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命运:淝水之战惨败,苻坚失去一统华夏的机遇

 dj8888 2020-12-13
2020-11-18 16:14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65,《两晋南北朝史话》连载08,欢迎收看。

前秦帝国宰相王猛于375年逝世,这对苻坚的影响,犹如纪元前七世纪管仲逝世,对齐桓公姜小白的影响一样。

管仲临死时向姜小白所作的建议,姜小白大大的不以为然。王猛临死时向苻坚所作的建议,苻坚也大大的不以为然。

王猛警告苻坚说:“国家的死敌不是晋帝国,而是杂处在国内的鲜卑人和羌人,他们的首领又都在朝廷中身居要职,有些更掌握兵权。我们最大的隐忧在此,必须早日纠正。”临终时再强调这个警告:“严防鲜卑,严防羌。”

但苻坚不以为然,他统一北方后,就想进攻东晋,统一中国。

01、伐晋争议

建元十八年(382) 十月,苻坚召开御前会议,共商出师伐晋大计。他说:“自我即位,已有三十年。现在四方已定,只有东南一隅,未霑王化。秦兵有九十七万,文武如林,朕想亲征,不知列位卿相以为如何?”

要不要发动这场战争,在前秦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苻坚的有鲜卑贵族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他们认为“小不敌大,弱不御强。现在前秦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王师所到,必然有征无战。晋主不是衔壁军门,就是走死江海。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但是大多数人反对发动这场战争。主要有苻坚弟苻融,他是公元375年王猛死后主要掌握大权的;还有尚书仆射权左仆射权冀、太子左卫率石越、苻坚夫人张氏、儿子苻宏、苻诜、名僧道安等。

他们的理由是:

(1)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连年用兵,兵疲将倦,不宜再进行大规模战争;

(2)前秦虽然统一,但内部有鲜卑、羌族贵族这些“心腹之患",对外用兵必然会引起 “风尘之变";

(3)东晋虽弱,但君臣和睦,内外同心,晋又是正朔所在,为民心所向,又有长江天险可依仗。

苻融还把王猛临死所说的话搬出来:“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说:“王景略之言不可忘!”

但是苻坚对这一切都听不进去。他说:“天道的事谁能说得清楚,且不去管他。从前吴国也有长江天险,不也是灭亡了吗,现在我有这么多军队,只要把马鞭子投入江心,江水也要为之断流,晋有何天险可凭!”

他迷信自己的武力,决心发动这场战争。

02、剑指东晋

太元八年(383)八月,苻坚下令大举伐晋。以苻融、慕容暐、慕容垂率步骑25万为前锋,自率大军从长安出发。总计调发戍卒60万及骑兵27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九月,苻坚到达项城(今属河南)时,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方顺流而下,河北幽冀的军队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苻融先锋部队迅速攻下寿阳(今安徽寿县),俘虏了东晋守将徐元喜。

面对强敌压境,东晋朝廷尽管惊恐不安,但宰相谢安却十分镇静。他精心策划,作了全面部署安排:命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负责指挥全军;其侄谢玄为前锋都督;其子辅国将军谢琰也从军出征。

晋军当时不过8万,但士气旺盛。其中又有一支劲旅,叫北府兵。这是谢玄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时招募徐、兖二州流民组成的一支精锐军队。因为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招募而得,而京口又称“北府”,故称“北府兵"。北府兵由彭城人刘牢之率领,为晋军前锋。

在强敌压境、生死存亡的关头,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缓和了。在桓温死后,由其弟桓冲和谢安共同执政。桓冲把扬州让给谢安,自己专任荆州,积极筹划防守,东晋朝廷出现“将相和”局面。

东晋军民也决心保卫自己的家园。

晋军派龙骤将军胡彬西进迎敌,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保硖石(今安徽风台县西南)。苻融派梁成率军5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在淮河上设栅,以防晋军沿淮援助胡彬。

胡彬军粮用尽,派人送信给谢石说:“现在贼盛粮尽,恐怕再见不到大军了!“

胡彬的信被苻融军截获,苻融马上派人报告苻坚,说:“敌军兵少,容易擒获,但怕逃去,宜速进攻!"

