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志四川•记忆】杨明强 ‖ 执教母校岁月

 方志四川 2020-12-12

执教母校岁月

杨明强


1984年,我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故乡营山县的最高学府——营山中学执教。那年,共有18名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到营山文教局等待再分配。后来,除了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的武胜人李世斌和我再分配到营山中学外,其余的都到了各区乡中学任教。

1984年前后的营山中学运动场(杨明强 摄)

通过四年的大学深造,回到母校营中校园,我的身份由一名学生变成了教学生的先生,这一华丽转身,还真令人兴奋和自豪。

建国初期,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同志,曾在营山中学的这间屋外开过大会(杨明强 摄)

回到熟悉的校园,入住一楼一底的老木楼教工宿舍,尽管楼房陈旧,但毕竟有了一间自己独立的生活与工作用房,还是感到自在和安逸许多。

上好从教第一课

开学前夕,校领导安排我担任高一4班和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愉快接受,并满怀信心积极准备教案。首先,精心研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备好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堂语文课。

当年高87级4班的教室窗外(杨明强 摄)

《荷塘月色》乃现代散文名篇,真可谓散文的诗化,诗化的散文,主题鲜明,意蕴深远,文采飞扬,形散神严。我首先通过10多遍的诵读,几乎可以流畅的背诵全文。随后,制定授课方略:一是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二是梳理重点字词句和语法、修辞知识,三是重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诵读导入和经典赏析,发挥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来吸引和打动学生,四是概括中心思想与写作特色,再加上综合评价,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

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三课时,时间相对宽松,且安排了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互动。上完三节课后,两个班的同学反映普遍较好,从而增强了我教书育人的信心。

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个月后,因工作需要,校领导又安排我兼任高一4班班主任,担任起了教书育人的双重担子。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教好语文课,还得领导好一个班,既要把控好全体学生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还要协调好各位科任教师,赢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1954年修建的营山中学教学大楼 (杨明强 摄)

 作为新兵,我首先应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包括我过去的中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虚心学习请教,请他们指点迷津。其次,注重掌握学情,知人善任,选配好班团干部。三是激励全班同学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勤奋上进,刻苦学习,团结互助,增强集体荣誉感。

 当年,我参加工作时才刚满21岁。而两个班的学生都只比我小3、4岁,差不多算同龄人。我尽量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信赖。

 1985年1月,我和青梅竹马的小学、初中均为同学的小左喜结连理。1986年4月,我爱人生小孩。为了工作,我不仅没有休婚假,甚至连晚自习辅导课也未缺席,新房布置和购买喜糖喜烟等事宜全托岳母和姨姐等家人操办。有了宝贝千金漪娃,家务事增多,但我仍将工作放在第一位,晚上加班备课改作业至深夜成常态。

 天道酬勤。1987年7月,我教完的首届学生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所教班级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夺得全县第一名,三年的辛劳终于有了应有的回报。

1987年,营山中学高87级4班毕业照(第一排左一为本文作者杨明强)

昨夜如愿查阅到当年的日记和教学资料,终于找到一份高87级高考成绩排行榜,它正好是那一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临危受命 直上高三

 鉴于刚参加工作,才从高一教到高三,高考能首战告捷,力挫群雄得第一,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根据工作需要,我不再按常规循环教学,1987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直接接任高88级4班、5班的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临危受命,直接又担纲高三毕业班教学,压力、难度不言而喻。加之这两个班均为普通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语文成绩要低于其他班5、6分。同时,有一个班聚集了一大半的城镇学生,调皮捣蛋的多,特别是有“八大金刚”经常“犯上作乱”,违反校纪班规,弄得班主任焦头烂额,科任教师也不想到该班上课。

 领导的信任,同事的鼓励,我只好知难而进,硬着头皮上讲台。

1988年前后的营山中学林荫大道(杨明强 摄)

为了顺利衔接好两个班的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我先与两位班主任和原科任教师进行了沟通交流,掌握班情和几类学生代表的现状,分析了学生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因势利导,设法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和兴奋点。

当时,我就想,说一千道一万,要想学生进步,还得激发内因,主动学习。所以,我的教学策略首先是探索如何激发这两个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记得刚接任高三语文的第一堂课上的是柳永的《雨霖铃》。我备课力求调动自身对古典文学、古典诗词长于研究和赏析的优势,从作者柳永的身世和才情导入,循序渐进的以情感人、以词动人,以人人仰慕的高尚情感和震撼人心、动人心魄的文学艺术魅力去打动学生。这样,上好见面课,我就显得成竹在胸。

首先是去班风较好的4班上第一节语文课。我按先前的备课方略,从容淡定登台,循序渐进施教。同学们很快被我的课堂艺术所吸引:一个个全神贯注 ,听得津津乐道。一节课下来,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节课去5班,也就是有“八大金刚”那个班。虽然“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但对待这个班,还得多加小心。

