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

 图书 馆员 2020-12-13

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

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

中医认为,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上脾、胃功能常相互影响。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临证之时,治寒以热,药用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助阳散寒;治热以寒,常用黄连

13名中医消化病方-24

患慢性结肠炎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次住;【名医简介】;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名方】舒肝化癥汤;【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解】;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 

患慢性结肠炎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次住院检查治疗,效果不佳,转我处就诊。诊脉沉细微数,舌淡嫩有齿痕、边有瘀点,苔腻,面色萎黄,形瘦体弱,腰酸膝软,腹痛肠鸣,便泄粘液挟血、日行六、七次。诊断:病所在肠,病本在肾,故以温肾固肠汤加三七粉6克。服7剂后,腹痛轻,肠鸣减,大便日行3、4次,粘液挟血大减。继以原方再服7剂,肠鸣已,腹痛平,大便日行1、2次,挟血已除,粘液较少,面色转佳,腰酸膝软亦轻。再以原方加鹿角霜30克、肉苁蓉15克,服10剂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无粘液,无腹痛,精力日旺,形体渐丰。后嘱以温肾固肠汤30倍量,加工成粉,胶囊装服,连服3月,慢性肠炎痊愈,再未反复。

【名医简介】

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周信有自幼从师习医,四十年代,在安东市开设诊疗所挂牌行医。五十年代,曾先后担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1960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任教,1978年调到甘肃中医学院任职。在50余年医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丰。其主编或参与编著的书籍计有《内经类要》、《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内经讲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周氏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疑难病证颇多独到见解。近年来曾潜心对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他所研制的治疗各种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在临床上经过两万多例的观察,疗效显著。

【名方】舒肝化癥汤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解】

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

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共成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加减】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名医简介】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1946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成悬壶桑梓,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及领导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现为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及江苏省药审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等职。周仲瑛教授临床40余载,学识经验相当丰富,对中医内科和急症造诣殊深。曾先后主编《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概论》等10余种专著;发表了《略论肾炎从肺治》等5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988年他的科研项目“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方】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滋养胃阴。

【主治】阴虚胃痛。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15分钟后即行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约300毫升服之。

【方解】

阴虚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至厌食不饥,或以进食酸味、甜味为舒,干呕泛恶,口干渴,大便干燥,舌干质红,苔薄欠润或苔少无津,脉细无力。胃之阴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是阴虚胃痛的关键。滋胃饮酸甘配伍,酸得甘助而生阴,加强了养阴生津的功能。方中乌梅肉、白芍酸味,敛津生津,北沙参、麦冬、石斛甘寒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胃酸;胃阴不足,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以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

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合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较之单纯用甘寒滋阴药有其独到之处,历经长期临床使用,颇多治验。

【加减】口渴较著,阴虚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饮,加黑山栀6克、黄连3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在胃者加黄连3克、厚朴花3克、佛手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

