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驼峰藤

 一帆csp 2020-12-12

这个春天,不宜远行。对于离家不远的中山树木园,成了这个春天我的最爱刷花地。
中山树木园郁郁葱葱,风景独美,物种丰富,一年四季各有精彩。园已收集、引种标本树种1200多种,数量15000多株,其中木兰科95种,竹类250多种,含银杏、单性木兰、红豆杉等7种国家Ⅰ级保护树种在内的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树种90多种。
每次漫步园中,总有不少收获。今天不聊里面的树,说一种里面的藤,驼峰藤,一个有故事的藤。
●它是萝藦科唯一一个副花冠肉质隆起的植物。
●它是华南植物园的创始人陈焕镛先生首次发现。
●它以对中国早期植物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植物学家梅尔命名。
●它是国家二级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和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它是中山市本地野外发现并采用“人工回归”的方式进行保护繁殖的濒危植物。


驼峰藤,萝藦科、驼峰藤属木质藤本植物。
驼峰藤属里面就只有驼峰藤一种。该种是萝藦科唯一一个副花冠肉质隆起的植物,也就是这个特别的结构形似驼峰而得名驼峰藤。
它独特的副花冠腹面与花粉粘着,在分类学上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也是它能在众多萝藦科植物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属的原因,它是研究萝藦科植物的关键植物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意义。
驼峰藤是中国特有物种,具有一定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因植株数量极为稀少、分布区域狭小,被世界生物保护组织IUCN列为濒危种,同时为我国II级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和第1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驼峰藤作为一种稀少的藤本植物,保护其种群、开发其价值意义深远。

它分布于中国海南及广东的高要。生长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地林谷中。

我没忘记介绍它的拉丁名,恰恰是它的拉丁名包含了满满的信息量,得单独出来介绍。
驼峰藤的拉丁名是Merrillanthus hainanensis Chun et Tsiang,属名Merrillanthus由Merrill+anthus组成,Merrill是美国植物学家Elemer Drew Merrill(梅尔),anthos是在希腊语是“花”的意思。种加词hainanensis是“海南的”,是指模式标本采自海南,命名人Chun et Tsiang是陈焕镛和蒋英。
那是1941年,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与蒋英教授在海南白沙县发现了第一株驼峰藤,他们用美国植物学家梅尔给该属命名。

梅尔是谁?怎么会用他的名字给一个中国本土的植物命名呢?说来话长,看看贵华同学甩给我的《华南植物研究所早期史》,里面提到陈焕镛院士与梅尔的关系。

梅尔(1876-1956),美国植物学家,生于美国缅因州冬奥本,1898年获缅因大学学士学位,随后加入美国农部,1902-1923年调到菲律宾马尼拉服务,先在农林部,后在国家科学局任职,最后担任该局局长。在菲律宾22年中,梅尔集中精力从事太平洋地区植物调查与研究。期间,对我国刚刚起步的植物研究做了很多指导性工作。
1956年梅尔去世时,陈焕镛院士撰写纪念文章,刊发于《科学通报》。其时,中国报刊刊载纪念美国人之文章实属罕见,文中详细讲述梅尔之中国植物研究及其交往。
文中提到:“许多外国植物学家、旅行家、采集家们,为了他们所代表的政府或机关的利益,或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为了商业的营利,走遍了我国的大地。梅尔先生同这些人相反,他在扶助中国植物分类学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本土科学方面出了很大的力气。他为我们建立图书馆捐助了许多珍本绝版的书籍和定期刊物,用所谓的‘特别交换’为名义,供给大量有历史价值的旧标本,并慷慨地把六十多年积累的经验介绍出来……”

也正因为他对我国植物研究的特别贡献,陈院士用他的名字给驼峰藤属命名,这也体现老一辈专家们的惺惺相惜和高风亮节的情操吧。

第一次去中山树木园就见到它的身影了,感觉好熟悉,却叫不出它的名字,还是树木园的廖浩斌老师给我答了疑,解了惑,也才想起去年在华植藤本园也跟它邂逅过,只是那一面之缘把它给忘了。
后来,每次去树木园,经过它的身边,总把镜头对着它,也陪着它开花、结果。

其实它貌不惊人,一副低调的样子,甚至花、果、叶都是一个肤色,要不是爱好者估计也不会有人把它放在眼里,可是,于我而言, 它的小清新样子让我见一次喜欢一次。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像老朋友了,而且,通过身边的小伙伴,还有廖老师,也慢慢发现有关它的故事。

