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夷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下)

 挑燈看劍r7wtm5 2020-12-12

(续上)据《史记》记载,周武王曾封太公望于营丘,国号齐,正是薄姑的中心地区;封周公于奄,国号鲁,正是奄的中心地区。当薄姑与奄起兵反周时,追随者还有许多其它东夷方国与部落,《孟子·滕文公》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代奄,三年讨其君,灭国者五十。'这五十国大多当在今山东境,此外还有淮夷,分布在淮水地区。根据各种古籍的记载,周公伐奄在成王即位之初,经过三年战争才杀了武庚,放逐蔡叔,占领了奄而放逐其君。即使在周公东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以后,齐大公在营丘立国之初,'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夷也'。经过剧烈的战斗,齐才得以立国,而且直到春秋,有时莱夷也与齐发生战争。周公之子伯禽就封于成,'淮夷,徐戎并兴',使得鲁'东郊不开'。《尚书·费誓》说:'公曰:'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孔《传》说,这是宣告'今往征此淮浦之夷,徐州之戎'。伯禽命令他的士众准备好武器,粮草,振作士气,勇往直前,不然'汝则有常刑!'经过战争,鲁虽然得以立国,成王亲政以后,'淮夷、徐夷及奄又叛,王乃大搜于岐阳,东伐淮夷'。如此大规模征集军队,在取得胜利以后,又是大规模赏赐,熔金铸器为铭庆功,又是作《多方》等多篇文告,可见成王此次征伐东夷,影响之大。经过了这样几次反复,今山东境内的东夷不再成为周的劲敌,周的统治巩固了,东夷地区已经安定,出现了成康时40余年不用兵刑的局面。

到周穆王(约为前976-前922)时,东夷势力的中心转移到了淮河流域,以淮夷概称东夷,而徐最为强大,徐,嬴姓,渊源于少昊以鸟为图腾的集团,分布在淮水中下游以今泗洪县附近为中心的地区。《逸周书·作雒解》说:'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叛。'这里'熊'为'嬴'之讹,而'盈'与'嬴'同音通假字。可见成王东征之徐戎为东夷。到穆王时,徐已自称王:'徐偃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后来穆王与楚国夹击徐,徐偃王被杀。《都城记》说:'穆王末年,徐君偃好仁义,东夷归之者四十余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徐偃王的故事,古籍记述颇多歧异,大约西周中叶淮夷以徐为最强,经周穆王与楚夹击而受到严重打击近于历史事实。直到春秋时,徐仍不失为淮夷群舒当中的茕茕大国。徐偃王'行仁义',深得东夷之众,可见其文明水准较高,至今传世的(徐)王器及国器的青铜铸造技术与铭文都比较成熟,接近中原诸侯水平,虽为春秋时器,也说明徐的文明发达渊源有自,且传之久远。

到西周晚叶,东夷的中心更向南移,而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反而追随于淮夷之后。此时古籍记载仍称淮夷,而金文称之为南淮夷,周夷王时,《禹鼎》铭文噩(鄂)侯驭方叛周,'率南淮尸(夷)、东尸,广伐南或(国),东或',不仅危及周南境与东境的诸侯,也威胁周的东都雒邑。周动员了西六师、殷八师的力量,才平息下去。宣王时器《兮甲盘》:'王令甲政辞(司)成周四方(资),至于南淮尸(夷)。淮尸(夷)旧我(帛)(贿)人……'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兮甲即铭文后面提到的兮白(伯)吉甫,亦即《诗·小雅·六月》中的尹吉甫。尹吉甫在打败猃狁之后,周宣王即派他征收淮夷的贡物,《诗·大雅。江汉》说:'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诗序》说:'《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可见与《兮甲盘》所记为同一事件。据统计,西周晚叶金文中南夷凡三见,南淮夷凡六见,而淮夷仅一见。淮夷即南淮夷,可能因其中心转到淮河以南,同地可能也因其势力往淮河中上游发展,威胁了周的南国江汉诸姬及蒋、蔡等诸侯对雒邑而言是南淮夷了。南夷既与南淮并见,应是指荆楚而言。西周晚叶,王室衰微,诸侯日强,南方的楚、东南的淮夷成为周室的威胁,然而无论是楚还是东夷都已广泛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走上了华化的历程。

从少昊开始,东夷的活动中心转到山东曲阜二带《史书》所载东夷的范围北起幽燕、南至淮水、东抵黄勃(海)、西止豫东、豫东南的广阔地区,《后汉书》记载,包括'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等九夷,长期生息、繁衍在我国东部地区。三代以降,随着奴隶制王朝的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中原华夏族的强盛,禹治水达九州。东夷族诸部生活在黄河下游广阔的平原和沼泽地带,在垦荒栽种五谷外,还得与洪水灾害作斗争,从而发展了造船技术,古代被尊为'水正'的始祖就是东夷人。东夷诸部在夏族统治时期曾有过三次大迁移,一次是为反抗夏的暴政而向西挺进。一次是西周代商时,因叛周活动被周王室视为隐患而强制夷族大迁徙,《吕氏春秋》载:'为虐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第三次是属东夷的瀛姓徐国,企图复仇而进攻西周,被周穆王聚诸侯所败,夷民数万逃离家园。在这三次大迁徙中,东夷民族可否由海上或东北陆路进入东南各岛屿?在《后汉书·东夷列传》载:'秦未齐',人曾为'避苦役'而大批渡海'适韩国',《后汉书》的材料可以说明东夷(主要指徐、淮夷在灭国以后进入东北、朝鲜、日本及东南各岛屿)向四面八方转移,这些知礼通乐的夷民后来成了秦汉人中的佼佼者。《左传》有:'天子失官(礼),学在四夷',说明了东夷族在当时已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民族。他们或许将文明带去了海外诸国。从黄帝时期的山东,河南一带,到中国东北,再到日后秦汉时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朝鲜和韩国单方面认为: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进而韩国人发明了汉字(故意混淆朝鲜半岛周之前的东夷与后世称日本,朝鲜为东夷的那个东夷)。韩半岛国家依据神话传说称自己有九千年历史,但是因为缺少直接证据,被世界齿笑。对于韩半岛东夷的解释,中国以及日本史学界均不承认。(根据网络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