【名医简介】
何炎焱,1922年生,广东省东莞市人。幼从宿儒习古文,后因故失学,乃发愤自学中医。从21岁起行医迄今已48载。现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省东莞市分会理事长。曾任东莞县(市)政协一、二、三、四、五届常委、副主席。1977年起历任广东省政协四、五、六届委员至今,1978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何氏一生精勤致学,至老不倦,治学态度严谨,能博采众长,不存偏见。临证精思明辨,治病不拘一格,钻研伤寒温病数十年,对外感热性病之理、法、方、药,皆有所创新。治疗肝炎、肾炎、脑血管意外等症亦颇有实效。著述甚多,已在国内医刊发表论文45篇,专著有《常用方歌阐释》、《竹头木屑集》等。
【名方】二甲调肝汤
【组成】炒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太子参18克,茯苓18克,黄芪18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糯稻根须24克。
【功能】消癥、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方解】
此方经长期临床实践,多次修订而成,乃“奇之不去则偶之”,所谓复方是也。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既有邪毒深入血络,久郁成癥之实症,又兼见肝阴暗耗,脾气受损之虚症,故用药宜各方照顾。且久病虚羸,不耐猛峻之剂,过寒过温,偏攻偏补,皆足致变。本方取山甲、鳖甲有情之品,入肝络以缓消其癥;三七、丹参活血而不伤正,以通其瘀滞;茵陈、田基黄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实也,益脾气选用太子参、茯苓之甘平,以济黄芪之温;养肝阴选用白芍、女贞之中和,而避归、地之柔腻;又用糯稻根须既是养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气最全,能清阴分之热”者,(语见《叶案存真》)参与其间;此六者所以护其虚也。本方特点是性质和平,利于久服,无不良副作用。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颇有实效。
【加减】内热盛,口苦便秘者,去黄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里湿盛,便溏,腹满痛者,去女贞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胁痛隐隐,痞闷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胁痛阵发如刺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气分偏虚,面黄、倦怠、短气、纳差者,加白术12克、淮山24克。阴分偏虚,口干、舌燥、虚烦、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麦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车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名医简介】
  贺执茂,生于1937年,浙江黄岩人.1963年湖北中医学院毕业。现任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湖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肛肠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华肛肠病杂志》等多家医学杂志编委。兼任全国中医肛肠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肛裂专题组副组长、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省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贺氏参加工作后,开始从师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著名教授肖梓荣,以后专事肛肠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不仅中医理论坚实,而且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痔疮、肛裂、肛瘘、脱肛的治疗和术式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经他改进的肛肠手术方法,将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的长处有机地融于一体,使痔瘘的手术治疗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先后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各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已有6项科研成果获部、省、厅级奖励,并取得了2项专利。同时在对便秘的治疗上亦颇有经验,自拟“通便润肠汤”运用临床,疗效甚佳。
【名方】通便润肠汤
【组成】生地20克,归尾15克,白芍10克,火麻仁(打碎)30克,郁李仁15克,枳壳10克,厚朴8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
【功能】润肠通便,清热养血。
【主治】痔等肛肠疾病所致的便秘及习惯性便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便秘容易导致痔和肛裂等肛肠疾病的发生,而痔和肛裂的病人又可使便秘加重。因此,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尽管便秘有多种原因,但此类便秘大多由燥热内结,津液不足,肛肠失其滑润所致。“治疗必究其源”。故治以润肠通便,清热养血为宜。方用麻仁丸合润肠丸加减。方中取枳壳、厚朴、大黄理气通便,功在缓下;麻仁、郁李仁润燥滑肠;生地、归尾、白芍养血和血,以增强滋润肠道功效;黄芩清热。本方缓下药与润燥养血药同用,泻而不峻,润而不腻,邪正兼顾,甚为平稳。临床应用,每每奏效。即使肾阳亏损或体质虚弱引起的便秘,亦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而收效。
【加减】伴口干舌燥者,加玄参20克、麦冬10克、花粉10克;便时滴血者,加地榆20克、槐花10克;脘腹胀满者,加莱菔子15克;年老体弱或肾阳亏损者,去黄芩、大黄,加黄芪20克、生首乌20克、肉苁蓉20克
【名医简介】
  胡翘武,生于1915年,安徽歙县人。现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胡氏1930年即从新安名医汪泽民学医,5年卒业,1946年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毕业,1979年选调安徽中医学院工作。从事中医临床近60载,精于中医内科外感热病及疑难杂证之诊治,能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在内伤杂证中强调脏腑辨证,重视燮理阴阳,活泼气血;认为大江两岸湿热居多,然湿热之邪又最易伤阳耗阴,故于清热化湿中时刻顾护阴阳。用药轻灵,讲究一药多用,尤重配伍剂量,常于轻描淡写中屡建奇功,深得病家信赖与同道赞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及慢性胃肠疾病有其独特识证用药经验。胡氏已有《中医临证三字诀》、《老中医经验集?胡翘武专辑》著作问世,并在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名方】姜莲养肠汤
【组成】干姜3克,毛姜10克,阿胶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6克,防风6克,炙甘草6克。
【功能】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证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2、3次,或挟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两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两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方解】
  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郁滞,寒热湿浊又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阳阴精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本方以干姜、白术、炙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阴精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健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可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
辨证要点:一定要把握气阳阴精亏虚,寒热气血互结壅遏,以病程久远、形体消瘦、面容憔悴、腹痛隐顿、按之不减、畏寒肢冷、唇红口干、不甚喜饮、便泻鹜溏为主证。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名医简介】
  黄修武,1937年出生,四川泸县人。1959年被录入成都市卫生局举办的中医跟师学习班学习,师从于蜀中名老针灸专家廖宾甫先生学习中医及针灸。毕业后分配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主任医师,成都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针麻研究室主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带徒专家,四川省首届名老中医,中央电视台聘请为医学宣传顾问团成员。从医4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中风偏瘫、消化系统疾病、眼肌病变、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病变等,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研究,治疗疑难杂症时擅长针药并用,撰写及发表论文“指切压手进针法”、“针刺球后穴治疗眼科疾患”等,曾作为专家随中国医疗队到圣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国工作,并获该国授予的“国际医师”荣誉证书。
【名方】温脏理中方穴
【组成】中脘、梁门、水分、天枢、气海、足三里。
【功能】温补中州,调理脾胃。
【主治】慢性腹泻、腹中虚寒之脘腹胀满、神倦乏力、不思饮食、或四肢不温、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或无力。
【用法】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加悬灸或用艾炷灸,每穴5壮。
【方解】
慢性腹泻多因脾胃素弱,或久病气虚,中焦健运衰退,食物难以消磨,脾气不能散精,或因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脾胃论》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生。”又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肾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温脏理中”方穴即是针对脾胃虚弱所致的慢性腹泻而制的验方。方中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所汇聚之处,取胃与大肠之募穴,二者可调整脾胃的运化与传导功能。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配合中脘、天枢以使脾阳得伸、运化有权。梁门为阳明经穴,配合中脘调理中焦气机。水分、气海为任脉经穴,取水分以求分清化浊,促使利小便实大便,气海以调气益气、培补肾元,下焦命门火旺,则水谷得以腐化。本方若加艾炷灸,其振奋脾阳、健运脾胃、温补命火之功更强。我们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针灸足三里、中脘穴能促进胃收缩运动,激发胃电快波的发放,调节改善胃电节律,使紊乱的胃电节律恢复正常。
【加减】若患者偏于脾胃虚寒者,症见肠鸣腹痛腹泻,腹中喜温喜按,则先用隔姜灸,再行针刺,以加强温中祛寒之功。若患者症见腹泻日久,时轻时重,发作时便稀次数增多,又见有神倦乏力,腹胀,苔白腻,此为兼有湿困脾土之证,方中加关元灸五壮,用以添薪壮命门之火,以助脾阳运湿。若兼有肾阳虚者,症见五更泄,加灸命门、关元穴各五壮,以益命火,壮肾阳,起到温养脾肾、熟腐水谷之功。若见肝木克脾土,症见腹胀肠鸣,水谷不化者,加刺期门、行间,针用泻法,以泻肝木之旺盛。
【名医简介】
  蒋文照,生于1925年,浙江省嘉善县人。1944年拜晚清御医陈莲舫再传弟子嘉兴名医徐松全为师。徐氏医术精湛,既取法叶天士擅长温病,又兼治内妇儿杂证,法宗陈莲舫。五年学医满师,遂悬壶开诊。1952年参加嘉善天凝区联合诊所工作,任负责人。1956年保送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翌年留校任教。1959年又赴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班深造。1982年由浙江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名老中医,198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0年被确认为国家级著名中医药专家。蒋氏医教工作40余年,师承名家,颇多受益,临床经验丰富,肺病脾胃病尤为见长。临证时联系实际,理论造诣精深,对《内经》运气说颇具心得。负责编写《中国医学史》、《内经》等函授讲义七种14本和《温病条辨白话解》部分内容及撰有“运气择述”等论文10余篇。先后担任中医学基础教研室主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医系副主任、函授部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主编等职。为浙江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省中医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名方】健脾胜湿汤
【组成】 炒白术9克,制川朴4.5克,白蔻仁3克,广藿香9克,新会皮6克,石菖蒲6克,广木香6克,炒枳壳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车前草9克。
【功能】健脾助运,分化湿浊。
【主治】胃脘胀,食欲不振,泛恶欲吐,身倦困重或头身重痛、面浮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泻、脉濡缓或濡数,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
【用法】1日1剂,清水煎成2服,上下午各服1次。
【方解】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与胃相为表里,位居中焦,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上述诸症乃由脾胃本亏,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或吸受湿浊之气或过食生冷、油腻之物,而成脾虚湿胜。湿阻则气滞,故脘痞腹胀;湿浊中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而纳呆呕恶;脾胃受湿,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是以便溏溲短;湿性重滞,郁于脾土,清阳蒙蔽,则见身倦重痛;脾虚失运,水湿滞留,溢于肌肤,所以面浮肢肿;水湿之邪,压抑脉道,阳气被遏,而见脉濡苔腻。
蒋氏认为,此证脾虚为本,湿胜为标,治宜标本兼顾。而治湿必先治脾,脾健则湿无以生;治湿又需理气,气治则湿易化。并主张邪有出路,湿从下渗。方以《简要济众方》平胃散白术易苍术去甘草加味化裁而成。药用白术、薏苡健运脾土作为主药;辅以厚朴、蔻仁、陈皮、木香、枳壳行气和胃;佐以藿香、菖蒲、茯苓、神曲分化湿浊;使以车前草渗湿利水,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出。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助运、分化湿浊之功。
【加减】脾虚气弱,湿伤中阳者加党参、干姜;苔腻而黄,口苦溲赤者加黄芩、黄连;身肿腹胀较为严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
【名医简介】
  康良石,1919年出生,祖籍福建永春,世居厦门。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家传十世行医,自幼跟祖琬新、随父明爵学医,至1943年学成,皆得世家精粹,悬壶济世活人。1956年应召筹建厦门市中医院,曾任该院副院长、肝病科主任、中医进修学院院长。历任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福建省分会常务理事、厦门市分会理事长、省政协委员等。康氏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近50年,主张吸取现代新知,完善中医模式,继承“整体观”,探索新思路,临证慎衡缓急,分清标本,寓防于治,因势利导,病、证结合分析,坚持辨证论治。康氏治学严谨,擅长内科肝胆病证诊治。医德医风高尚,年过古稀,接受邀请7次出国菲岛、星洲、印尼、加拿大为海外人士治病,深为病家和同道们尊敬。康氏历年来撰有90多篇论文发表于省以上医药刊物和参加各级学术会议交流。所研究的成果,先后7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并编著和参与编著《肝炎辨证施治》等数部医学著作。
【名方】小芩连汤
【组成】录子芩10克,川黄连3克,蒲公英12克,绵茵陈12克,广郁金10克,威灵仙10克,菜豆壳10克,北柴胡5克,生甘草3克。
【功能】清热利湿,理气解郁,通络止痛,利胆退黄。
【主治】胁痛(慢性胆囊炎及急性发作)。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遍,15剂为1疗程。禁饮酒、忌油腻、羊肉、狗肉、辣椒、胡椒、蒜、葱等大辛大热食物。并发病毒性肝炎者,当视具体证候综合辨治。
【方解】
  胁痛是指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或有扣、触痛而言。《内经》提示:胁痛有因寒、因热、因瘀滞之分。慢性胆囊炎及急性发作的胁痛,属热者居多,正如《素问?缪刺论篇》所叙:“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已”。即湿热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滞不通,不通则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治胁痛宜疏泄宣瘀、通络缓急”实颇具巧思。本方的目的,为清热利湿、理气解郁并举,以奏通络止痛、利胆退黄之效。方中芩连合用,其力更胜,配茵陈、公英共清肝胆湿热、火毒;伍郁金、灵仙、菜豆壳理气解郁、凉血化瘀、通络止痛;入甘草更助清热解毒、缓急止痛;柴胡疏胆泄热、和解少阳、且引诸药以达肝胆。
  按语:胆囊炎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可分为单纯性及化脓性两种,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原因常和细菌感染及胆囊结石有关。在中医学中属于痛证——胁痛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一为气机久郁,气滞血瘀,胆腑气阻络痹;二为湿热久蕴,交蒸肝胆,胆腑疏泄不利;三为胆汁久滞,热邪煎熬成石,胆道痹阻;四为湿热炽盛,气滞血瘀,胆汁滞而不通而致胁痛。
小芩连汤是为单纯性慢性胆囊炎及急性发作者而拟,立法、拟方、用药,皆有独到之处,是经数十年验证的经验方,有较好的疗效。该方既注重清利蕴结薰蒸肝胆之湿热从小便而去,使痛邪有所出路;又重视理气通络,调和肝胆气血,恢复疏泄条达功能,促使浊汁得清,滞气得降,以达通则不痛。
【加减】若胁痛较剧,加川楝子10克、延胡10克;伴有黄疸者,加金钱草30克、栀子根30克;脘腹痞满者,加山马蹄金10克。
【名医简介】
  来春茂,生于1915年,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昆明长春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来氏13岁即随其父学医习武,内外家拳及气功均有造诣。擅长内、儿、妇科,对医方不分经方时方,惟效是从,并善于化裁、创新,一方多用。解放前治疗瘟疫病、传染病多有显效,解放后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将高血压病分为7个证型论治,冠心病用益气健脾、活血祛瘀蠲痰等方法均获良好疗效。来氏长期在云南边疆诊病,1980年调昆明任云南省林业医院副院长兼中医科主任,曾任云南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学会委员。著有《来春茂医话》,参加编写《长江医话》,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乙肝解毒汤
【组成】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温肾。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用法】方1:水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1个疗程。服完1个疗程停药1天,再服第2个疗程。
【方解】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迁延难愈,因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活力极强,HBsAg虽经多种方法治疗,转阴率不高。来氏依据西医微观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相结合,有针对地筛选抑制、消除乙肝病毒的特异性药物,组成专方“乙肝解毒汤”,临床应用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方中仙鹤草、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露蜂房、土茯苓,均具有解毒、祛湿,抑制、消除乙肝病毒的功用;柴胡、郁金、生鸡内金,行气解郁,舒肝破瘀,健脾消积;黄芪、当归、仙灵脾、鹿衔草、桂枝,益气补肾,温通经脉,振奋气血,透达营卫。方2中雄黄、生白矾、五灵脂合用,具有解毒杀虫、通利血脉之作用。民间用治毒蛇、狂犬咬伤均有良效,借治乙肝,配合汤药,对抑制、消除乙肝病毒可增强解毒功能。
凡慢性病,多有寒热互结、虚实并见的症状。乙肝病患者,尤以湿热邪毒久酝,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见症。其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故治疗首当健脾补肾,益气调营,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使气血充盈,正胜邪祛,始能获效。同时对毒邪必须使用较强的解毒药以歼灭之,双管齐下始能获效。本方选用的多味中药均具有双向作用,如仙鹤草、露蜂房、鹿衔草、黄芪等,既可扶正益肾,又能祛邪解毒,这正是中医药的特色。
【名医简介】
  劳绍贤,生于1937年,湖南长沙人。现任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脾胃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厅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劳氏出生于中医药世家,幼承庭训,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后留校任教,为该院脾胃研究室创办人之一。1986~1990年间主持卫生部重点课题“脾虚证的研究”和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脾虚证候产生机理的研究”的临床研究工作,1991年起主持国家“八五”攻关课题“中药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劳氏长期从事中医脾胃专业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学术上强调中医临床需从证、病、症三者结合,辨证为本,辨病为枢,治症为标。他认为:治脾胃病需调理五脏,疗五脏之疾同样需调理脾胃,处方用药从不拘泥于补法。经长期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多层次总结了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之健脾、清热祛湿、疏肝化瘀疗法在治疗中的作用,研制了“和胃片”、“胃肠宁”、“肠炎灵”、“溃疡宁”等有特色的方药,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名方】清浊安中汤
【组成】白蔻仁12克,川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
【功能】清利湿热,理气安中。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见有湿热内盛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脏属阴,性喜燥而恶湿,其运主湿而职司运化,故脾病则运化失司,精微不布,蕴而生湿;胃为腑属阳,性喜润而恶燥,其运主燥而职司受纳,故胃病则通降不行,故郁而生热。湿热内盛,阻滞中焦气机,病久则为疡为炎症之患。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劳氏认为:溃疡灶局部有黄厚苔覆盖,或慢性胃炎等镜下见分泌物多者,多属炎症活动明显,湿热之邪为患。治宜清利湿热,理气安中。方中以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生苡米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助运,两者共为主药。以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而为臣药。更以郁金行气解郁,助调畅中焦气机之职,使气化湿亦化。滑石甘寒淡渗,增强利湿清热之功。更以珍珠母制酸护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宣畅中焦气机,畅中渗下,使湿祛热解,脾运健旺而病可愈。
  本方特色在于治湿不忘理气。从病理角度分析,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闭遏阳气,阻滞气机运行,湿郁可以化热,而胃热之形成,亦与胃腑失于通降有关,因此,宣畅中州气机,对于祛湿清热尤为重要。气机畅,则湿热可除。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12克、佛手12克;热甚加黄芩12克;湿甚加绵茵陈30克。
【病例】
江某某,男,49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4年。近来因饮食失节,加之劳累过度,胃脘痛又作。1992年10月20日就诊时见胃脘痛,呈明显的饥饿痛及夜间痛特征,偶有吞酸,口中粘腻不欲饮水,食欲差,大便粘滞,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沉。10月23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辨证属湿热蕴结中焦,热重于湿。治宜清利湿热,行气安中。服上方加黄芩5剂后,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继服15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后又继服10剂,热减去黄芩。11月26日胃镜复查为球部溃疡红色疤痕期,随访1年,未再发作。
【名医简介】
  雷新源,生于1935年,陕西省澄城人,现为宝鸡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1951年从医,毕业于军队专科学校,1974~1976年参加陕西省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2年,曾兼任咸阳中医学院函授部教师,现任宝鸡市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全国风湿病协作组成员,全国肝病研究会委员。临床数十年,博采众长,勤求古训,宗古而不泥古,学识渊博,知行统一,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内科疑难杂证诊治形成独到的医术风格,擅长运用升降通调之法,调理脾胃,治疗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以促后天生化之源,应用虫类搜风通络法配合外治熏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有显著疗效;自拟“双补生精汤”、“九子补肾汤”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效果显著。著有“阴阳学说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傅青主扶正固本治崩初探”等论文30余篇,3次获市科协优秀论文奖。
【名方】升降和中汤
【组成】藿香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薏仁30克,柴胡10克,杭芍30克,枳壳10克,佛手10克,葛根30克,降香10克,厚朴10克,麦芽20克,鸡内金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除湿化瘀。
【主治】胃脘痛(胃溃疡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
【用法】凉水煎服,每日1剂,水开后煮20分钟,煎2次,混合后分2次,每早晚温服。
【方解】
本病不论因寒因湿因食因情志所致均能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气机阻滞。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脘痛与肝气偏盛、肝胃失和有关。《丹溪心法》曰:“脾病者,食则呕吐腹胀,喜嗳胃脘心下急。”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肋膈,咽不通,饮食不下。《景岳全书》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本方以升降通调为主,藿香、薏仁芳化和中、行气止痛,有醒脾开胃之功,助胃气而进饮食,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解郁,葛根升阳明之清气,生津止渴而止泻,降香、佛手增强理气之功,活血化瘀以生新,杭芍柔肝缓急止痛,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半夏降胃之逆,厚朴除满宽胸,麦芽、鸡内金以消食。诸药配伍,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补而不滞,燥不伤阴,共成升清降浊,行气和中之用。醒脾开胃以助饮食,脾气得旺,激活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得顺。临床验证数十年,疗效确切,效果理想。
【加减】小儿消化不良按实际年龄减药量,亦可加太子参、胡黄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加乌贼骨、白芨、川贝、甘草;腹胀矢气多加苍术、防风;萎缩性胃炎加石斛、白芨、川断;寒加良姜、吴萸;大便秘结加栝楼、薤白;腹泻加赤石脂、诃子肉。
【名医简介】
  李昌源,1916年生,四川省铜梁县人。1933年跟师学医4载,1937年考入成都国医馆。后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开业行医。1958年到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临床及理论研究,1965年贵阳中医学院建立后调该院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先后担任贵阳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李氏在50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中,潜心钻研经典医籍,博览各家之说,尤对《伤寒论》卓有研究,曾在国内许多医学杂志及1982年南阳仲景学术会上发表论文。擅长治疗外感热病及各科杂病,尤对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患疗效显著。
【名方】臌胀消水丹
【组成】甘遂粉10克,琥珀10克,枳实15克,沉香10克,麝香0.15克。
【功能】行气逐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4粒,于空腹时用大枣煎汤送服,间日1次。
【方解】
  李氏认为,肝硬化的病机主要是肝、脾、肾三脏的损伤和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所致,腹水形成是肝硬化进入晚期的标志,是影响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功能的主要因素。本着《内经》关于“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臌胀消水丹以行气逐水、前后分消,水去则经隧通、气血行,诸证即可缓解。
  本方以甘遂泻腹水而破瘀血为主,辅以枳实破结气而逐停水、沉香降逆气而暖脾肾,佐琥珀利小便而通经络、麝香通诸窍而活血滞。上药装入胶囊,枣汤送服,其旨在顾护脾胃,免伤正气。诸药合用,滞气散则腹水消,气血脏腑可望恢复。
  注意事项:本方攻下逐水,药力峻猛,仅为“急则治标”权宜之法。宜谨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之诫,水去其六即换用疏肝健脾、温肾利水等法以巩固疗效,不可蛮攻以伤其正气。
【病例】
徐某某,男,46岁。患肝硬化腹水,住院治疗5个多月无明显好转。就诊时形体瘦怯,精神萎靡,腹大如鼓,巩膜皮肤黄染,晦暗不鲜,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弱。肝功能化验sGPT480单位,黄疸指数40单位,TTT20单位,TFT(+++),A/G倒置。首投消水丹以折其水。腹水大减后,予茵陈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健脾、化气行水。服13剂后,腹水全消,黄疸尽退,肝功能明显改善,精神、食欲大进,二便正常。调治3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体重增加,康复上班。追访8年,未见复发。
【名医简介】
  李成纲,生于1937年,陕西凤翔县人。1964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历任凤翔县中医医院院长,全国中医药学会专病委员,陕西中医药学会理事,宝鸡地区中医学会副秘书长,市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市政协特邀委员。现为宝鸡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宝鸡市中医医院中医药研究室主任,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精通医理,崇尚实践,博览群书,学验俱丰,擅长内科,兼通儿、妇科,中西合璧,归纳出温、清、消、补诸法施治内、妇、儿、男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尤对心脑病、肝肾病、脾胃病、阳萎等病的治疗卓有成效。多次参加省、市中医科研攻关项目:“杜仲叶代杜仲皮治疗高血压”,“神威壮阳胶囊”,“肝复宁”等药的观察与研究,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曾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病毒性肝炎辨治”、“宣上通下治癃闭”、“脑卒中辨治心得”、“神威壮阳胶囊治疗阳萎临床研究”、“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活血化瘀治疗疑难杂症体会”等分别获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并以“神威壮阳胶囊治疗阳萎”一文而应邀赴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名方】肝复宁
【组成】茵陈30 克,板蓝根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0克,白矾3克, 山豆根3克,紫草10克,大黄6克,生芪30克,鹿衔草30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20~30分钟,煎3次,共取汁400毫升,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方解】
病毒性肝炎属难治疾病,常反复发作,有的可演变为肝硬化、肝癌。本病系因湿热、疫毒内攻,肝脏严重受损,并伤及营血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病机以“毒”为本,兼有湿热瘀滞。方中茵陈、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黄、蜂房、山豆根、紫草清热解毒,以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促进机体清除湿热毒邪;露蜂房、白矾具有解毒杀虫、通利血脉之作用;生芪、鹿衔草益气育阴,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促使肝功能恢复。诸药共奏清热解毒、行气化湿之功。
【加减】肝复宁是专为治疗病毒性肝炎而设的自拟基础方,临床尚须加减变通。本病急性活动期,邪实正实阶段,以肝复宁为主,加大清热利湿、解毒化瘀药物,如虎杖、蚤休、白花蛇舌草、白矾、蜂房的用量;如热邪重于湿邪者,加黄柏、黄连、山栀;湿邪重于热邪者,加薏仁、茯苓、苍术、滑石;食少纳呆者,加九香虫、焦三仙、鸡内金;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女贞子、旱莲草等。本病迁延期,正虚邪恋阶段,病情持续六个月以上,肝功能反复异常,烦躁易怒,心情不畅者,加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逍遥散辈。因疏肝理气药多系香燥之品,过用有伤阴之弊,故用量不宜过大。可重用郁金,因此味既可疏肝脾之郁,又可行血中之气,经临床观察,大量应用不但能保护肝细胞,增加血浆蛋白,缩小肿大之肝脾,而且可迅速改善肝功能,促使肝病康复。恢复期,正虚邪退。根据肝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性,治疗时,在谨守病机的前提下,遵照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明训,减轻原方清热解毒之剂用量,辅以健脾补肾、益气和营之法调服,一则可提高机体免疫应答,二则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气血充盈,正胜邪祛,始能获效。
【名医简介】
  李浚川,生于1929年,武汉市人。现为武汉市职工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全国中医学会湖北分会副理事长等职。李氏幼读私塾10年,1946年,师从武汉名医李绍陵先生门下,1952年秋,在青山镇中医联合诊所工作,1959年到原武汉中医学院任教。李氏曾主编《医易会通精义》,并协编《传统老年医学》、《中医急症》、《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书,发表论文20多篇。李氏治学严谨,对于经典理论的理解,颇多创见。在临证治疗方面,他崇尚脾胃学说。认为脾胃健运,则水谷能化,水湿能运,从而正气得助,邪气自无由入,正如东垣所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他用药多取淡渗、甘缓、芳化之品。认为淡渗利湿,即所以健脾,脾恶湿,湿去脾自健也;甘缓为补脾之正法;芳化则既可醒脾化湿,又可理气助运,使甘缓之品补而不滞。这样组合的处方,轻灵和调,对诸多慢性疾病的调理,屡奏殊功。如治水肿(肾炎)病,多以健脾为主,参、芪、苓、术常作首选,意在崇土以制水;肿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车前仁以利之;对急性实证有热者,加银、翘、知、柏以清之;慢性虚证除补脾益气为主外,恐因脾虚不运而致积湿生热,一般不主张骤进温补,常在甘缓、淡渗的基础上佐以清利;若虑其胃不和,可加砂仁、木香,芳香以和之,临床屡收良效。
【名方】通胆汤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遂3克,大戟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银花15克。
【功能】疏肝利胆,通络止痛。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3次口服。禁忌:消化道出血者及孕妇忌服。
【方解】
  中医文献本无胆囊炎、胆石症之名,但类似记述颇多,如《灵枢?胀论》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金匮要略》之“悬饮内痛”证,《景岳全书》之“痰饮停伏胸胁疼痛”等,都与本病相近似,且治疗都以逐饮去痰为主,本方即导源于此。如以控涎丹为主力,意在逐痰饮以利胆道之开通,其中四逆散虽为“少阴病,四逆”而设,但柴胡、白芍、枳实都有疏肝理气、散结缓痛的作用;黄连、吴茱萸能清热平肝和胃,有“左金平木”、调和肝胃之用;再加银花、虎杖以清湿热,砂仁、木香以和胃,共奏疏肝利胆排石止痛之效。
按语:本方主力为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能逐胸膈上下痰饮,此处借用于利胆;除去甘草的四逆散,即白芍、枳实、柴胡,以免甘草与遂、戟相反之嫌;吴茱萸、黄连即左金丸,又名茱连丸,结合砂仁、木香调和肝胃,再加银花、虎杖清除湿热。
【加减】发热加连翘、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陈草、金钱草;发黄加茵陈、黄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呕恶加陈皮、白术。
【名医简介】
  李鸣皋,生于1918年,河南省唐河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技,精研岐黄,弱冠之年即悬壶故里。1952年参加工作后,多次外出进修深造,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极丰。他法崇经方,但不废时方,知守善变,兼通诸家,并蓄其长。他长于内科,尤擅肝胃的调理。创“百病皆源于郁,诸郁多责于肝”的学术思想,解决内科疑难症,有立起沉疴之功。特别是对肝郁而致的消化系病症,辨证至意深心,治疗机阔法活,愈病者众,声誉远布,人称“肝胆脾胃派”。他历任唐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南阳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现任南阳地区中医学会顾问,河南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名誉研究员,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他一生著作颇丰,发表于有影响的中医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著《李鸣皋医案选》一书。胁痛、胃脘痛治疗经验已建立了“李鸣皋中医专家电脑诊治系统”。
【名方】舒肝安胃汤
【组成】丹参30克,百合20克,台片15克,木香6克,大贝15克,锻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栀子6克,甘草12克,黑黄芩12克。
【功能】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用法】空腹服,1日1剂。病程较长者,可将上药共为细面,调服或装胶囊吞服,每服生药粉6克,1日3次饭前服。
【方解】
  本方丹参、木香、台片理气化瘀止痛以治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之本,取大贝、瓦楞子收敛制酸解其标;取百合、白芍养阴柔肝,配栀子、黄芩清热育阴,以实肝体、养胃阴、治其兼症;甘草缓中,配白芍解痉止痛。共奏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之功效。
  按语:该病主要病因为频繁的情志刺激过度,特别是忧思与恼怒,引起肝气郁滞,疏泄太过,横犯脾土;以及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气滞血瘀而成。故筛选具有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功效药物组成一方,曰“舒肝安胃汤”。临床运用数十载,该方具有止痛速、溃疡愈合快优点,证实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病理机制。但对病程较长者,应注意保护胃气,切勿过用寒凉、香燥、滋腻之品,以免克伐胃气。就是大便秘结者,泻下之品也不可妄投,宜用开上治下法,调其气机,大气已转,矢气频作,方全效速也。
【加减】胃阴虚极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炽胜者加黄连;脾胃气虚者合入小建中汤;胃气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病例】
胡某某,男,45岁,工人。反复胃脘痛8年余,加重1月。经检查诊断为胃溃疡。住院治疗10天。给予解痉止痛药,效果不著,遂求中医诊治。诊见:胃脘痛,伴泛酸、口干、纳差便干,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沉弦。诊为肝气犯胃。投以舒肝安胃汤加石斛、黄连,3剂,水煎服。药服1剂痛止,3剂服尽,诸症消失。上方继服六剂停药,随访1年未发。
【名医简介】
  李培生,1914年生,湖北汉阳县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自幼随父读书并学医,30年代初,曾遥从上海名医恽铁樵受业两年,1936年以后在汉阳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7年调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后留校任教,1959年转湖北中医学院,先后担任内经、温病、伤寒、内科、医史、方剂等学科的教学,曾任两届全国伤寒师资班主讲。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教授学识渊博,深通中医经典,尤精于《伤寒论》,对历代400多注家中的200多家作了悉心的研究,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教材《伤寒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函授教材《伤寒论》。其主要著作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论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等,并在全国各地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名方】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功能】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证(包括胆系感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以及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等)都有较好的疗效。本方加味,对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亦有缓解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方解】
本方系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对肝胆湿热证有良好的疗效。制方是从经方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的基础上,又综合时方之有效药味加减变化而来。方用柴胡苦平疏木解郁,黄芩苦寒清火泻热,柴胡升达,黄芩苦降,升降协调,最能疏肝利胆,而为本方应用之主药。海金砂(系中草药之海金砂)、金钱草二味寒凉清利湿热,从而协助柴胡、黄芩发挥疏肝利胆之作用。鸡内金化石磨坚、消积导滞,使肝胆疏泄得以恢复正常。郁金理气解郁、和血散结,佐芍药以和营舒急。金铃子入肝行气、止痛解结,佐枳实以消痞除满。茯苓白入气分、赤入血分,本方用赤茯苓深入血分而利湿行水。车前子通气道、利小便,使肝胆湿热蕴结之邪,得以从小便而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加减】黄疸色深加茵陈;泛恶欲呕加炒川连、法半夏、橘红;腹胀加川厚朴、大腹皮;大便秘结加酒洗川大黄;胁肋胀甚加青皮;胁肋痛甚加玄胡索;小便不利加滑石、猪苓、泽泻。先生曾试用本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疗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数例,亦有暂时缓解作用。

