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东女国》十一 走婚――人类婚姻的未来吗?

 方志四川 2020-12-12

 王怀林著《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自6月22日起连载,以飨读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影

“‘一夫一妻’是最好的婚姻形式吗?有没有一种家庭形式能让人们既享有永久的爱,又不丧失自由呢? 

“当世人为婚姻的未来忧心忡忡时,却意外地发现:就在离我们不远的横断山民族走廊地区尚存在走婚制度,这里的婚姻似乎没有遭遇我们的那些麻烦!

 “著名藏族学者邓廷良认为,走婚其实很纯洁,因为它剔除了现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质和利益。 

“走婚及其衍生形式一妻多夫到底是一种特定历史文化和环境的产物,还是经过时代挑选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呢?走婚是人类婚姻的未来吗?!”

十一

走婚――人类婚姻的未来吗?

 婚姻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问题。一方面人们天性喜欢自由,这自由当然包括两性关系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人们又渴望永久的爱、永久的家,于是,婚姻成了二者冲突的战场。那么,“一夫一妻”是最好的婚姻形式吗?有没有一种家庭形式能让人们既享有永久的爱又不丧失自由呢?

 当世人为婚姻的未来忧心忡忡时,却意外地发现:就在离我们不远的横断山民族走廊地区尚存在走婚制度,这里的婚姻似乎没有遭遇我们的那些麻烦。

 有人总结走婚制有如下优点:男女不组成家庭,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与兄弟姐妹和姐妹的孩子住在一起。终生享受大家庭的亲情和关爱,不存在由谁来养老等问题;大家齐心合力维持一个大家庭的运转,个人的压力不大。男女不终生厮守,好就好,不好就分手,没有离婚、子女、财产继承等麻烦;能够满足人类爱慕多个异性的欲望,不是独占排他式;爱情纯粹以两情相悦为基础,不受权力、金钱等其他因素影响;如果说男人的奋斗来自于女人择偶的压力,那么摩梭男人用不着去竞争、去奋斗、去功成名就、积聚财富,因为对于走婚的摩梭女人来说,男人的这些与她无关。

 当地人说:“走婚最大的好处是住在母亲家,不分家,大家一起干,有种地的,有搞运输的,有上山捡虫草的。在我们这个大峡谷里,只有大家庭,才能富起来! 

 早期的人类都生活在一个有着各种血缘和姻亲关系的大家庭中,后来由于一夫一妻制的出现,使大家庭中婆媳、妯娌、财产等关系日益复杂,终于大家庭难以维持了,人类开始分家,把家庭建构得越来越小,甚至到了极限——三口之家和两口之家。人类拆分家庭的这一步,未必就是聪明之举。我们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缺乏亲情、资源短缺、老年社会等皆由此而生。而女国文化带的走婚制维持了大家庭的存在,给现代社会以重要启示。

 有些专家将泸沽湖的摩梭社会定义为原始母系制社会的遗存,走婚是原始群婚制的残余,这样的定义本身已经有了潜台词,即这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制度。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没有婚姻或者家庭就没有社会,甚至人类都无法生存,但专家们的研究让学术界感到惊讶:没有婚姻和家庭,摩梭人的社会运行得很好。

泸沽湖风光(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前不久北京大学人类教授蔡华研究摩梭人生活的一部著作获法兰西学院金奖。他认为摩梭人的家庭不是家庭,而是与家庭相对立的“支系”,因为人类婚姻至少有两个人是姻系(因婚姻产生的亲属关系),因此产生的亲属不可能是单系血统制的。但摩梭人的“支系”根本就不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亲的概念,是绝对单系(母系)的。没有外人的加入,支系仍可代代延续。

 蔡华先生拒绝使用“走婚”这个词,他认为摩梭人的两性关系是一种“走访制”,是人类群婚、对偶婚等婚姻制度之外的一种繁衍后代的制度。

 谈到一夫一妻的前景,恩格斯谦虚地引用了摩尔根的一段话作为“家庭”一节的结语:

 “如果承认家庭已经依次经过四种形式而现在正处在第五种形式中这一事实,那就要产生一个问题:这一形式在将来会不会永久存在?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它正如过去的情形一样,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它将反映社会制度的发展状况。既然一夫一妻制家庭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已经改进了,而在现代特别显著,那么至少可以推测,它能够有更进一步的改进,直至达到两性的平等为止。如果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那就不能事先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性质了”。

 世界上其他人类社会大多选择了一夫一妻这种制度,据说这其中的原因是私有制产生后,人们为了财产的继承,必须明确孩子是谁的。这说明如果没有财产继承等经济问题,一夫一妻制是可以取消的,它并非是天经地义、非此不可的一种选择。

 一夫一妻制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多问题。在法国,88%的关系破裂是由于女方的要求过多造成的。地老天荒的爱情早已成为神话,今天的法国离婚率已达16.5%。如今,超过1/3的法国成年人过着独身生活,而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特别是在大城市里。“一家之长”的父亲形象早已荡然无存,甚至这个词都让许多人感到生疏。取而代之的是“自给自足”的新型个人—独身主义,然而,对爱情匮乏的抱怨却越来越多了。两个人越来越难以沟通,特别是当一个人要求忠贞,而另一个渴望自由,或者是对他来说激情是占据首位的,而对她而言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时候。而新兴的网恋是一场幻觉魔术,它可以让对方走入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并不因此而有所改变,这不仅用不着脱下穿歪了的拖鞋,而且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不愉快,或者逃避必要的抉择。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05年公布的数字,德国离婚人数10年来节节上升,目前每三对夫妇就有一对离婚。其中,大部分离婚夫妇在婚后第6年分居,请求离婚的妻子比例比丈夫高。有的国家离婚率甚至高达60%以上。最近美国搞了一项调查,有一半以上的人主张废除婚姻制度,甚至有人预言,婚姻作为一种制度将不复存在。

 媒体介绍,目前中国的大城市已出现了与西方同步的LATs(英文Living  Apart  Together 的缩写,即分开同居者),这个概念原指那些没有结婚的情侣,选择保持包括性关系在内的亲密关系,但却不住在一起。后来这个名词逐渐扩展到已经结婚的夫妇,他们或为事业、或为遗产,更多的则为保持双方的新鲜感,除了周末或定期相聚外,平时夫妻双方不住在一起,这和“走婚”颇多暗合之处,而走婚尚保留了大家庭的优点。

 著名藏族学者邓廷良认为,走婚其实很纯洁,因为它剔除了现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质和利益。无论是走婚的鲜水河还是泸沽湖,有着各种血缘关系的大家庭都很稳定。

 “无论走婚还是一妻多夫,都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内部循环和平衡。它们维系了一个大家庭,避免了建房、分地,而且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常务副总编单之蔷认为:“尽管在中国内陆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横断山区部分藏族群众世代相袭的走婚和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也得到应有尊重。当地政府没有必要非要‘拆散’这些家庭。”

一妻多夫(作者供图)

 事实上,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些地区的实施往往和它的初衷背道而驰。比如一个一妻两夫的家庭一般生三个孩子,如果计划生育实行一夫一妻,则可能是四个以上。对此,四川省凉山州人大已通过制定地方性自治条例,以保护泸沽湖传统的走婚习俗。

 目前西藏特别是横断山走廊地区的婚姻与家庭制度,归纳起来,明显存在如下一些特点:普通实行一夫一妻为基本形式的小家庭制,但也存在少数地区的“例外”情况;家庭以男子为中心,男女分工明确,妇女在家务和生产劳动中和社会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在婚姻的缔结上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同时也存在媒妁之言和尊重父母之命的情况;重视优生,严格实行族外婚;注重订亲和结婚礼仪,包括聘礼和嫁妆;一些地区尚保留着姑娘成年礼的习俗;不歧视上门女婿和非婚子女;妇女有离婚自由,允许寡妇再嫁;财产继承上男女平等。显示出男女关系较为平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