从圆心放射出来,即便冲出圆周,张臂伸腿,也能像打太极一样,中心发力,收放自如。我由此想到“内圣外王”这个词,看来,对字的领悟亦是对人生的领悟。

小古文字帖使用了朱涛老师的“表盘圆格”形式,通过时钟表盘的时间方位,帮助定位笔画起落和字体结构,做到字正方圆,以圆固形,脱圆成字,有提高练字效率和兴趣。

跟着朱老师学习了一年,从来没看到朱老师批评谁,但是表扬也不烂大街。好就是好,不好的地方指出来,老师给你范写一个,你照着去练练看。很像旧时候书斋里的先生。其实朱老师年纪并不大,外貌看上去更年轻,这样的修养气质从哪里来?应该就是长年浸濡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书法、剑法、琴法、文法都指向一个人的品性和修养。朱涛老师的字,深受书法界的赞誉。我作为一个初学者,不敢妄加评论,我想到了《爱莲说》里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朱涛老师无论是字还是人,都给我这样的感觉,确实,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想看朱涛老师更多作品集吗?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