【名医简介】
  李乾构,生于1937年,江西省吉安县人。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北京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急症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和男科病,疗效显著。治病主张健脾和胃、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胃肠病专著《中医胃肠病学》,还主编了《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急症胃痛证治》等专著,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主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获各级科技成果奖8项。
【名方】健脾理气汤
【组成】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枳实15克,厚朴15克,炒莱菔子30克,熟军3克。
【功能】补气健脾,理气消胀。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证者。症见:胃部胀满,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加重,恶心,嗳气,大便溏干不定,疲乏无力,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取药液300毫升,分3次于餐后半小时服。我院用上方制成冲剂,取名胃胀冲剂,每袋6克,餐后半小时用开水冲服两袋(12克)。
【方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其患病率高达20~30%,占消化科门诊量的50%左右。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西医药治疗疗效尚不确切。随着胃动力药物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影响其临床应用,其远期疗效亦不能肯定。中医学虽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胃痛”、“痞满”、“嗳气”、“反酸”、“嘈杂”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所伤,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引起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而病。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本病以脾虚为本,气滞为标,临床多表现虚实相间,治宜通补兼施。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为基本方,用党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化湿;茯苓补脾益胃,利水渗湿;甘草补脾,调和诸药。考虑到情志因素在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及脾土与肝木之间相克关系,方中大剂量用疏肝理气之品,以枳实苦泻辛散,破气消胀,消积导滞;厚朴味辛行散,疏利气机,为行气消胀要药;肝郁不舒,横逆上窜,犯胃雍土,则脾胃升降功能受到影响,加入陈皮、姜半夏行气降逆,和胃止呕,消痞散结。饮食因素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重要原因,方中有炒莱菔子下气消食,除满消胀。中医学认为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即“胃以通为补”,胃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胃气不降则壅滞成病,故方中加入少量熟军通脏导滞,荡涤胃肠,通利水谷,调中化食,活血化瘀,安和五脏,以遂胃腑通降之生理特点,恢复脾升胃降纳运水谷的生理功能。舍生用熟,乃虑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虚为本之病机特点,用熟军缓缓导滞祛邪,兼以活血而不伤正。全方共奏补气健脾,理气消胀之功。补气兼以理气,补而不滞,健脾兼以舒肝,培土疏木,肝脾并调,组方合理,临床应用获得良效。
按语:据临床观察,健脾理气汤不仅能消除临床症状,改善舌象脉象,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理气汤还可以促进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排空功能,改善患者空腹血浆胃泌素、胃动素低下及胰高血糖素升高的状态,使患者D-木糖排泄率低下的状态恢复正常。临床与实验研究说明,健脾理气汤具有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胃肠运动,增加胃排空的作用。
【加减】兼见湿热者加茵陈、藿香、虎杖以清化湿热;兼有食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导滞;兼有瘀血者加丹参、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兼有肝郁者加香附、郁金以舒肝解郁;兼有烧心反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和胃制酸。
【名医简介】
  李寿山,字岳东,主任中医师、教授,1922年生,山东省平度市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好学,秉承庭训,随父学医。他勤求经典,博采众长,上自内、难、伤寒、金匮,下至千金、外台、温病各家,莫不涉猎攻读,博学多闻,对其重点内容尤能熟记辨惑。1940年悬壶于大连,1956年到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辽宁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深造。李教授临证50年,笃信仲景,学验俱丰,擅用经方以治热病、急症、重症,尤长于脾胃病及心肾系疾患。对瘀血证治与舌下络脉诊法颇有研究,曾荣获辽宁省优秀论文奖。在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中,素以家传《百病赋》为临床指导,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痼疾;其辨证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市科技进步奖。曾任辽宁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大连市中医医院院长,市中医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辽宁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等职。李教授主要著作有《伤寒论句解新义》、《临证辨治心法》、《临证用药心法》,并参与编写出版了《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等多种著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名方】健中调胃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嗳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中、调补脾胃,姜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瘀止血,公丁香温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敛疡,炙甘草和中缓急。共奏健中调胃、敛疡止痛之功,对脾胃虚弱、气滞停饮、偏虚偏寒之胃病、嘈杂、泛酸诸症有良好的效果。
【加减】偏阳虚寒盛者,冷痛较重加良姜、毕澄茄;兼气郁不畅者,脘腹胀满、嗳气矢气多加佛手、香椽皮;兼停饮者,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加茯苓、生姜;兼脾不统血,大便色黑或呕血,倍党参,加炮姜、三七粉。
【病例】
房某,男,44岁,患胃脘隐痛10余年,每届秋冬加重。近因嗜食凉饮,胃痛发作。嗳气、嘈杂泛酸、喜暖喜按、胃有振水声、大便先硬后溏,上消化道钡透诊为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曾服胃先优、甲氰脒胍不愈。诊脉沉细,舌淡红苔白滑,予健中调胃汤加茯苓15克、生姜6克,水煎早晚分服。进药3剂,胃痛止,偶有不适少顷即安。原方加减再服3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钡透,病灶愈合、龛影消失,随访2年一切良好。
【名医简介】
  李振华,生于1925年,河南省洛宁县人。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在中学读书时,即随父学医,21岁开始行医。李氏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中医分会副会长。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录入《澳大利亚及远东科技名人录》。40余年来,李氏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精研医理,治学严谨,除长于治疗疑难杂病外,晚年致力于脾胃学说的研究,指导了10多名脾胃及心血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书。合著出版的书籍有《河南省名老中医集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中医大专院校统用五版教材《中医内科教材》、《中国当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中医内科学》等。先后在全国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进步奖的科研项目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研究”、“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耳部信息诊断肿瘤的研究”。李氏运用脾胃学说,对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自拟了理脾愈疡汤,经多年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名方】理脾愈疡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刘寄奴15克,元胡10克,乌贼骨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3枚。
【功能】健脾温中,理气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次。
【方解】
本病多因忧思恼怒,久郁不解,肝气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气血壅滞,溃破成疡;或因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其病位在胃或十二指肠,但其病理机制与肝脾密切相关。故本病的病理演变有肝郁化火伤阴、气滞血瘀和脾胃气虚等不同病理阶段,这即构成了临床不同证型的内在病理依据。本病系慢性疾病,以胃脘隐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缓解,病处喜按,喜热恶寒,胃胀暖气,每在春秋季犯病。脾胃气虚证多见,占本病各证的80%以上,本方的适应证。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气活血;乌贼骨生肌收敛,制酸止痛。共奏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
【加减】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者,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名医简介】
  李正芳,生于1920年,山西省万荣县人。现为甘肃定西县中医院主任医师。世业医,父早丧,15岁随岳父赵星桥老中医学习。1961年由甘肃省卫生厅调定西地区医院任中医科主任。1984年定西县中医院成立,任党支部书记兼院长。1984~1989年,任甘肃省中医学会理事。1981年任定西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长至今。1988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习医50余年来,治内科疾病重视脾胃,处方用药以温运为主。喜读书,性耿直,不慕名利。学术上以《内经》为蓝本,以《脾胃论》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名方】新加胃苓汤
【组成】藿香6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制苍术10克,泽泻10克,制香附10克,砂仁10克,小茴香10克,高良姜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建神曲10克,生姜10克。
【功能】温中理气,燥湿健脾。
【主治】平素脾胃虚寒,胃纳不健,消瘦虚弱,困倦乏力。或因饮食生冷,致脾胃虚寒,胃痛腹泻,或上吐下泻。诊得舌苔白薄、白腻,脉沉、沉弱、沉迟者,为脾胃虚寒之见证。
【用法】先用水浸泡2~3小时,以浸透为度,药物浸透后,用文火煎煮,水开后煮20分钟,煎成一中碗,头二煎分2次服,每日早晚饭后2小时,各服1中碗。服药后休息。
【方解】
胃腹痛虚实寒热均有,但在临证过程中,虚寒多于实热,此方为五苓散去桂枝,平胃散去厚朴,加藿香、香附、砂仁、茴香、良姜、生姜,以温中散寒。半夏、陈皮以化湿理气。定西为山区,气候高寒,农民群众平素惯食浆水酸菜,此为形成脾胃虚寒之主因。男人好饮罐罐茶(苦味生茶),吸烟,饮酒易伤脾胃。积几十年之经验,凡经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者,多为脾胃虚寒证。用新加胃苓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
【加减】胃胀痛吐酸者,加海螵蛸20克;胃腹胀剧者,加炒枳壳10克;胃胀痛及两胁下痛,表现为肝胃不和者,加佛手10克;胃痛腹泻四、五次,或七、八次者,加炒白术10克、白蔻10克,砂仁加为15克。
【名医简介】
  李正之,生于1925年,黑龙江省克山县人。青岛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42年就读于新京医科大学,1958年于山东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以优异成绩结业获中央卫生部三等奖。1961年到青岛市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及中西医结合工作,并接受名医钱轴范、付乃杰等的指导,深得真传。早期从事痹证(风湿病)的研究,1978年从事溃疡病的研究。1986年参加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参芦及其复方制剂对冠心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该课题于1991年正式通过国家鉴定。曾任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务科主任,市第八、九届人民代表,市科协委员,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1991年3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著作有《伤寒方歌诀及注释》、《痹证的辨证论治150例分析》(获市科技大会奖)、《生物全息与经络》、《论腑主通以通为用的理论价值》、《腹脉研究》、《辨证与辨病结合》、《乌头的临床运用与中毒防治》、《六淫与致病》(获省优秀科普奖)。曾参加中医内科临证手册的编写。擅长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以及脾胃病的治疗。
【名方】平胃汤
【组成】苍术6克,佛手15克,陈皮12克,甘草5克,车前子12克,徐长卿30克,黄芪12克,蒲公英30克。
【功能】除湿平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慢性胃炎、溃疡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脾胃互为表里,慢性胃病多脾胃同病,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陈皮、佛手理气为平胃散之变法,但较平和,燥湿之力较平胃散弱,理气而不破气;公英、陈皮、佛手均微苦可健胃。胃炎常伴有粘膜水肿,故用车前子合苍术除湿消肿止痛,通则不痛,公英清热解毒合甘草以利于消除炎症且可制约苍术以防因燥化热。黄芪补中益气,徐长卿止痛,共为除湿平胃理气止痛之剂。平胃亦有抑制脾湿之意,故无脾湿之证慎用。
【加减】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加香附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胃脘灼痛或嘈杂不适加黄连9克、黄芩10克;吐酸加左金丸;寒盛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去蒲公英;阴虚去苍术,加麦冬15克、石斛15克;便秘加栝楼30克、决明子10克;溃疡病各型均可加莪术10克,甘草用量加倍;慢性胃炎加水蛭5~10克,以活血化瘀。 
【名医简介】
  梁乃津,生于1915年,广东省南海县人。现任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广东省中医院顾问、主任中医师。梁氏于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抗日战争开始回广东粤北行医,主编《广东医学旬刊》,1946年在广州惠行善院任职,主编《新中医》;1948年兼任广东中医专科学校教师。解放后,历任广州中医学会理事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内经》教研组组长,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学会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1986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梁氏是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梁氏从医50多载,治学严谨,精究医理,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提倡中西医结合。擅长治疗内、儿、妇科疾病,治疗胃肠、呼吸、风湿及老年疾病有独特经验和卓著疗效。梁氏治疗胃脘痛的验方“金佛止痛丸”和“胃乃安”等已研制成中成药,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曾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胃乃安”1989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奖。梁氏发表论文20余篇,早年影响较大的有《论中医科学化》、《论中西医特质及中西医汇合问题》等,专著有《伤寒论概要》、《疟疾学》和《麻疹学》。
【名方】金佛止痛丸
【组成】郁金、佛手、白芍、延胡、姜黄、三七。
【功能】行气活血,柔肝止痛。
【主治】胃脘痛。
【用法】本方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制成丸剂,市面有售,按说明书服用。
【方解】
胃脘痛常见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此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及感受邪气致胃中气机阻滞、气郁血瘀。故治疗应以行气活血为主,气血通畅则胃痛自除。方中郁金、延胡行气活血止痛;佛手行气和胃消滞;三七祛瘀生新止痛。因肝体阴用阳,肝藏血,以气为用。故行气活血不忘养阴柔肝,肝体得充则肝用自常。气血流畅,故重用白芍,既可柔肝止痛,又可防止行气药之辛燥伤阴致胃燥。诸药配伍,共起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效。此方经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具有镇静止痛和解痉止痛等作用,临床上除用治胃脘痛外,还可用治痛经、心腹诸痛。临床在原方的基础上辨证及随症加减,疗效甚佳。
【加减】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舌淡脉弱者为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或数者为阴虚,加沙参、麦冬、花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者为肝胃郁热,加蒲公英、黄芩、柴胡;面色晦暗,胃痛如钻,舌有瘀点或舌质暗者为血瘀严重,加桃仁、川红花、五灵脂;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加法夏、橘红、竹茹;脘痞腹胀,胃纳不佳,舌苔厚浊者为胃中积滞,加厚朴、枳壳、谷麦二芽;精神紧张,惊惕不安,难寐梦多者为肝郁失神,加合欢皮、苏梗、珍珠母、石菖蒲;嗳气泛酸、饥饿易痛者为胃酸增高,偏寒者加乌贼骨,偏热者加珍珠层粉、浙贝。
【名医简介】
  梁申,生于1907年,广西玉林县人。现任广西中医学院教授。梁氏自幼酷爱医药,17岁时即随名老中医学药习医。自1945年10月行医以来,历任长荣乡医务所所长、广西中医学院中药教研组组长等职。梁老从事医学临床、教研工作数十年,精通内、外、妇、儿、伤科,尤其是对奇难杂症有很深的造诣;先后编著、讲授过《妇科学》、《方剂学》、《药物学》、《方剂中药学》、《疮疡学》等教材和课程。梁老无私、好学,有良好的医风医德,他经常外出遍访草医,博采众方,注重实效。几十年来,凡有病者,有求必应,他还经常自采、自购、自制药物用于患者,分文不取。
【名方】三姐妹汤
【组成】三姐妹15克,山芝麻10克。
【功能】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湿温时疫。
【用法】用清水600毫升浸药15分钟后煎成200毫升药液,倾出用杯装好,药渣再加清水500毫升煎取150毫升药液,去渣后将2次煎取的药液混合后再煎煮浓缩成200毫升,分3次服。
【方解】
  湿温时疫乃感受湿热病毒而引起,亦有因素蕴脾湿不化又复感外邪所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所以湿温证总以脾胃为病变重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温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症见身热不扬,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脘痞,大便不爽或溏泄,口不渴,面色淡黄,舌苔三角型,脉濡缓。