跟前这一片驼峰藤,来历还真的不一般。
据推测,以前驼峰藤应该曾大面积生长在我国境内。后来,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驼峰藤逐渐变得稀少,近几年,不少林业工作者为了保护它们也做了不少工作。
早在2005年,中山市对市内野生植物进行全面普查,便在五桂山附近发现了驼峰藤的踪迹。
然而,到了2011年,由于人们对驼峰藤的保护意识不足,加上城市建设需要,有关方面在驼峰藤生长的区域修建道路。林业部门闻讯赶往现场,却再难找到驼峰藤的踪影。同年,本地媒体曾报道《中山唯一一棵驼峰藤不见了》,这种植物一度被认为绝迹于中山。
2015年6月,中山树木园的廖浩斌老师与同事们走进田心森林公园一带,寻访野生驼峰藤的踪影。几经周折,终于发现了一个拥有数十株驼峰藤的野生种群,也证明了驼峰藤并没有在中山消失。
发现驼峰藤后,中山市林业部门立即采用“人工回归”的方式,对驼峰藤进行保护繁殖。通过扦插技术,在中山树木园人工栽培一定数量的驼峰藤,待时机成熟,再将其移种至野外。

这也是我多次在中山树木园遇到的驼峰藤,长势不错,也对他们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表示敬佩。

驼峰藤的藤长可达2米,多分枝,叶片膜质,卵圆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侧脉弧形上升,至叶缘网结。

春节期间,藤上全是待开的花苞,花苞挺可爱,像个小小的糖果。

二三月份,春天来到,它的花也开了。

聚伞花序广展,腋生,着花多朵;花梗细,不等长,基部着生有卵形的小苞片;花蕾圆球状,花冠裂片的顶端向内粘合;花萼裂片卵圆形,花冠黄色,辐状或近辐状,有脉纹,花药顶端的透明膜片近卵形,覆盖着柱头。

花开不久等我再来它的身边,已经是满藤“硕果”了。这会,要是你还不知道它是萝藦科的话,那就要打PP了。
它的果实叫蓇葖,单生,大形,纺锤状,外果皮黄色,无毛;种子卵圆形或近圆形。

注意了,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单生,不像娃儿藤、羊角扭那样两两一起;二是它的蓇葖是纺锤形,也像个驼峰,我最初以为名字因为它的蓇葖形状而来,却不是。

驼峰藤中国特有物种,具有一定的观赏和药用价值。驼峰藤作为一种稀少的藤本植物,保护其种群、开发其价值意义深远。

驼峰藤在分类上属于萝藦科植物。在目前已知的萝藦科植物中,很多物种有一定毒性,据估计,驼峰藤或许存在毒性。自然界大部分有毒的植物,经过加工后都有药用价值,或者有着其他用途。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木质藤本,长约2米,多分枝,全部无毛或叶背脉上、花序梗、花梗及花萼上有时略有长柔毛。叶膜质,卵圆形,长5-15厘米,宽2.5-7.5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侧脉每边约7条,弧形上升,至叶缘网结;叶柄长1.5-5厘米,顶端具丛生小腺体。

聚伞花序广展,腋生,比叶为长或等长,稀较叶为短,着花多朵;花梗细,不等长,长0.5-1.5厘米,基部着生有卵形的小苞片;花蕾圆球状,花冠裂片的顶端向内粘合;花萼裂片卵圆形,长2毫米,宽1.5毫米,具缘毛,花萼内面有5个小腺体;花冠黄色,辐状或近辐状,有脉纹,5裂至中部,裂片广卵形,钝头,略向右覆盖;副花冠5裂,肉质,着生于合蕊冠上,裂片卵形,背部隆起,腹部贴生在雄蕊上;花药顶端的透明膜片近卵形,覆盖着柱头;花粉块长圆形,下垂,顶端通过花粉块柄与着粉腺连结;子房无毛,柱头平扁,基部盘状。蓇葖单生,大形,纺锤状,长9-12厘米,直径3.5-4厘米,外果皮黄色,无毛;种子卵圆形或近圆形,长1.3厘米,宽1厘米,有边缘,基部圆形,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3.5厘米。花期3-4月,果期5-6月。

中文正名        驼峰藤
拉丁学名       Merrillanthus hainanensis Chun et Tsiang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捩花目
科                  萝藦科
亚科              马利筋亚科
族                  马利筋族
属                  驼峰藤属
种                  驼峰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