走进教室,我故作镇定,举重若轻地说上课,值日生马上叫“起立!”,大家回应“老师好!”还没等我说“同学们好!”,哪知就有几人冒杂音:“老师好不好,上了课才能见分晓”。我听后心里一颤,又很快淡然一笑,说道:“几个同学说得好,那我们就课后见分晓”。

随后,我转身在黑板前用白色粉笔流畅地写出来“雨霖铃 柳永”三大两小五个字,转身一看,不少学生好像眼前一亮,感觉这个老师写的字似乎还真不一般。

接下来,我按既定方针,精心施教,再次“以情感人,以词动人”,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发力。

当我讲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际,我说:这里的“伤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的离别之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共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色彩更加浓重。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继而收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性效果。

没想到,才上20多分钟,竟然中途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并非巴巴掌。我也因此备受感染,也就顺势继续超前发挥,把大家的心灵带到一种“心有灵犀”和谐共鸣的境界。

后来得知,班上成绩较好的同学因满意而兴奋自不待言,就连被视为双差生的唐宇民、梁飞等“八大金刚”也纷纷发声:“我们还从未听到哪个语文老师能把课讲到这么吸引人、打动人!真是服了!”

“6 14”,终身难忘的日子

 我从1984年7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到母校执教,到1993年8月考调到成都双流中学,9年间,我先后教过高87级、高88级、高91级、高93级。其中,因工作需要,1989年1月至1990年5月,我被抽借到县文教局教育股工作,负责全县的教育宣传、师范师训和学籍管理。

1995年12月,已在成都工作的首届学生前往双流中学看望班主任老师(前排中为本文作者杨明强 )

 在教学中,高87级4班有幸在全国普通高考中夺得全县语文第一名;高88级4班、5班高考实现了低进高出,超过校定指标,高出3个百分点;1988年7月全国高考阅卷,省上给营山县2个语文科阅卷教师名额,我有幸被选入赴省城成都评卷(另一位是双河中学副校长李元忠);高93级3班参加南充地区统考,以平均69.7分荣获全年级第一名;高91级3班(高三应届班),高一时我教过半年,90年下期又接任,再教至毕业。接任五个月后,就比半期又增加2分的平均分,超过了其他班级。

 1990年11月,刚回校任教两个月,在全县高三语文优质课竞赛中,获得第二名(因没用普通话授课,按规则硬扣5分)。从教几年来,已有10篇教育、教学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并有论文获全县教学论文一等奖。1990年度,又被评为营山中学“优秀教师”。那几年,还在全国各地发表新闻和艺术摄影作品100多幅,发表通讯、消息、散文、诗歌30多篇(首)。

 1990年11月底,校党总支部书记尹三合同志找我谈话,充分肯定了我这几年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鼓励我积极靠近党组织,争取政治进步。12月初,我郑重地向学校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请方先俊校长和尹三合书记做我的入党介绍人和培养人。

 这期间,我主动坚持每两个月向党组织递交一份思想和工作汇报材料。

 1991年3月2日,接到党总支尹书记的通知,我从3月6日-10日,前往县机关党委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

 6月14日下午3点,校党总支在三楼大会议室召开全校党员大会,讨论我和何青松同志的入党事宜。会议由尹三合书记主持。当我向大会做了思想和工作汇报后,方先俊校长、尹三合书记、冯显发老师、王明忠老师、唐碧珍老师、牛吉霖主任、任乐明主席等先后发言,纷纷给予我褒奖和鼓励。会上,方校长作为入党介绍人,给我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在没正式调动之前,仍要安心本职工作,服从组织安排;二是正确处理好业余爱好与本职工作的关系。真诚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的关爱和鞭策。会议通过集体表决,全票通过了我加入党组织。

1995年12月,杨明强与弟子陈方雄、陈敬东、王俭在双流中学合影留念(杨明强 供图)

 这次会议,我自己也受到了很大教育,思想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责任心、事业心也进一步增强。

 6月17日,县委机关党委易朝荣书记来学校找我谈话,鼓励我积极进取,努力工作,说“七一”前后将在县上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6月27日,在县委机关党委组织下,我和其他县级机关的16名同志一起,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党龄从1991年6月14日算起。

可以说,6月14日这一天,是我的政治生日。从此,也成为我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跑点。



作者简介


杨明强,男,1963年生,四川省营山县人,1984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媒体人。曾任《成都教育报》责任编辑、《四川青年报》新闻部副主任、《时代教育》主编。1996年加盟《招生考试报》至今,历任记者、责编、编辑部主任,担任《招生考试报》主编18年。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干部。

2020年9月15日, 作者杨明强在大学母校西华师范大学留影(杨明强 供图)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