三姐妹清热解毒,善解肌表及肠胃之邪毒,二药合用,清热解毒化湿,善清脾胃湿热;山芝麻解表清热,消肿解毒,化湿之力倍增,用治湿温时疫,屡有奇效。此方用于防治现代医学的正、副肠伤寒确有药到病除之功。(注:三姐妹又叫细叶香茶菜。《广西本草选编》有记载。)

【名医简介】
  陆长清,生于1930年,河北抚宁县人,现为青海省中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陆氏于1947年参加革命,从事部队医护工作,曾进入华北军区卫生干部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60年毕业分配至青海省中医院工作至今,参加工作后又入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班深造。 陆氏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内、儿科临床及教学工作,1990年10月,他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陆氏曾任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儿科主任、中医院副院长,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青海省科协常务理事等职。陆氏从医40余年,长期从事中医内、儿科。他熟悉中医经典理论,又不断吸取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倡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学术上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脏腑气机理论和脾胃学说,治脾胃病证、肾系病证疗效显著。他所创制的小儿止泻散、小儿消食散、蒲连复胃汤等经验方有独特疗效。
【名方】蒲连复胃汤
【组成】蒲公英15克,黄连9克,太子参15克,法半夏12克,干姜3克,苏梗10克,乌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热,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胃不和等病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遍,早晚服用。
【方解】
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改变和损伤,其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诱发炎症反应,引起胃粘膜屏障损害。所以在胃炎、溃疡病防治中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实为必要。方中蒲公英、黄连清热益胃,为抑灭幽门螺旋杆菌之要药,蒲公英健胃利胆,黄连解痉止痛。另外慢性胃炎、溃疡病其病程冗长,反复发作,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气机升降失调。本方仿仲景半夏泻心之意,用蒲公英、黄连苦寒泻热;干姜、半夏、苏梗辛开散痞;太子参、甘草补脾和中;乌梅、甘草酸甘化阴,以护胃体。诸药合用,则具清胃消炎、补脾和中、散痞止痛之效,为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之有效方药。
【加减】泛酸者去乌梅加乌贼骨15克、大贝母10克;持续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黄6克;腹胀便干者加槟榔6克、莪术6克;舌红少苔、胃阴亏伤者减黄连3克,加沙参15克、麦冬10克。
【名医简介】
  陆长清,生于1930年,河北省抚宁县人。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从事战伤救护工作,1955年毕业于中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同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60年毕业支援青海省建设。1965年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经典著作师资班,1976年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学习,广得全国名老中医口授心传。陆氏历任青海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儿科主任、副院长等职。1978年曾任青海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氏自幼聪颖好学,贯通中西医,擅长内儿科,诊治脾胃病为其专长。多年专科研治慢性胃炎、肾病、癫痫、小儿泄泻、小儿夜啼等疾病,颇有显著疗效。倾心继承发扬中医四十年余,严守中医辨证施治,倡导辨病辨证结合。学术研究以整体观念为主导,脏腑相关理论为核心,强调治病求本,脾胃为健康之本。治病原则,脾胃为枢,调气为先。长年临证治验丰富,在省内外颇有影响。1989被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聘为院外导师,1990年由卫生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师带徒名老中医。
【名方】蒲连护胃汤
【组成】蒲公英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干姜3克,大贝母10克,白芨12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热消瘀,降逆和胃,益脾护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
【用法】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服。将上药共研细末为散,每服5克,1日3次饭后服,效果更佳。
【方解】
鉴于世人多发胃病,复发率高,宗仲景、东垣,组方蒲连护胃汤,寓益气泻心法,通治脾胃病。胃病始发,饮食不节,寒温不调,外感内伤均可发胃病。气滞血瘀,湿热相阻,纳运失职,气机不调,为其病机。蒲连护胃汤,清热消瘀,降逆和胃,调顺枢纽,平衡阴阳,可谓胃病良方。多年临证,用于多种胃病,辨证加减,疗效显著,方中蒲公英、黄连清热消瘀,蒲公英长于消炎利胆,黄连清热消瘀止痛较佳;法半夏、干姜降逆和胃,升降运枢,辛升散结;象贝、白芨消肿护胃;元胡、川楝子理气散郁止痛;党参、甘草益气补中,全方共奏清热消瘀、降逆和胃、益脾护胃、理气止痛、激活化生之源之功。
【加减】脾虚气弱加黄芪、升麻;嗳气频作加炒枳壳、陈皮;气滞腹胀加川朴花、大腹皮;呕恶打呃,加丁香、柿蒂;胁胀隐痛加香附、青皮;食积嗳腐加山楂、莪术;胃肠挛急痛加炒白芍;嘈杂泛酸加吴萸、煅牡蛎;脘腹坠胀加槟榔、木香;腹胀少酸加乌梅、黄芪。
【名医简介】
  陆永昌,生于1917年,山东省文登市人,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陆老幼年在大连随师学习中医,1938年开始行医。1950年在原籍医药合作社任中医师。1957年入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一步深造,结业后留该校任教。1960年调山东中医学院任教。1961年组织上安排他跟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全国著名老中医刘惠民学习,经过五年师承授受,尽得其传,成为刘老的嫡传弟子之一。历任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和名誉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山东中医学会内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陆老耕耘杏林50余载,医理娴熟,学验俱丰。他不但擅长于内科疾病的治疗,而且对妇科、儿科、针灸、推拿也颇有研究。还撰写了20多篇论文,参加了近10部著作的编写。主要论著有《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从临床治验谈中医的辨证施治》、《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的应用》、《谈中医的治则与治法》、《灵枢经语释》、《简易针灸学》、《儿科推拿疗法简编》等。他还是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的主要成员。该协作组研究的“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获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奖。
【名方】温肾健脾止泻方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花尤佳)18克,焦山楂18克,炒故纸12克,炒神曲12克,炒泽泻12克,炒吴茱萸9克,五味子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方解】
慢性泄泻也称“久泻”,久病体弱,肾阳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转输,此乃慢性泄泻病机之关键。故温肾、健脾、调胃以图其本,固肠、化湿、止泻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庶为治疗本病之上策。方中台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花)同用,对急慢性泄泻疗效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故纸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既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煨豆蔻味辛性温,煨诃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药均能固肠止泻,与健脾药同用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效果益彰。砂仁、木香均能醒脾调胃、行气止痛,疗胸腹胀满而治泄泻,惟木香若用于止泻,当煨熟用。白芍苦酸微寒,炒用减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缓急止痛、止泻之效。五味子性温质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则温中,能益气健脾。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慢性泄泻之效。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5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名医简介】
  吕景山,生于1934年,河南洛阳人,现任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吕氏为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师承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曾任山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针灸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加拿大中医药针灸学院名誉教授、新加坡康民医药针灸学院学术顾问等职。吕氏业医40年,学验俱丰,学术上继承弘扬“施氏药对”,首创“针灸对穴”;临证上主张辨证施治、中西结合、针药并施;著有《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1982年度全国科技优秀图书一等奖)、《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实用针灸手册》(与杨占林合作编著)、《单穴治病选草》(吕景山、何树槐、耿恩广主编),还先后在《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温中止痛汤
【组成】制附片10克,炒白术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末10克,炒枳壳10克,干姜炭10克,醋煅大黄炭6克。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水煎,头、二煎混合均匀,早、午、晚饭后分服。
【方解】
  方中附子为纯阳之品,其性走而不守,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中能温脾阳以散寒,下能补肾阳以益火;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二药伍用,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祛心脾冷痛。白术甘缓补中,枳壳理气消胀,枳壳以走为主,白术以守为要,二药一走一守,一补一泻,相互制约,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胀除满。高良姜辛辣芳香,温热行散,功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健胃消食。香附辛散苦降,药性缓和,为理气之良药,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而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二药伍用,名曰“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治心口一点痛;明?孙一奎以高良姜、香附各等分,名曰立应散,每服6克,治寒痛、气痛、腹痛皆效。
  笔者体会,二药相合,治胃脘疼痛,证属寒凝气滞,均有良效。二药取舍多少,应随症化裁,寒甚者多取良姜,少用香附;反之,以气滞为主者,则重用香附,少取良姜;寒凝气滞等同者,二者各半。干姜味辛、性热,辛散温通,散寒止痛,本方用其炒炭存性入药,用意有三:一则用其原药治疗作用;二则取其炭药的解毒作用;三则取其炭之微粒吸附于胃、肠粘膜,从而起到防腐和保护粘膜的作用,以使溃疡面早期愈合。大黄气味俱厚,大苦大寒,其性沉而不浮,其力猛而下行,炒炭醋煅之后,令其入血分,活血止痛;另一用意是为寒热错杂之证而设,施今墨、祝谌予先生常云:“临证之际,寒热错杂之证甚多,寒之不寒,热之不热者屡见不鲜,每遇此证,宜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中介药物,以沟通寒热,可收神功。”
【病例】
1961年暑月,吕氏接诊王某某,女,50岁。胃脘冷痛,前胸(心窝部)后背包裹羊皮一块,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先投桂附理中,继投十香止痛,再投活血化瘀,未见效,无奈请教施老,师云:“症属寒证无疑,温之不温,此乃寒热格拒也,非加中介药物沟通,实难奏效。”故于大队热药之中加醋煅大黄炭,服药三剂,果然疼痛立止。
【名医简介】
  吕靖中,1930年出生,河南省博爱县人。现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于1982~1990年担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之职。现兼任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全国老年病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吕氏于1947年亲炙武陟县名医杨兴春,后又师事博爱县名医郝世甫,颇得杨、郝二氏真传,学成后悬壶桑梓。1958年攻读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64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吕氏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博学笃用,积验甚丰,精于内科、眼科临床,尤擅治疗脾胃病及糖尿病。对胃病的认识,吕氏倡“胃病久而屡发,多见寒热错杂”之说,善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以取效;在糖尿病的诊治上,发“六郁化火伤阴”之病机说,自立解郁清热养阴法为糖尿病之治疗大法,选方用药恰当,常获较好疗效。吕氏有《河南中草药手册》、《高血压病问答》、《传统老年医学》、《中医院管理学》、《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等著作,发表论文20余篇。
【名方】加味半夏泻心汤
【组成】党参15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9克,干姜9克,枳壳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克,大枣5枚。
【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调和阴阳。
【主治】中虚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症见心下痞满、疼痛、干呕或呕吐泛酸、嘈杂,或肠鸣下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方解】
  本方是在仲景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仲景半夏泻心汤乃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治变为痞证的救治方。痞证以痞、满、利、呕为临床特点。多年来笔者延用此方,略事化裁治疗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机属中虚寒热错杂者,皆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笔者于多年临床中发现慢性胃炎患者病程冗长,久延失治则胃气日损,中阳渐衰;或感寒饮冷,或肝胃不和,或停痰积食,或湿浊留恋,或胃络瘀滞,日久皆可生热化火,从而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余所言:“胃病久而屡发,多见寒热错杂”即临床阅历之语。半夏泻心汤中用芩连苦降以泄热、姜夏辛开以散痞、参草枣补脾以和中,是方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甘温相伍以调补中州,共奏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之功;与中虚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之病机极为合拍。临证之中,余常在原方中增加瓦楞子、海螵蛸,化痰、开结、制酸;枳壳宽中下气则消痞开结之力更强,命曰加味半夏泻心汤。方中所示药量并非拘执,必与病机寒热之多寡相应,力求方证丝丝入扣。
【病例】
刘某,男,38岁,1990年9月就诊。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常消化不良,于1985年12月食水饺后外出而感受寒邪,出现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曾给予保和丸、胃舒平等药。当时病虽有小瘥,但不久又复作如故。病延五载,时轻时重,患者疑是胃癌,多方求医,亦无应验。于1990年9月经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求治于余。时症:胃脘痞胀, 如物堵塞,泛酸嘈杂,间有呕恶,苦不堪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为痞证,辨证为中虚寒热错杂,胃气上逆。予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调和阴阳之法为治。拟加味半夏泻心汤,水煎服,1日1剂,服药20余剂后,诸症尽失。胃镜复查提示病愈。
【名医简介】
  麻瑞亭,1903年生,山东省安邱县人。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五代传人,早年拜李鼎臣为师习医,凡8年。1931年起,在西安正式业医。1937年应陕西省级中医师考试,名冠榜首。1955年被遴选到西安市中医医院任中医师。1978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历任中华中医学会西安分会副理事长、陕西分会副理事长暨内科主任委员,西安市暨陕西省人大代表等职。麻氏从事中医医疗工作60年,深究中医经典著述,精研黄氏医术,旁纳诸先贤精蕴,熔为一炉,形成其既具鲜明的黄氏医术特色又有其独到之处的医术风格。他对内伤杂病,注重调理脏腑气机,尤注重调理脾胃,开气血生化之源,使邪祛而病除。善用黄氏《四圣心源》所载之下气汤,化裁治疗诸多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每起沉疴。50年代以来,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肾炎、急性尿毒症、消化道溃疡、肝炎、肝硬化腹水、胆囊炎、胆结石、冠心病、心肌炎等疾患的诊疗,成绩卓著。麻氏尤精于诊脉,脉诊造诣甚高。麻氏创制的“海鹿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数十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
【名方】加减下气汤
【组成】云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何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气,清肺降逆。
【主治】脘腹胀闷,胸胁滞痛,头目昏晕。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
云苓、甘草健脾和中;杭芍、丹皮、首乌舒肝平胆;橘红、杏仁、半夏清肺理气、和胃降逆。
【加减】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炒干姜4克、缩砂仁6克、罂粟壳3克、三七粉3克等。胆胃病(胆囊炎及胆结石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软柴胡9克、罂粟壳3克等。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增首乌为40~60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净连翘9克、茵陈蒿15克、赤小豆12克、焦山栀6克、滑石粉15克等。肝胃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等),改粉甘草为泽泻9克,加广郁金9克、苏泽兰20~40克、赤丹参20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12克、砂仁9克,腹水另加木防己9克、滑石粉12克。心悸(冠心病等),改粉丹皮为生地炭12克,改炒杏仁为全栝楼9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眩晕(高血压等),改粉甘草为炒白术9克,加炒杜仲12克、明天麻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20克、茺蔚子12克、牡蛎粉15克等。水气病(急慢性肾炎等),改云茯苓为猪苓片9克,改粉甘草为泽泻9克,加炒杜仲12克、苏泽兰20克、车前草12克、冬葵子12克、砂仁6克、炒蒲黄15克、白茅根15克,急性者另加青浮萍9克、北沙参15克;慢性者另加木防己9克、芡实15克、川萆薢15克,改何首乌为上肉桂4克。血虚(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改炒杭芍为炒赤芍15克,改粉丹皮为生地炭12克,改何首乌为上肉桂4克,改广橘红为红人参9克,加炒杜仲12克、鹿角胶9克、北沙参20克、鸡内金9克、锻磁石9克、补骨脂12克、山萸肉15克、刺海参30克(另炖烂,分3次服)。
【名医简介】
  马骏,1940年生,安徽省六安市人。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马氏自幼酷爱医道,1955年开始习医,先后学习中医12年。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中医内科2年,期间甚得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路志正等教授的真传。并参加整理《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参与编写《中医胃肠病学》。现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氏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精中医内科杂病,尤精于中医脾胃方面的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擅长诊治肝胆、胃肠疾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疗效显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总以辨证为先,悉心遣方,邪正兼顾,寒热平调为上策,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满意。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治疗萎缩性胃炎颗粒冲剂正在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名方】醒胃汤
【组成】炒苍术12克,厚朴10克,石菖蒲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吴萸7克,炒川连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酒大黄2克。
【功能】健脾醒胃,和中化湿。
【主治】暴饮暴食,寒热不均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等。症见:脘腹饱胀,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嘈杂胀满,嗳气吞酸,口苦口粘,肢体倦怠,大便溏干不定,脉象弦滑,舌淡苔白厚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煎煮两次,取汁300毫升,早晚各服150毫升。
【方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为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湿阻中焦,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为病。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湿阻气滞为标,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故治疗上以健脾和中,化湿导滞为宜,方中以平胃散燥湿健脾和中行气为基本方,用苍术以其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胃除浊;陈皮理气化滞;姜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止呕,与茯苓同用亦有“二陈汤”之意。考虑到本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有情志因素,本方合用左金丸以清泻肝火,降逆和胃,黄连苦寒以泻心火(肝木之子),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意,亦可防苍术过于温燥;吴萸辛热,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呕。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茯苓补脾益胃,利水渗湿;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胃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故方中加入少量酒军以通腑导滞,荡涤胃肠,以顺应胃腑通降的生理特点。诸药合用共奏健脾醒胃,和中化湿之功效。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而诸症自除。本方组方合理,用药有据,环环相扣,临床应用每每获得良效。
【加减】治疗中应根据病情轻重及兼证酌情加减。兼见食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以消食导滞;兼见瘀血者加五灵脂、红花、檀香以活血化瘀;兼见肝气郁结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以舒肝解郁;兼见嘈杂、吞酸者加煅瓦楞、乌贼骨以和胃制酸;兼见脾胃虚弱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兼见气滞明显者,加广木香、砂仁和胃行气消滞;兼见湿热较重者酌加茵陈,栀子、藿香、黄芩、蒲公英以清化湿热。
【名医简介】
  毛德西,生于1940年,河南省巩县人。早年毕业于河南省卫生厅中医本科学徒班,后曾赴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现任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毛氏学风严谨,思路开拓,精究内科疑难杂病,对心血管病、肝病、糖尿病、胃肠病等钻研尤深。他认为疑难杂病多呈虚实交错、寒热并兼、痰瘀互结等复杂证候。因此,在治法上注重补虚不忘泻实、清热兼顾阳气、祛痰活瘀同施,如此取法乎“中”,方能收效功倍。他据此而研制的治疗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的五参顺脉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肝达舒方(胶囊)、治疗糖尿病的连荔降糖汤(丸)等,均是在洞察病机基础上“攻补兼施”的良方。毛氏受古贤“立德、立功、立言”之训,临证之余、勤于笔耕。主要学术著作有《常见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消渴病中医防治》、《中国医学诊、疗、防大全》、《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河南省当代名医内科学术精华》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部分著作获自然科学专著奖。
【名方】肝达舒方
【组成】人工牛黄2克(冲服),黑米30克(包煎),郁金10克,生黄芪15克,三七5克,生山楂15克。
【功能】清肝解毒,舒肝达郁,益气养阴。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凡表现为面色少华,胁痛腹胀,身倦气乏,纳呆泛呕,或见黄疸,或有腹水,或肝脾肿大,舌暗脉弦,证属肝脏气阴亏损、热毒内蕴、痰瘀互结者,可选用本方治疗。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两次煎服。现已制成胶囊剂在临床作用。
【方解】
  病毒性肝炎,缘因虚而拟方者,多补而壅滞;循实而施药者,则伐而耗气。纵观该病之临床证候,虚实交错者俱多。故当权衡正邪之多寡,补虚与攻邪并施。是方取人工牛黄清解肝毒以攻其邪,黑米滋养气阴以扶其正,共为主药;辅以郁金舒肝解郁、理气活血;黄芪补气利水、保肝健脾;三七、山楂共为佐药,前者活瘀止痛,后者消食化积,二者均有通脉降脂作用。全方六味,具有保肝、退黄、降酶、健胃、利尿、促使HBsAg阴转等功效。因该方可使肝“体”荣丰,肝“用”畅达,舒而不郁,故取名“肝达舒”。
【加减】腹胀纳差者,加生炒麦芽、炒莱菔子以健脾开胃;胁痛绵绵者,加金铃子、炒白芥子以通络止痛;黄疸者,加茵陈、生大黄以清化退黄;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柏子仁以养阴柔肝;舌苔白腻者,加生苡仁、冬瓜皮以利湿解毒;舌苔黄腻者,加龙胆草、山栀子以清解内毒;便秘者,加全栝楼、草决明以宽腑活瘀;肝积硬变者,加鳖甲、龟版以软坚化积;有神昏或出血倾向者,加服犀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肝凉血醒神。
【病例】
王某,男,36岁,1993年3月初诊。自述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年余,曾用肝太乐、灭澳灵等药疗效未显。常感右肋下隐隐作痛,上腹部痞满不适,纳呆口苦。触诊肝大肋下2厘米,剑突下4厘米,脾不大。检查:总胆红质21mmol/L,麝浊14单位,谷丙转氨酶86单位(赖氏法)。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舌质偏赤,苔白腻,脉弦劲失柔。证属肝脏气阴两虚,络脉不和、脾运不健、湿热郁蒸。始投肝达舒方加茵陈30克、生大黄6克(后下)、生薏仁30克、生炒麦芽各30克。服用半月,诸症明显减轻,总胆红质15mmol/L,麝浊8单位,谷丙转氨酶48单位。后服肝达舒胶囊半月,症状消失;续服1 月,查抗HBe阳性,余项均转为正常。为巩固疗效,再服肝达舒胶囊2个月,随访半年,身健无恙。 
【名医简介】
  施奠邦,生于1924年,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WHO传统医学中国合作中心主任、国家科委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施氏出身于名医世家,幼承庭训,18岁悬壶崇明县及上海市。五十年代初由卫生部选送北京医学院学习5年,毕业后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中医研究院院长等职。曾主编多部中医书籍,发表论文几十篇。施氏临证50年,擅长内科、喉科,尤精于内科脾胃病、肝胆病的辨证施治。早年曾遍阅历代名医对脾胃病的论述,因而在临床治疗睥胃肝胆病采历代众家之长,立权衡规矩在先,随心所欲于后,习用李东垣、江笔花、张景岳、赵献可、罗谦甫、费伯雄等人立法之方,近人中佩服丁甘仁氏。临床辨证脾胃、肝胆病时,首辨脏腑以定位,其病或在腑或在脏,或脏腑同病,或兼与其他脏腑之患,而后可有的放矢。再辨阴阳以定性,其病或胃阳虚或胃阴伤,或脾阳损等,总以阴阳分标而治。三辨寒热以定治法应清应温。四辨虚实而后可补可泻。五辨气血治其久病宿疾。不仅辨治脾胃病屡获良效,亦多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杂病,其中善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自拟“胃丹”、“固肠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及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此二药已转药厂生产成药。另喜用豢龙汤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肺肝蕴热,邪热上冲,而见面红目赤、牙衄鼻衄等症,对肝炎澳抗阳性者有一定转阴效果。
【名方】豢龙汤
【组成】羚羊角4克,牡蛎12克,石斛10克,麦冬(青黛少许拌)5克,南沙参12克,川贝(去心)6克,夏枯草5克,丹皮5克,黑荆芥3克,薄荷炭3克,茜草根6克,牛膝6克,茅根15克,藕片五大片。
【功能】清热养阴,降火止血。
【主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热上冲,以致鼻衄、血色鲜红、心烦口渴、目红目赤、舌苔黄、脉数,并对澳抗阳性者有较好的转阴效果。
【用法】水煎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时左右,取汁服下。1日1剂,水煎2次。
【方解】
  本方所治属肝肺邪热上冲所致鼻衄等症。肝经有热,故用羚羊角以清肝泻火;复用丹皮、青黛、夏枯草助其清肝,使协同增效。肝火犯肺,耗伤肺阴,故再用麦冬、石斛、沙参、川贝清养肺阴,是为正本清源之治。配伍黑荆芥、薄荷炭、藕片、茜草根、牡蛎收敛止血,以遏其势而治其标;牛膝以引热下行,使气火下降而达止血目的;白茅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总观全方,清肝肺之热而润养其阴,降火止血而引热下行,故对肝肺邪热上冲而致鼻衄者可以应用。衄血如属脾气虚寒,脾不统血者,不可妄用。
在临床使用时,方中藕片可改用藕节炭,以加强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鲜品,如无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名医简介】
  宋孝志,生于1911年,湖南宜章县人。现为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教授。宋氏自幼在其舅父指导下熟读经典医籍,13岁始随父临床。后又屡得名师指点。18岁时在广东考取行医执照,随即挂牌行医。解放后在宜章县中医院工作,任中医院院长、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等职。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在内经教研组、伤寒教研组、金匮教研组任教。曾参与《各家学说讲义》、《金匮要略讲义》的编写及修改工作,并与几位著名中医学者共同完成了《中医十部经典分类汇编》的编写工作,惜因“文革”未能出版。1966年至今,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内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对内、妇、儿科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证,用药精当,诊治准确,疗效显著。曾先后发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运用”、“五灵脂散的临床运用”、“有表里无表里证刍议”、“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等论文。
【名方】砂半理中汤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紧。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日服1剂,分2次服。
【方解】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许多患者常常苦于胃痛频作,且痛之较剧,用药难止。本方根据胃的生理特点及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将砂仁、半夏、良姜、香附调整分量,并根据临床主证酌加药味,以达到治疗目的。
从本方药物组成来看,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因此作为肺胃痛之主药。此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高良姜温中散寒,可治疗胸腹冷痛,故可作为心胃痛之主药。临床运用本方,如辨证准确,往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每服6克,温开水调服,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辨证酌加药物。(1)肝胃痛症: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量仍为9克。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可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2)心胃痛症: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3)脾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仍用9克。(4)肺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5)肾胃痛症:见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分冲)2克;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冲)2克。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这是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分冲)2克。 
【名医简介】
  宋祚民,1925年出生,北京市人。现为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医学会北京分会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杂志编委。宋氏自幼立志学医,1940年入北平国医学院学习。毕业后拜京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为师,侍诊左右,深得孔老真传。1946年考取中医师资格,1950年创办联合诊所。后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及南京中医学院师资班进修,毕业后历任北京中医学校教员及北京第二医学院客座教授,曾长期担任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宋氏擅治温热时令病、血液病、心肌病,注重整体观念,尤其重视保护小儿的脾胃,使患儿康复有根。在诊断上除看小儿的舌苔脉象外,十分重视小儿的指纹、指节纹,以有助于判断小儿病的寒热虚实及脾胃所伤情况。宋氏在多年实践中研制的风热平、止泻汤、悦脾汤、生血糖浆、育血Ⅰ号等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宋氏参加编写了《孔伯华医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小儿血液病》、《中医儿科常见病证治概述》、《中成药规范》、《脑炎后遗症》等书,并撰写和发表中医论文50余篇。
【名方】止泻汤
【组成】藿香10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防风6克,乌梅3克,焦山楂1.5克,黄连1.5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大便泄泻,一日数行,泻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形如蛋花,或为黄绿色泡沫便,或作呕吐,不思饮食,腹胀尿少,舌红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濡滑。
【用法】水煎,每剂煎两次,每次煎15~20分钟,两次共煎取120毫升,混匀,分3次空腹温服。
【方解】
  本方取痛泻要方、神术散、芍药汤三方之精华研制而成。其中藿香芳香化湿祛浊,既通表又和里,以振奋脾阳止泻。苍术燥湿健脾,辛香化浊。茯苓甘淡益脾渗利,分别清浊,使水液从小便而出。防风除湿止泻。焦山楂消油腻肉积,化奶瓣行气而导粘浊。乌梅祛暑生津,敛肺涩肠。黄连苦寒清湿热止泻,调胃厚肠。白芍甘草和阴止痛以缓脾急。诸药合方既健脾祛湿,又止泻化滞,还可缓急止痛,是为止泻之良方。
按语: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在其它疾病中出现。四季皆有,夏秋多见。其病因常为乳食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津液不得输布,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致。宋氏应用止泻汤治疗婴幼儿腹泻达3000多例,其有效率达95%以上。
【加减】患儿若有表邪低热者可加苏叶3克。呕吐者加苏梗6克。咳嗽者加苦梗6克。尿少者加滑石块10克。泻不止加伏龙肝15克,炒扁豆10克,炒苡米10克,或诃子10克,甚者加米壳1.5克(不满半岁小儿不可用)。治疗小儿病应注意护养胃气,保存津液防止液脱。如泻止,而二、三日内无大便,切不可使用通下药,以免重伤胃气,遗患无穷。应待其胃气复元,则大便自通。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硬物,或强行给食。宜多饮稠米汤,代替饮食,以养胃生津。