苻坚闻讯,把大军留在项城,自己带领轻骑八千,兼程赶到寿春,企图一举打垮晋军。

03、淝水惨败

苻坚自恃兵多,骄傲轻敌,派尚书朱序到谢石营劝降。

朱序原是晋帝国雍州(湖北襄樊)刺史,被前秦帝国俘虏,他心中始终怀念故国,便秘密告诉谢石:“前秦如果百万大军集结完成,恐怕无法抵挡。但现在他们大军在后,寿阳城内,只20余万人,你最好立即行动,如果能先击败先头部队,对他们士气是一个打击。然后再和大军决战,才有胜利希望。

谢石犹豫不决,谢琰在旁竭力劝说,于是谢石派广陵相刘牢之率精兵5000进攻洛涧。

刘牢之的北府兵个个勇猛非凡,强渡洛涧,大败梁成军,阵斩梁成;又分兵阻断秦军归路,秦军5万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掉在水里被淹死的有15000人,取得洛涧大捷。

苻坚听到洛涧失守,大吃一惊,又听说晋军已集结在淝水东岸,赶紧与苻融一起登城瞭望。他见到晋军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上黑压压的一片,以为都是晋兵,脸上有了惧色。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

秦军在淝水西岸逼水而阵,晋军不得渡,两军处相峙状态。谢玄派使者到秦军中下战表说:“你们悬军深入,现在逼水而阵,这是持久之计,不是速决之策。你军如果移阵少退,让出一片空地,晋军渡过淝水,双方即可决一胜负。”

强敌当前,弱小的一方竟敢渡河,只有天绝其魄的人才选择此一死法。

因此,虽然秦将多数反对,说:“我众故寡,不如阻遏晋军,使不得渡,这是万全之计。”

但苻坚却说:“可以稍退。等他们半渡,我们用铁骑冲击,可使他们无一人生还。"苻融也赞同。

随后,苻坚下令秦军后退。

——纪元前七世纪春秋战国城濮战役时,发生过“退避三舍”的故事。晋国军队在楚王国强大兵力之前,后撤45公里,营阵严整,楚军尾追不舍,始终无法突击。晋国君主姬重耳在高处下望,看见他的部队井然的秩序,感慨说:“这都是元帅郤榖的功劳,有军如此,任何敌人都能克服。”

现在1015年后,前秦帝国也敌前退军,而且是一种在绝对优势下诱敌深入的谋略退军。敌人既弱又少,还隔了一条使敌人不能立即发动攻击的淝水,理应十分安闲而从容不迫。可是前秦帝国却缺少一位郤榖,退却令下,前秦兵团向后移动,想不到这一移动就像山崩地裂,不可遏止。

我们有理由相信,苻坚这个退却命令,是他直接向全军颁发的,所以全军同时行动,乱哄哄地变成排山倒海般狂奔,以致失去控制。

谢石乘着敌人汹涌后退之际,毫无困难的渡过淝水,闪电般展开攻击。

苻融见势不妙,急忙驰马赶到后面整顿部队,结果马倒人落,被晋兵杀死。

秦军失了大将,全线崩溃。谢玄等乘胜追击,朱序也在秦军阵后大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秦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而死者蔽塞川野。向后逃跑的人,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兵追来。于是昼夜不停地逃跑,一路上饥寒交加,死了十分之七八。

前秦兵团本来是主动撤退的,到此竟一溃而不可收拾,互相夺路,向北逃命。苻坚也中箭负伤,单骑逃到淮北。后回到洛阳,收集残兵,仅剩十多万人。

这就是著名的淝水战役,是南北分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南北决战。然而,此战其实并没有“战”,而只有“役”,前秦帝国不是战败,而是退败。我们固可事后在前秦帝国内部找出必败的原因,但在东晋帝国内部,我们却找不出必胜的原因。我们只好相信即令是国家巨变,或在致千万人于死的战争中,都有命运的影响,至少东晋帝国靠命运得以免去覆亡。

一种不能预见,不可想像象地冲击介入,产生的连锁反应,能使历史的巨轮停顿或转向。赤壁战役(208年)使中国统一延缓70年,淝水战役使中国统一延缓两个世纪。

——对强大的前秦帝国而言,淝水战役仅是一次战场上的失败,更仅只是一次先头部队的失败,国家主力毫无损伤。依正常情况判断,苻坚可以立刻发动再一次攻击,再糟也不过跟赤壁战役之后的曹操一样,两国继续对峙。

可是,前秦帝国包括的民族太复杂了,作为国家主干的氐民族,为数既少,而又分散四方。帝国像建立在沙滩上,淝水战役使它倾斜。以后一连串错误的适应,使它倒塌……

而此战之于东晋,却是一颗振奋人心的定心丸。

消息传到东晋王廷,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了战报后就放在床边,不露半点喜色。后客人问及,谢安才慢慢地回答:“小儿辈已经破贼。“

其实,谢安心中怎么会不高兴和激动呢?

淝水之战,东晋政权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后东起淮、泗,西至荆、襄的晋军陆续出击,攻占谯城(今安徽亳县)、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成都等地,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重被东晋收复。

而中国北部,再一次陷入分裂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