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父母爱用语言伤害孩子?父母:不是的,只是我们身不由己,希望你理解

 庭爸谈育儿 2020-12-12

如果你小时,总是被父母打击和批评。

长大后,你问你的父母,你们为什么总是喜欢打击和批评我?

你的父母会怎么回答?

也许,大部分的父母会诧异,有些父母还会感到委屈、生气和伤心。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做法,都是为了孩子好。现在不理解,长大后一定能够理解。

但当我们从父母的孩子,结婚生子,变成孩子的父母时,我们也会有意无意的走上这种模式,我们在不经意间,会活成自己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跟身体受伤是一样的。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一项实验发现:

孩子受到父母辱骂时,他的情绪上受到的创伤,体现在大脑区域里,跟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会体验到几乎同样级别的疼痛。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大脑的一些区域,像胼胝体、海马回、前额叶等区域,都容易受语言暴力的影响。

孩子大脑还在发育中,如果总被批评和语言攻击,这个孩子的大脑就会为了适应环境 ,发育成为“求存模式”的结构,进而成为自卑型的人格。

英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温尼克特说:

“如果一个孩子在最初的生命状态里,总是顺应外在的需求,那么,极有可能他会发展出一个虚假自体。这个虚假自体不再回应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通过压抑自己,顺应外部世界。”

这就是真实的伤害。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语言暴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高赞的回答是:

”我天性自卑、抑郁、讨好型人格、惧怕社交、爱独来独往、玻璃心、敏感、怕给人惹麻烦、共情能力强……

这些都“得益”于我父母从我小时候一直延续至今的语言暴力。

他们浑然不觉,他们甚至嘻嘻哈哈。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让我痛及肺腑,谈笑之间就可以让我泪如雨下……我爱着他们的同时,也恨着他们。“

更有人说:

“每一次被她骂完都想去死,越来越怀疑自己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现在已经无所谓了,她爱骂就骂吧!”

这样的教育,父母和孩子都得到了什么呢?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有些父母喜欢用言语来伤害孩子呢?

有这些原因:

第一,被自己的情绪所绑架。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情绪控制能力差的人,会受到不如意的事情影响而产生坏情绪。

人有了情绪后会怎么样?

一种是拼命忍着,第2种是发泄出来,第3种是心理上的自我调节。

拼命忍着,是对自己的伤害,发泄出来是对身边人的伤害,只有自我调节,才能够把这种坏情绪的负面能量融合起来,但这也要求我们具有比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

所以,一般的父母只会选择忍受或者是发泄,采用哪种方式,看关系,看对方是谁。

这很现实,但这就是人性。如果父母有了情绪,与孩子相处时,往往会借事发泄,将自己的情绪转嫁给孩子。

在工作中有了情绪,很多人当面不敢对抗,回到家里,却抓住孩子一两个小问题而大光其火。

你会有这样的经历吗?

第二种,是被原生家庭绑架。

幸福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很多伤害,这样的伤害会对孩子产生一辈子的影响,甚至带到他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继续去影响他的下一代。

很多人痛恨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但是当他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活成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伤疤已经与自己长成了一体,不经历痛苦的愈合,就会永久的伤痛。

第三种是被自己的习惯所绑架。

有的人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自己从不拐弯,却希望别人能体谅。

前几天,我的同事跟我谈事情,一开口就说,我这人比较直接。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接下来有些话就会说得很难听,但你还要表示理解,因为他已经事先声明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这样的声明,本质上是一种绑架:用所谓的直接,表达自己不加掩饰的想法,伤人于无形。

一般我们碰到这种人会怎么样?

真是有多远躲多远,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编辑

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父母会以此为荣,敢直接说出难听的话,要求别人接受自己这种习惯,怎么样都不会获得别人好感。

而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也会成为一个人的个性,那么当他面对孩子的时候呢,同样会用自己这种不好的习惯去面对孩子。

情绪、原生家庭和习惯,纠结在一起,会让我们往往身不由己,做出令自己都无法相信的事情来。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这么做就情有可原,教育并不代表伤害与被伤害,做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跳出这样的怪圈,提升自己的认知,虽然这的确不容易。

1、战胜自己的情绪,学会就事论事

面对孩子,发脾气往往是最容易的事情,甚至会成为很多父母的条件反射,打断条件反射的做法,先从停一下开始。

要发火时,不论怎么样,先暂停一下,不要让情绪脑完全控制我们,这一步就能减少很多的过度情绪化。

2、原生家庭所给予的,一定是在那个环境与氛围中,父母以为是最好的。现在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我们还要用父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本质上是教育上的懒惰。

改变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多学习多提升,父母只是身份,父母不优秀,孩子往往也不卓越。

唯有改变自己,孩子才能变得更好。

3、习惯不要成为借口,说得多了,我们自己往往也相信了,觉得“我就是没办法,我就是会这样”,给自己找理由,给问题找借口。

习惯能改变吗?当然能!只要你愿意并且持续的努力,当然可以。

最后总结一下,改变我们自己,情绪上学会暂停,教育上提高认知,习惯上敢于改变。也许你会说这些很难,但不改变,我们和孩子都受伤害,改变一开始,孩子就会发生变化。不管变化多微小,你总会发现不一样的收获。

唯一要做的,是行动起来,如此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