名医简介】
  姚子扬,1916年出生,山东省临沂市人。现任山东省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协会员、临沂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临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1990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姚氏系祖传五世中医,15岁受业于祖父。1937年独立应诊,1954年创建临沂县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1956年任临沂县人民医院中医师,1965年调临沂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曾任中医科副主任、名誉主任。从事中医工作53年。姚氏熟谙经典著作,博采诸家学说之长,善于辨证施治,深研内、外、妇、儿诸疾。为医倡“中和”之道,临证常遵“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指导思想,遣方用药强调辨证,在动态中及时把握病机,以补偏救弊、祛邪扶正,使矛盾趋于相对平衡。姚氏药方分大方、中方、小方三类,视病情而定。大方的药味,常不超出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数,小方常以五、七味药,在稳、准二字上下工夫,寒热补泻皆无所偏。其治疗乙脑、慢性肾炎、尿毒症、外科急腹症、功血、顽固性小儿哮喘、病毒性肝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疑难重症,经验丰富。以外科法治疗内科疑难病有独到经验。对“乙脑”的治疗经验以其疗效高、病程短、死亡率低的特点,曾获省政府表彰。姚氏研制的止痉镇咳汤、竹茹清胃饮、安神达郁汤等方剂,临床效果显著。曾发表《内经五郁治则的临床意义》、《纠正慢性肾炎尿毒症25例临床分析》等论文10余篇。
【名方】竹茹清胃饮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公英15克,枳壳10克,金石斛10克,煅石膏15克,寸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偏热者,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胃无大热,服清胃散(汤)太过者。
【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两次饭前口服。每周服5剂。
【方解】
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肝郁化热,横犯脾胃;嗜食辛辣、烟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热,单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热郁中焦有轻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恶心呕吐、尿黄便秘,石膏、知母、芩连硝黄清下可除;其轻者,脘部热痛,口干而苦,再用上药恐清下太过。本方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哕;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石膏用煅,可减其寒凉,有收敛制酸之功;枳壳、白芍、薄荷疏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螺杆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上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为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甘草,加玄胡15克;胃及十二脂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
【名医简介】
  于尔辛,1931年出生,上海市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专家,现为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教授,并任肿瘤教研室主任、中医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等职。自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又入上海市第二届中医研究班,毕业论文“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探讨”曾获卫生部奖状。于氏在临床上长于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以及康复、食疗等。近20年来,重点探索肝癌治疗,创肝癌的脾胃论治法,颇见疗效。著有《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研究》等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并撰有阐述中医理论的科普文章60余篇。
【名方】培土理气汤
【组成】党参15克,焦白术9克,茯苓30克,神曲15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焦山楂10克,车前子10克,地枯箩30克,八月札30克,乌药9克,降香15克,鳖甲30克。
【功能】健脾、理气、兼能理水。
【主治】肝癌中期,不能手术、放射治疗者,尤宜于癌灶小而弥散、肝硬化严重、肝功能不佳者。
【用法】本方煎后,一般应1日4服,甚或可代茶,经常啜用。
【方解】
  或问,本方平淡无奇,岂能治肝癌这样的大病?这就涉及到肝癌的辨证论治问题。试看肝癌见症,多见上腹饱胀,胃纳减退,疲软乏力,大便溏薄,都是脾胃病的证候,怎能从“肝”论治?究其实,按之西医,病虽在肝;按之中医,则责在脾胃,正合四君子汤的主治。然则何不用甘草?虑脾虚湿滞,甘草能留湿也。本方消导诸药,正是助脾胃运化之力。
肝癌而不用消导药,非其治也。同样,肝癌而不用理气药,也非治肝癌所宜。因脾虚而气滞,理气必不可少。方中用八月札、地枯箩、乌药、降香诸味,助脾行其气滞。用车前子,并重用茯苓,以脾虚易致水邪泛滥也。或问,肝癌还有上腹结块,肝区疼痛诸症,如何能用脾胃病解释?试看李东垣所述:“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可见言之不诬。至于肝癌发热,前人早已有言,曰“脾病似疟”等等。确实,从临床疗效看,按脾胃论治肝癌,在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方面都较前大有提高,已有生存10年以上者。
【加减】肝癌上腹胀特甚可加枳实、川朴;腹水可加重理水诸药;黄疸可加入清化湿热药;肝痛甚可加入延胡、青皮之类。腹部癌块明显时,可以本方与其他治法,如放射治疗、动脉栓塞治疗等综合应用。古人说,轻可去实,岂可因本方之轻而忽之耶!
【名医简介】
  余桂清,1921年生,武汉市人。1947年国立江苏医学院毕业,1955年调至中医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委兼肿瘤传统医学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先后发表过肿瘤方面的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历代中医肿瘤案论选粹”、“肿瘤药物治疗”等论著。余氏致力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科研工作数十年,曾多次深入太行山区食管癌高发区,通过研究、考察、医疗系列实践,取得了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的第一手经验。在恶性肿瘤的医疗科研工作中,余氏力主博采众家之长,支持和鼓励发扬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各种学术流派之长,重视整体观念,发挥中医辨证论治肿瘤的优越性,辨证与辨病密切结合。主张运用现代科学最新技术方法,提高诊断及治疗恶性肿瘤的水平。在肿瘤基础理论和抗癌中草药的研究中,重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发掘传统医学宝贵遗产,弘扬中医优势。由于他不懈的努力,1988年获世界文化委员会颁发的科学奖励证书。
【名方】健脾益肾汤
【组成】潞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补骨脂l0克,菟丝子10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
【功能】健脾益气,补肾培本,抗癌。
【主治】胃肠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各种中晚期癌症有脾肾不足见证者。由于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及因手术损伤、药物毒性造成全身与消化道的反应,造血与免疫功能的抑制,更加重脾肾虚亏。本方可控制术后癌瘤的复发和转移,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与延长生存期。
【用法】水煎服(或制成冲剂冲服)。
【方解】
  胃肠等恶性肿瘤,晚期一派虚损证候,加之化疗毒副反应,引起脾失健运,肾主骨生髓藏精功能受损。明代张景岳对噎膈反胃之治疗,力主培补脾肾。他认为治脾宜温养,治肾宜滋润,舍此二法,无其他捷径。本方的潞党参甘平,益气补中;白术苦甘而温,健脾运湿;枸杞子甘平,滋阴补肾;女贞子甘苦微寒,滋阴益精;菟丝子甘平,补益肾气;补骨脂辛温,温补命门之火。全方涵义在于既补先天,又补后天,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可健脾益肾。
此方法运用祖国医学传统理论精选方药,通过对胃癌患者术后证候的治疗观察和系统的实验研究分析,探讨了祖国医学健脾益肾法防治肿瘤作用的机理,为阐明扶正培本治则实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及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意义。
【加减】恶心呕吐剧者加清半夏10克、竹茹10克、橘皮5克;便溏腹泻者加焦苡仁15克、诃子肉10克;血虚加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气虚严重者加白人参6克;脾肾阳虚明显者加吴萸10克、仙灵脾10克;同时进行放化疗者可加用丹参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本方观察晚期胃癌(术后)已总结669例,其中Ⅲ期胃癌451例,Ⅳ期胃癌218例,结果说明治疗组94.44%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疗程,单纯化疗的对照组仅73.73%完成化疗疗程。患者的消化道反应、全身反应及血象变化、免疫指标测定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观察303例,l、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9.01%,77.31%,53.40%,47.37%。
【名医简介】
  俞慎初,男,生于1915年,福建省福清县人。为名医俞介庵之哲嗣,上海名医秦伯未与著名经学家蒋维乔之高足,先后毕业于上海中医专校及上海诚明文学院。1946年获中医师证书。曾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教务长。1952年毕业于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俞氏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及科研工作已58年,学识渊博,名驰遐迩;1989年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第二版)。曾编写中医药学及医学史专著20余部,并撰有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中国医学简史》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中国药学史纲》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俞氏现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并兼任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委会编委、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陈修园学说研究会主委、台北中医药研究会顾问等职。俞氏治学,认为学习理论与临证实践二者不可偏废。他在临床上重视医理,深研病机,认为临床诊病务在明理,理明才能艺精。故每诊一病,必详审病机,效如桴鼓。
【名方】加味五金汤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沙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玉米须15克。
【功能】清利湿热,化结排石。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本方的功能以清热利湿,消炎排石为主,对肝胆结石症,则结合舒肝理气的枳壳、朴根;大便不通则加元明粉以缓下。有绞痛者则加元胡索、生甘草,以缓和止痛。
  本方的金钱草为大金钱草,是属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治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尿路结石等。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孢子;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结石、小便淋沥涩痛、尿血等。鸡内金为雉科家鸡的砂囊内壁,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治食积、疳积、遗尿、胆结石、尿路结石等。郁金为姜科植物湿郁金或姜黄、莪术的块根,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治黄疸、胆囊炎、胆石症及尿血等。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苦、寒、有小毒,入肝、胃、小肠经;清利湿热,理气止痛;治肝炎、胆囊炎、肾炎之引起疼痛,以及胁痛、疝痛、月经痛等。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甘、平,利胆、利水、降压;治胆囊炎、胆囊结石、尿道结石、肾炎水肿、糖尿病、高血压等。
  上方对肝胆结石、尿路结石,按诊察辨治有一定的效果。
【加减】胆石症应加枳壳6克、朴根6克、元明粉12克(后入)。尿路结石症应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大便通者减去元明粉。
【病例】
  林某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从印尼返国前来就诊。
  患者侨居印尼40余年,四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动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鉴其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如下:金钱草20克,海金沙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lO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患者服30剂后,又作B超检查,胆囊未见结石,右胁胀痛亦除,小便黄色消失,患者喜甚,登门道谢。嘱其原方带往印尼,如有发现,可照原方再服。
【名医简介】
  喻方亭,男,1946年8月25日出生,汉族,湖南常德市人。1969年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南方医院中医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是广东省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30年。擅长中医内科临床,在《金匮要略》方面造诣颇深,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诊治有独特的经验。完成科研项目“尿毒症的微循环研究”、“三九胃泰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和第一军医大学科技开发奖特等奖。著述军队院校教材《金匮要略造读》(主编)、《新编中医学》、《中医学基础》;编写《内科杂病治要》(副主编)、《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探索》(编委)等;发表“浅谈《金匮要略》咳嗽辨证论治特点”等30余篇学术论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研创有“三九胃泰”、“生胃宁”、“金贝止咳散”、“百合参乐口服液”等6种新药,其中“三九胃泰”于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深圳南方药厂和广州南方科研药厂生产,产品畅销国内外。目前开展中医虚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和军事疲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
【名方】三九胃泰冲剂
【组成】三丫苦、九里香、两面针、广木香、云苓、白芍、生地、丹参等。
【功能】清热祛湿,消炎止痛,理气除胀,养胃益肠。
【主治】肝郁脾虚、湿热中阻、气滞血瘀所致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十二指肠炎等。
【用法】每次1~2包,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15日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
【方解】
  本方取中药三丫苦、九里香的第一个字,故名“三九”。三丫苦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九里香行气止痛,活血散瘀。两面针、广木香温中和胃,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云苓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生地凉血清热,养胃生津。丹参活血化瘀,凉血消痛。针对慢性胃炎胃镜所见充血、水肿、糜烂、萎缩等基本病变和胃脘胀痛、嗳气、纳差、乏力等主要症状,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夹湿夹瘀”。按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气血兼顾的治疗原则,1974年研制成“三九胃泰冲剂”。
临床应用:本方经20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双盲法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和胃镜及病理鉴定,疗效显著。平均治疗35.6天,总有效率95.7%,治愈及显效率64.9%。无毒性,无副作用,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在国内外现有疗法中居领先地位。实验研究:采用现代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及生化学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方可抑制胃蛋白酶、调节胃肠运动、抑菌消炎、止血镇痛、改善微循环、促进体内核蛋白、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从而增强脏器功能及免疫调节作用和组织修复能力,促进各类慢性胃炎的康复。
名医简介】
  袁家玑,1913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医世家出身,1935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师承北京名老中医施今墨。现任贵阳中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及贵州分会理事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袁氏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深究医经及前贤医著,善取各家之精华,辨证准确,论治灵活,于疑难杂证每起沉疴,青年时即蜚声医林,尤对内科、伤寒、温病造诣甚深,对“冠心病”、“中风”有独到之见解与治效,既重视心脾肝肾阴阳偏盛之本,又重视痰瘀气滞交阻之标,虚实兼顾,本标兼调,缓急分明。袁氏创制的“冠心通络舒郁丸”,对治疗冠心病有显著疗效。历年来袁氏撰著了《冠心病辨证论治体会》、《治疗中风的体会》、《心病辨证论治》等多篇论文;主编了贵州名老中医经验集《医林拔萃》、《伤寒论讲义》、《贵州民间药草》等七种著作;并参加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审订《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等多种书籍。
【名方】加味乌贝芨甘散
【组成】三七粉30克,乌贼骨30克,川贝30克,白芨30克,黄连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功能】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
【用法】共研为极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方解】
  本方以三七粉为主药,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呕血、下血;乌贼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川贝化痰,散结消肿,与乌贼骨配伍有较强的制酸止痛作用;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砂仁理气健脾。合而具柔肝和胃、调气活血之功。为散,便于常服,缓攻徐图,促进溃疡愈合,以期根治。本方亦可据证作适当加减。
【病例】
某女,18岁,脘痛二年余,自述脘痛阵作,入夜加重,辗转难眠,上腹及两胁胀满,时有反酸,嗳气频频,苔薄白,脉弦,经X光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1×1.3cm龛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本病例肝胃不和,气滞较甚,于散中加入制香附18克,以增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力。嘱其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坚持服用三月,诸症好转。X线钡餐复查,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痊愈,至今已17年未复发。
【名医简介】
  袁正刚,男,江苏省南通市人,1918年12月生。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1936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接受名医丁甘仁学术思想,深得真传。1940年毕业。先后在上海、南通以医活人济世。1949年参加南通医学研究会任理事。卫生部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招生,1952年又考入北京医学院深造,1957年毕业,是我国首批获得中医西医双学历的医师。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季德胜蛇药片”、“陈照治疗瘰疬”的主要临床研究人员。1960年担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溃疡病”专题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中药大辞典》现代临部编写组长、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南通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南通市分会副理事长、南通市科协常委等职。袁氏主要著作有:《溃疡病辨证分型的探讨》、《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24种中药对钩端螺旋体抑制的实验观察》、《王孟英医案按》、《论祛邪法在治疗学上的地位和作用》、《返流性胃炎的辨证治疗》等;与南京中医学院孟景春教授合编《中医各家学说选编》,并曾参加《中药大辞典》、《中医学》、《中医内科学》的编写。共发表中医学术论文20余篇。
【名方】安胃煎
【组成】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红花8克,徐长卿12克,陈皮8克,大贝母12克。
【功能】安胃、宁痛、散结。
【主治】胃脘痛、滞胀纳呆属气滞络阻者(慢性胃炎、胃窦炎)。
【方解】
  方中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专入脾胃二经,功专解热,可清胃热、健胃(安胃)益脾而散结、消除胀气、止痛,入煎当后下;生白芍性味酸微寒,气薄味厚,生用可降,有补胃敛阴、平肝之痛之功。白芍能缓肝之气血使之柔和,肝柔则脾不受侮而痛除,故有抑木之称。甘草味甘性平,入十二经,有抗炎作用,且能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从而保护胃粘膜。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书云:“治肝即可安胃”也;红花,味辛性温,专入肝经,功能破瘀生新,活血止痛。大贝母清热开郁,解毒散结,红花伍大贝母,共奏活络、散结之功;徐长卿,为镇静、止痛之要药;陈皮,可升可降,为阳中之阴也,须年久者为美;徐长卿佐陈皮,调气而镇静。诸药合伍,共奏安胃、宁痛、散结之效也。
按语: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已为世人所公认。本病属中医胃脘痛之范畴。关于胃脘痛之病因病机,在中医典籍中记述较多。近年来,中医临床诊断中对胃脘痛的诊断分型(试行标准)分为七型,即:气滞证、胃寒证、胃热证、食滞证、瘀血证、阴虚证和虚寒证等。但临证中各型错杂互见,虚实夹杂、寒热夹杂者多见之,当辨明主次,立法拟方用药,先后有序推之。袁氏中、西医学根基较深,是获得中、西医双学历的中医内科专家,从事临床40载,治疗胃病是其专长之一。“安胃煎”是袁氏治疗胃脘痛(慢性胃炎、胃窦炎)气滞阻络证的一经验效方。其方立法、用药、配伍较为严谨,出奇制胜,少而精,临床疗效颇著。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患,服药当持之以恒,一般1月为1疗程。治疗中除发挥药效外,尤应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过劳过累,食勿过咸,凡辛热动火之生姜、辣椒,寒凉刺激之蚌、蟹、桃、柿及冷饮皆当禁之。
【加减】口干、舌苔黄、脉弦滑者加制川军5克;口淡、舌苔白或滑、脉平或缓者加高良姜4克。
【名医简介】
