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蕉芋(姜芋)

 一帆csp 2020-12-12

我是客家人,可是少小离家,到异地学习、工作、定居,对于客家文化认识很肤浅。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受长期居住在丘陵地区的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国内和国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辈都与岭南地区有着渊源关系。

不知道啥时,我被混进了文学群,认识了客家诗人如风,她来自丰顺,在她创办的“如风时光”里,我不时从客家人的作品中感受到浓浓的客家乡情,而且她还把我带有客家情调的几个植物记录转了进去。

前几天,收到她的新年礼物,翰儒的散文集《远去的风景》和小说新作《归宿》。翰儒,本名彭汉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丰顺人。在《中国作家》、《花城》、《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近两百篇。出版中篇小说集《家园》和散文集《远去的风景》《岁月有情》等六部作品集……

在他的散文集里,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打泥砖·搓凉薯》,客家人称之凉薯的就是蕉芋了。作家笔下的蕉芋,充满了甜甜的客家味、浓浓的客家情。

蕉芋,美人蕉科、美人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的叶片形态与我们常见的香蕉接近,而那芋头般的块茎又可以食用,因此得名。它的别名很多,常见的有姜芋、芭蕉芋、白金芋、姜藕、食用美人蕉等。

别以为它一直待在我们乡下就以为是自家人了,它还真不是我国国货,它原产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上世纪中叶引入我国。主要生长在山间的坡地、谷地等土层深厚且疏松肥沃的土壤中。

虽说它常见南方农村地区,可惭愧的是它在我记忆内存里很模糊。就算喜欢植物以来,对它我几乎都漠视了,因为它就是一副美人蕉的款式,估计我把它们混为一谈了。

直到上两个月的某一天,百无聊赖的我,在白莲洞散步时突然间觉得怎么这株美人蕉的花长得那么秀气小巧呢。细究之下才知道它是美人蕉家族的小妹妹,来自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的蕉芋,把它搁在朋友圈后才发现,它俨然化身为我国的乡土植物了,它给很多朋友留下了儿时的回忆。因为它全身都是宝,居然为乡亲们解决不少的温饱问题。我忍俊不禁:这几十年怎么过来的呢?

幸福却来的很快,正在发愁就几张图片怎么记录它时,这个月,它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眼前。

在丹霞山的夏富村,它安静地待在村道旁,一副村姑的样子,彰显了它的真性情。

而在山清水秀的南宁青秀山遇到它时,它的颜值绝对不辜负它美人蕉的家族身份,绰约多姿、亭亭玉立用在它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特别是,在作家翰儒的散文里,更有对它形象的描写,把我的心绪拉到乡下,回到客家的那片土地。

对于一位作家来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故乡土地上的生活,往往会成为鲜明生动的记忆。翰儒的散文随笔集《远去的风景》正是这样,记忆中的儿时乡野生活,在作者笔下获得了形象、声音和色彩。

读着翰儒老师的散文,仿佛走进了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的客家乡村,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日常生活画卷。

在看了他《打泥砖·搓凉薯》关于蕉芋的描述后,我想再怎么写都觉得苍白,不信你看作品中的描述:

开春的时候种上凉薯,凉薯在肥土里会一个劲地疯长。春天那大如手掌扇形似的茂盛叶子绿了整片泥坡,夏天泥坡上花儿又开满了,把老屋衬托成一个风景区。远些欣赏,似一副巨大的颜色对比强烈的油画,泥坡上的凉薯色泽鲜艳,而老屋则低矮而乌黑。凉薯花儿红艳迷人,里面还有甜蜜的汁液,放进嘴里吸吮,真是妙不可言。大伙争相菜采花吸吮。有些小女孩吸完了花儿甜汁,还把花插在头发上扮新娘。采一束花插在家中瓶子里用水养着也很赏心悦目。花谢叶黄是深秋,进了冬天,那一簇簇的凉薯只剩下干枝和枯败的叶子,耷拉在地上。而土里则贮藏这它们一年的努力的成果--像肥大的手掌似的果实。自然界的一花一木,多有灵性啊,懂得知恩图报!

蕉芋的花朵,就是迷你型的美人蕉,它却比美人蕉更精巧更美丽。

蕉芋的花朵,总状花序,花红色,单生或两朵簇生于花序上。花苞片淡紫色,表面有大量白粉。

它的花儿不但红艳迷人,里面还有甜蜜的汁液,很多在农村生活过的朋友都有把它放进嘴里吸吮的经历,那甜甜的感觉就是童年的味道了。

蕉芋的叶,叶面绿色,边绿或背面紫色;叶柄短,叶鞘边缘紫色。

它的叶片很美,丹霞山的阿姨告诉我,它的叶片还用作糕点的垫叶。

很荣幸,我在丹霞山还遇上它的果实。

蒴果成3瓣开裂,瘤状。这个不是本文重点,看看图片就是了。

▼ 未成熟的果实。

▼成熟后的果实,爆开后,可以看到里面的种子。

重点来了。

本来可以靠颜值吃饭的它,它最受欢迎的却因为它的根茎,不但可吃,好吃,还有很好的药效。

蕉芋被叫做姜藕就因为它的根茎,客家人叫它凉薯,还有地方叫它东京薯皆因为它可食用的根茎。

蕉芋的根茎以生产淀粉为主,并开发淀粉深加工产品以及粉丝、粉条等食品项目。芭蕉芋加工成淀粉,或晒干发酵后酿酒,出酒率达60-70%,高于粮食出酒率,酒糟和芭蕉芋杆,又是喂猪的饲料。一般2.5千克芭蕉芋淀粉可生产0.5千克味精,还可生产口服和注射用葡萄糖、高粱饴糖等类淀粉糖,以及代藕粉等多种副食品。

翰儒老师在他的文章提到“每到冬天,搓凉薯、滤凉薯粉都是农家主妇必做的农活了”。制作过程这里不再赘述,反正一道道工序过后,“瓷缸里已沉淀了厚厚实实的薯粉。把凉薯粉挖出来,晾晒干后,便是日后做凉粉条的材料了”。

(图片来自蒋某人的《植物图鉴》,征得蒋老师同意)

事实上,把蕉芋做成凉粉并不是客家人的专利,在南方很多地区都会把它做成各种食品,做法大同小异,吃法各有不同。

蕉芋做成的凉粉不但好吃,更有它的疗效。

蕉芋是一种中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健脾胃的功效。还可治疗黄疸、慢性痢疾、腹泻、对月经不调、咯血、高血压、虚肿等等也有显著疗效。

蕉芋粉中富含大量的营养元素和葡萄糖,经常食用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

综上所述,它好看,可以做观赏植物。好吃,还有疗效。

而且,在纺织工业上,用蕉芋淀粉浆纱,比用粮食淀粉浆纱,具有粘结度高、光洁度好等特点。芭蕉芋淀粉还可用于造纸、制鞋、制帽、服装和文化用品等。其茎叶纤维可作造纸的原料,或用来搓绳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