  章真如,男,192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武汉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内科主任医师。首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市中医学会正、副理事长、武汉“内经”研究会副理事长,武汉中医药科研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章真如1942年拜江西名医许寿仁为师,从此涉足杏林,矢志岐黄。1953年被江西省选派参加中南大区卫生部举办的针灸师资训练班进修,并以优异成绩留武汉市针灸疗法门诊部工作,后合并转入武汉市中医院工作,先后任内科医师、研究室副主任、内科主任等职。章老以《内经》阴阳学说为主导,多年来致力于朱丹溪学说研究,因此继承和发扬了朱丹溪学术思想。近十年来,他撰有《滋阴论》、《调气论》等专著,并先后在全国各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同时还主编了《中医急症》一书。章真如对肝胆疾病研究颇深,他在临床上对胆石症与胆道感染做了长期研究,并创制了“消石利胆丸”,临床总结318例,总有效率为90%,通过了湖北省卫生厅的科研成果鉴定。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名方】疏肝利胆汤
【组成】 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甘草8克,木香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熟军8克,内金10克,郁金10克,川朴10克,山楂10克。
【功能】疏肝理气、利胆通便。
【主治】肝胆湿热导致之胁痛、脘胀、口苦、口干、食纳呆滞、恶闻油腻、时作呕吐或嗳气不止、大便秘结,甚则恶寒发热、出现黄疸、脉弦、舌暗红、苔黄腻。
【用法】一日服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方解】
  上述症状,属于肝气郁滞、胆气不畅、木郁土壅、湿热内蕴,其症胁痛、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纳少、厌油、或作呕恶、嗳气,脉弦为肝脉,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结合临床诊断,本症与现代医学的胆石症与胆道感染基本一致。因此,本方治疗胆石症、胆道感染效果良好)。本方是从《伤寒论》大柴胡汤化裁而来,重在疏肝健脾理气、清热利胆通便,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肝和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利胆通便;内金健脾消积;山楂入肝导滞;木香、厚朴宽中理气,共奏疏肝利肝作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勿吃过分油腻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加减】胁痛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结甚者,熟军改用生军;个别患者大便稀溏去熟军加藿香;呕恶嗳气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二芽;苔黄厚腻加金钱草;恶寒发热加银花、连翘;黄疸出现加茵陈、山栀。
【名医简介】
  张继泽,1927年生,江苏省丹阳市人。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194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从父张泽生继续深造,跟随门诊、出诊,深得家传。1952年在卫生部举办的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第6期师资班结业,1953年分配在江苏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1969年调至苏南煤矿医院任主治医师,1975年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迄今,曾任副院长、全国中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目前担任《江苏中医》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院专家委员会顾问组副组长等职。张氏擅长中医内科,在继承其父经验基础上,对诊治脾胃病有专长,并有所发展。认为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不是胃阴不足,而是中虚气滞,此类病人约占总病人数的55%,主张采用大剂甘温调中法则。曾先后发表《关于萎缩性胃炎的几个问题探讨》、《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等论文17篇。1990年8月应日本北海道汉方医学会、东洋医学会的邀请,参加第13届年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萎缩性胃炎诊治的学术报告,荣获该会发给的感谢状。1982年张氏等编著的《张泽生医案医话集》,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行销全国,受到好评。1983年研制的“张泽生教授脾胃病诊疗与教学经验应用软件”,通过省科委、省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成果奖。
【名方】温阳健胃汤
【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lO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主治】胃脘痛属于中虚气滞型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方解】
胃脘痛是常见症状。根据张氏1986~1987年207例胃脘痛统计,属中虚气滞型胃病占总病例数的55.1%,本方专为此型而设。张氏认为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中虚即脾胃气虚。脾胃为后天之本,中气健旺,则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脾胃亦得自养。若中气不足,脾胃功能衰减,纳运失常,生化乏源,气机不得舒展畅运,甚而变成滞气,形成中虚气滞证。临床常见病人痞闷不舒,胃脘隐痛,喜热喜按,得食则痛缓,舌苔薄白或胖白,脉濡细。张氏结合临床实践,汲取先贤“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属土,惟火能生”的学术思想,自拟温阳健胃汤,冀能甘温补中,中气得益,湿化气行,升降润燥复常,以达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之目的。方中党参、白术益气补中,善治脾胃气虚诸症,桂枝温经通阳,白芍缓急止痛,但使用时白芍用量要倍于桂枝量,取其温阳而不伤阴,又能加强止痛之力,高良姜温中祛寒,木香行气止痛,陈皮、半夏化痰理气降逆,枳壳破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经临床使用,有效率达95%。
【加减】食欲不振去党参,加炒山楂、鸡内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神曲;睡眠欠佳加熟枣仁、夜交藤。
【名医简介】
  张介安,生于1921年,湖北黄陂县人,家世六代业医,专擅儿科。张老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祖国医学,年幼曾学中药炮制法及随父张百川学医八年,选读医学经典及家传善本,此后开始临床应诊。曾任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医儿科学会理事长、武汉市卫生系统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武汉市中医医院技术顾问、主任医师。张老行医四十余载,在小儿望诊及用药上有独特的经验,善从观形色、察苗窍中辨证定证,进而以审证求因的方法治疗小儿各种疾病,疗效显著。采用攻下治疗小儿顽疾、重症、危症亦颇具成效。“三包末药,一张处方”是张氏祖传治病的独到之处,故其父曾吟诗曰:“吾家素业小儿科,医钵真传活幼多,妙在一单三贴药,筹方症上不蹉跎。”其经验方具有:“药味少、药量小、价格廉、效果好、重复性强”的特点,如:消食一号(该院现制成消食口服液),麻甘二号,六味止泻散,克咳喘等方药用于临床,深受患儿家长的欢迎,撰有《中医急症》(儿科部分),发表了《攻下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等论文10余篇。
【名方】消食散
【组成】厚朴200克,内金、陈皮各60克,建曲、槟榔、二芽、茯苓各100克。
【功能】行气消积,导滞和胃。适应症:纳呆,嗳腐吞酸,腹胀肠鸣,口渴喜饮,手足心热,头顶汗多,夜寐不宁,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舌苔白厚腻。
【用法】以上群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备用,开水泡服,1岁以内,每次5克;1~3岁,每次10克;4~7岁,每次15克;7岁以上每次20克。每日2~3次。或以上诸药,取常量煎服,每日1剂。
【方解】
张老用消食散治病是从六腑生理功能的认识上出发的。胃属六腑之一,内经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正常时,六腑的纳运饮食,传导水谷是虚实更替,通而不滞。后世又提出:“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源于此理论根据,他认为:“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今饮食内伤,阻滞于胃腑,胃脉不通,气血不畅,故而百病皆生。消除积滞,是疏通胃腑的根本,腑通则诸证皆除。方中厚朴辛苦温,行气宽中,消膨胀为主药;辅以内金、槟榔消宿积;建曲、二芽消食化滞为佐;茯苓、陈皮健脾和中为使,全方功能消宿而化滞,行气破积而和中,达到“菀陈除、肠胃洁、饮食自进。”
【加减】兼有风寒咳嗽者,加苏叶、姜夏;兼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兼暑湿者,加藿香、佩兰;兼发热者,加地骨皮;口干甚者,加石斛;口臭,加生石膏。
【名医简介】
  张镜人,生于1923年,原籍上海。出身中医世家,为第十二代传人。他幼承庭训,博习中医药学。1946年经国家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合格。张氏擅治热病及内科杂病。近年来,从事心血管病、脾胃病、肾病、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证治研究。曾采用益肾健脾、清热化湿配合泄浊法,邪正兼顾,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取得良好效果,获1981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又创立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使胃粘膜腺体萎缩逆转,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获1986年(部级)全国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及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主编《辞海》中医分册、《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并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暨上海市分会副理事长。
【名方】安中汤
【组成】柴胡6克,炒黄芩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水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焦谷芽12克。
【功能】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质偏红。
【用法】水煎,分2次,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
  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宣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扰,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馨。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汤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
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快膈,温而不燥;延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焦谷芽和胃进食。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栝楼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 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上皮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名医简介】
  张林,生于1941年,吉林省洮南市人。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现任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白城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协会员、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省中医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白城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曾多次被评为省、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及白城市名中医。1997年被国家二部一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业医40载,勤奋钻研,精通经旨,擅解疑难。广集古今中西之精华,立志于创立新医药学。临床擅治肝病、肾病、风湿病、结肠炎、冠心病、男性性功能障碍、盆腔炎、牛皮癣等顽疾,有独到见解,高效良方。尤其对肝硬化的诊治:他究其“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立活血柔肝,健脾益气,软坚消痞法,拟“人参鳖甲汤”,辨证加减,综合调治,疗效甚佳。曾主编及参编医著《简明中医内科手册》、《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等十一部,在国内外省以上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六十二篇,参加“莱菔子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获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乙级奖。
【名方】人参鳖甲汤
【组成】白参20克,当归、川芎、茵陈各25克,姜黄、郁金、丹皮、赤芍、茯苓、鸡内金各15克,鳖甲、土鳖虫、柴胡、青皮、白术各10克,甘草5克。
【功能】活血柔肝,健脾益气,软坚消痞。
【主治】肝硬化,以肝血瘀阻为主。
【用法】将鳖甲、内金捣碎先煎半小时,再兑入其它药,慢火两煎,取药液300毫升,分两次空腹温服。
【方解】
  肝硬化多由肝炎、酒精中毒、情志郁结等因,致使疫毒湿热伤及气血,肝脾肾三焦功能失司。邪深病重,气血精微大败,水失运化,虚中挟实,多属危候。故此,方以白参、白术健脾益气,川芎、当归、赤芍、丹皮养血柔肝,化瘀生新,疏通脉络之品为其主药;辅以鳖甲、土鳖虫、姜黄、郁金活血破瘀,软坚散结,去痞消积之品助其主药攻其症结;以茵陈、茯苓、甘草清热解毒,除湿利水,益肾通利三焦;以柴胡、青皮泻热解郁、疏肝利胆,理气和胃为其佐使;故诸药配伍,臌胀可愈。
临床应用:此方虽然长于肝血瘀阻之臌胀,但因肝硬化病因、各期病机症状各有不同。所以临床应审因辨证,加减用药,他还主张内外合治,药食并用,综合治疗。如症见湿热偏盛,黄疸,便秘者:重用茵陈,加板蓝根、大黄、枳实、垂盆草、桃仁。寒湿困脾,腹泻肢冷者:加肉蔻、附子、炮姜。肝脾肿大者:加黄精、神曲、山药、甲珠。脘胁胀痛,痞硬拒按者:加元胡、木香、砂仁、川楝子;也可用以大黄、龙爪菊、垂盆草、红花捣制的“大龙垂红膏”敷患处。体壮水盛者:酌用以甘遂、大戟、芫花、木香、黑白丑研制的“逐水散”枣汤服;或用“吹鼻散”(苦丁香、冰片)。脾肾阳虚,腹水及周身水肿重者:酌减姜黄、郁金、土虫等,重用白术,加泽泻、蝼蛄、猪苓、大毛、桂枝。肝肾阴虚,气血失和,血小板减少,热伤脉络而致吐、衄、便血者:酌减姜黄、郁金、丹皮、土虫,加广角、仙鹤草、茜草、三七、生地。失血过多者:加黄芪、伏龙肝。转氨酶高而不降者:加莱菔子、丹参、五味子等。大三阳久不转阴者:重用白术、白芍;加双花、大青叶、白花蛇舌草。腹水不尽,血浆蛋白低、球白倒置,贫血,肝功能异常者:加用“升蛋白散”(黄芪、黄精、白术、琥珀、白参、三七);配用药膳食疗“鲤鱼红豆冬瓜汤”(鲤鱼、赤小豆、冬瓜)。肝硬化早期、恢复期水消体虚者:配用“肝药”(紫河车、藏红花、红参、茵陈、土虫、姜黄、内金、郁金、三七制蜜丸)调之。
【名医简介】
  张涛清,1915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1929年拜当地名医王玉为师,从此步入医门,先后在烟台、北京等地行医。1952年初参加中央卫生部举办的针灸研究班深造提高,同年11月赴甘肃工作,从此悬壶陇上。张氏从五十年代起即注重于针灸的科学研究工作,对细菌性痢疾、糖尿病、小儿麻痹、咽喉炎、声带小结、视神经萎缩等病针灸效果显著。创针灸治痢五穴方用于急慢性菌痢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先后撰写《针灸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142例疗效观察及对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针灸治疗急性菌痢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针灸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实验研究》等论文三十余篇。还编著了《针灸治疗菌痢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集》、《甲乙经原文出处考》等书籍。张氏曾先后两次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并两次获部级科技成果奖,多次获厅局级科技成果及优秀论文奖。1982年获省劳模称号。历任省政协二至六届委员。现任甘肃省中医院名誉院长,甘肃皇甫谧针灸研究所名誉所长、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研究会顾问,甘肃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名方】针灸治痢方
【组成】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双),神阙。
【功能】通肠导滞,清热利湿
【主治】大便脓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苔腻,脉沉数。
【用法】前四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腹部穴位针感向四周扩散,下肢穴针感向上下传导,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神阙穴隔盐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壮。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数在五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针灸1次,连续治疗5~9天。慢性痢疾以艾灸为主,即下脘、神阙、关元穴隔盐艾灸3壮,天枢、足三里针刺,施以补法,每日1次连续7~14日。
【方解】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又为大肠之募,疏调肠腑,理中气消积滞。关元、下脘为任脉经穴,前者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后者为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会穴,疏通肠胃,理气导滞,清化湿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又为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调理脾胃,鼓舞中土,培生化之源,中气健旺,自能化生气血。神阙为任脉经穴,用艾炷隔盐灸,温通元阳,补益肾气,健运胃肠,化湿热祛积滞。共奏清热除湿,理气导滞,固本补虚,平复阴阳之功。
【加减】发热加大椎、曲池;腹痛剧烈、小便短赤者加三阴交针刺。
名医简介】
  张天侨,1918年生,江苏镇江人,现为上海市杨浦中心医院主任中医师(顾问)。张氏师从上海名医丁济万。1946年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合格。1955年参加医院工作。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余载。早年因季节流行性热病较多,且上海为大都市,人烟稠密,因而对流行性病治疗积有丰富经验。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治疗众多杂病,常持两个原则:一是杂病有其病情夹杂的特点,所以重视调理和留人治疗的原则;二是时代进展,病种有新出,药物有新知,重视“今病”和“今药”的运用,因而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和病家的信赖。著有《痛症专辑?治痛十法》等,发表论文近20篇。
【名方】肠结汤
【组成】炒莱菔子30克,紫苏9克,川芎2克,当归9克。
【功能】行气活血,通肠导滞。
【主治】肠中有结,梗阻不通,便秘腹胀,不得矢气,或伴呕吐。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肠结症,因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形成胀痛呕闭四大主症。有食、虫、疝、积以及六淫七情等肠内、肠外病因。首要解决的是闭症(大便不通),闭症能解,胀痛呕皆可顺利而解。本方莱菔子、紫苏取其行气宽中、消食化滞、通利二肠,配以芎归行气活血,共成通结之功。盖不得矢气者气不行也,古云“气为百病母”,又云“气如橐龠”,故有形之结先借无形之气以推之。
  按语:《伤寒论》用承气汤法“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此症腹胀闭不得矢气,属慎用承气下法之例。想因梗阻之结,不同于一般燥矢,有其二肠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如不完全性梗阻,承气攻之可能下达,若完全性梗阻,峻药猛攻,恐有胀满不能食,甚至肠膜破损下血之虞,故《伤寒论》只用小承气汤试探之法,在今日当以保守疗法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处理。
【加减】可先用莱菔、葱头炒热外敷脐腹;呕吐加玉枢丹1克,妊娠呕吐用生姜、半夏、桑寄生;痛甚加苏合香丸1粒;舌苔厚加枳壳、厚朴;生冷积滞发病者加公丁香、干姜;有腹部手术史肠粘连病史者加徐长卿、黄柏;疝气加柴胡、乌药;蛔虫加乌梅、花椒兼香油灌服;感染中毒加牛黄至宝丹1粒;气虚加党参、升麻;津亏加石斛。
【病例】
王姓5月女婴,患中毒性出血性小肠炎、麻痹性肠梗阻,用牛黄至宝丹1粒化服,外用莱菔、葱头热敷,体温下降,便通正常,腹膨即消。又治郭男75岁,腹部剧痛阵发,1日数次,便闭无矢气,满舌厚苔,脉弦,2年前有回盲部肿瘤手术史,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用莱菔子、紫苏、枳实、厚朴、柴胡、赤芍、徐长卿、忍冬藤、川芎、当归,药后便通痛解。
【名医简介】
  张学增,生于1937年,山东宁津人,现任德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中医师,兼任光明中医函大顾问,山东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理事,省中医心脑病学会理事,妇科学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4年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求学工作期间,亲聆全国著名中医秦伯未、任应秋、王鹏飞等老师的教诲并深得其传,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73年要求调回原籍德州,先后在医专、人民医院、中医院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和领导工作,30余年来致力于中医事业,勤奋钻研,学风严谨,思路开拓,擅长于内、妇、儿、针灸诸科疾病的诊治,尤精于心脑血管病、消化、呼吸等疑难病的研究,临床实践中提倡辨证论治和专病专方专药相结合,他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力雄而量足,常以“胆大心细、智圆行方”,严以律己,医理娴熟,学验俱丰。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已发表论文30余篇并多次获奖,“安老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获市卫生科技成果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参与撰著《中国基本中成药》、《中英文实用中医文库》等四部专著。任德州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医院院长兼书记10年,将一个不足百人、固定资产不到40万元的“烂摊子”,建成拥有200多职工、科室齐全,有门诊、病房、宿舍数幢大楼,固定资产800多万元的现代化综合中医院。1990年被授予优秀党员、地区名中医师等荣誉称号。
【名方】参苓赤白止泻汤
【组成】党参10克,茯苓10克,赤石脂15克,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肉蔻10克,莲肉10克,椿根皮15克。
【功能】健脾补肾,涩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脾失健运,大肠不固致泄泻经久不愈者(肾脾两虚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
【用法】浸泡2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头煎二煎合并,日分早晚两次服。
【方解】
  泄泻病因虽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不同,导致脾、胃、肾、大小肠之功能失调是其共同的关键,特别是久泻缠绵必体弱阳虚、肾阳虚损命门火衰,不仅二便失司,还致脾失温煦健运之职,清浊不分,升降失调,肠虚不固则泄泻难愈。方用党参、白术甘温健中益气;茯苓甘平入脾胃肺肾,既健脾补中又利水渗湿;赤石脂、肉蔻甘温入肾大肠,是收敛固涩止泻的要药,60年代初目睹名师王鹏飞用之治疗急慢性虚寒型腹泻患儿均应手取效;补骨脂温涩入肾,壮阳固肠,是为温肾健脾要药;莲肉甘涩平入脾肾,既补脾止泻又益肾固涩;椿根皮苦涩寒入胃大肠,用于本方既防过于温燥又能涩肠固下止泻。
临床应用:本方对虚寒型急、慢性腹泻标本兼治,平稳有效,如进3剂不能显效加诃子12克、石榴皮15克;泄泻缓解腹痛仍著者加炒粟壳10克;纳呆恶心者加砂仁10克、草蔻10克;泄泻向愈仍面色苍白、怕冷、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6克、炒干姜10克;泄泻虽愈而见口、鼻、咽干燥、目涩者加麦冬12克、枸杞子10克。本方用于小儿患者药量酌减。

【名医简介】
  张云鹏,男,1931出生,江苏人。主任医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信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特约专家。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名老中医学科组成员、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医文献杂志》副主编。199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7年还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文献研究四十余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以仲景学说为经、百家论述为纬、兼收并蓄、融合汇通、坚持发展、重在实效的治学思想。提出整体出发、多项辨证、明析标本、分清缓急、坚定果断、机动灵活的认病治疾原则,构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造诣,钻研伤寒、温病有成就;擅治心脑血管、肝胆肿瘤疾病,常用虫类药及补肾温阳治疗疑难杂病;善用攻下法及清热解毒以救危急。发表科研论文82篇,主编《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中国中医独特诊断大全》等专著4部,协编《心脏病基本知识》等著作7部。曾获科学研究成果奖14项,其中含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级奖、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奖等。
【名方】降脂理肝汤
【组成】泽泻30克,决明子30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海藻30克,荷叶10克。
【功能】化痰活血,降脂理肝。
【主治】脂肪肝,高脂血症。
【用法】浸泡半小时后,水煎半小时,日2次温服。
【方解】
  脂肪肝是由CT、B超检查或经肝穿刺而确诊。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中医认为是由于痰瘀互阻、脂浊积聚、肝失疏泄、络脉不和所致,故采用中药化痰清源以降低血脂,活血化瘀以疏理肝络。降脂理肝汤中重用泽泻,其味甘淡,性寒,入三焦经,利水湿,行痰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脂、胆固醇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及抑制肝内甘油三脂的合成而抗脂肪肝。配以决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入肝、肾经,清肝化浊,软化血管。现代药理证实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清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丹参、郁金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能活血通络,疏肝经之瘀,散肝中之结,并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脂。海藻,味咸,性寒,入肝、肾经,消痰软坚,改善微循环,降血粘度。荷叶,味苦平涩,入肝、脾经,清痰,散瘀,化浊,升发清气。全方既有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充分筛选现代医学药理证实具有降脂、改善肝功能损伤、促进脂质代谢之品。诸药配伍共奏气畅郁解,痰化浊降,血活瘀消之功。自制降脂理肝冲剂经动物实验证明,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促进脂质代谢,减少脂肪肝的形成。
临床应用:经CT、B超或肝穿刺证实为脂肪肝或血化验为高脂血症但无临床症状者,可用本方。如胁痛加延胡索15克。腹胀加八月札20克。善太息加佛手10克,玫瑰花3克。心悸加灵芝10克,莲芯6克。脾大加地鳖虫10克。大便不畅加生大黄6~18克(后下)。舌尖红加连翘20克。舌质暗红加水蛭10克。苔腻加佩兰20克。甘油三脂高加莱菔子20克,皂荚3克。谷丙转氨酶升高加垂盆草30克,六月雪30克,或龙胆草10克。胆红素升高加田基黄30克,赤芍15克。γ球蛋白升高加当归10克,黄精10克。此外要提倡合理膳食,适度活动。忌酒,低脂饮食。

【名医简介】
  张志雄(1916.10~1991.7),上海市人。张氏生前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会顾问,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中医教授,长征医院主任医师。张氏出身于上海著名的中医世家,幼时即受岐黄熏陶,继承家学,年少时复从师于当代名医,博采众长。1933年毕业于丁济万先生主办的前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初期又旁涉现代医学,潜心研究,学贯中西。他继承和发展了医治“湿温伤寒”的祖传特长,还擅长于治胃病、心脏病、妇科病等疑难杂症。学术思想上既强调补肾以充实先天之本,又主张健运中州以调理后天之本,常取标本兼施、扶正祛邪并举之法。张氏长期从事医教研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著有《张志雄医案选》、《医海涓聚》等医学专著,部分医案已编入《全国现代著名中医医案精华》。
【名方】新加建中汤
【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生苡仁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
【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胃脘痛,悠悠不适,喜暖喜按,腹胀,嗳气,纳呆,嘈杂等症(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
【用法】(1)水煎服,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2)按方剂组成的比例,依法制成冲剂,每袋9克,日服3次,每次1袋,冲服。
【方解】
  胃脘痛,新病大多属寒属实;如疼痛日久不已,则寒渐化热,实已转虚,成为寒热错杂、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之证。叶天士云:“理阳气,首推建中”,故在治疗上宗仲景建中法。方中桂枝、炮姜、甘草辛甘生阳,温中散寒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补虚,温润而不燥,补而不腻。
  又据胃内窥镜所见: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溃疡者,常见局部粘膜水肿,胃内粘液多而粘腻,甚至有脓样黄色分泌物。故在建复中气的药物基础上,再加入红藤、败酱草、生苡仁以增强利湿消肿排脓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桂枝、白芍、甘草均有弛缓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桂枝、红藤、败酱草对胃肠道病菌有抑制作用。诸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是以仲景建复中气的经旨,并结合现代科技成果而研制的经验方。昔贤吴鞠通有“新加黄龙汤”,张氏仿其意命名为“新加建中汤”,应用于临床几十年,疗效已得到验证。
【加减】脘痛连及两肋加香附9克,舌苔厚腻加苍术9克、川朴6克,便干苔黄加制大黄6克,口干舌红加生地10克,便溏加炒怀山药15克,神疲乏力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
【病例】
王某某,男, 58岁。军人,住院号106365。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二年、症情加重一月入院,X线钡餐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每遇劳累,心情不佳时症情加重。该病人曾长期服用丙谷胺等西药不见好转。脉弦滑,苔白腻,证属中虚胃寒,治拟建中法。以“新加建中汤”加黄芪、怀山药、川朴,先后连服一月余,诸证皆平,X线复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愈”。带药出院,继续服原方半个月以善其后。
【名医简介】
  张志远,山东省德州人,现任山东中医学院教授、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医籍四种,发表论文200余篇。张氏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内经》、《伤寒论》为基础,博览群书,广采众家之长,排除门户之见,无所偏倚,讲求实效。他长于内、妇科,对顽固性头痛,多以川芎为君,每剂常用到25克。细辛不拘钱内之说,风湿性体痛用到30克。崩漏证很少投以炭类止血,缘其无巩固之力,也不能调理月经周期,所以喜用补气、凉血,把重点放在助益冲、任二脉上。
【名方】香姜红糖散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制法:先把木香、干姜碾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
【功能】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用法】此为1个疗程之量,每次口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1次,日用4次,连服13天。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方解】
  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其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世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
按语:临床应用香姜红糖散治疗宿寒久泻之证,已历验多年,虽无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药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该方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且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加减】本方十分平妥,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证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粉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6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四至八次送服此散。

【名医简介】
  张子维,1918年生,主任医师,1933年从师学医,曾在长春汉医学会进修,1940年开始临证。1941年任丰滦迁联合县政府三总区人民治疗所所长。1949年任丰润县王官营地区医联会主任,1953年任丰润县医联会副主任。1979年负责创建丰润县中医院,并任该院院长。现任该院顾问,《河北中医》杂志编委,唐山市中医学会顾问。从事中医临床医疗、科研工作迄今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擅长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尤对少阳症和不育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1952年研制了解痉镇咳法“僵藤汤”,成为治疗百日咳的良方,疗效显著。自制的“安中饮”、“定中汤”、“中和汤”治疗各种胃病均获得良好效果。研制“平屑饮”治疗牛皮癣,1987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专家评为治愈率达国内先进水平。著有《燕山医话》、《燕医传新录》,并发表论文20余篇。近撰写《燕医摘著》一书待出版。
【名方】中和汤
【组成】山栀子10克,胡黄连10克,生牡蛎15克,槟榔10克,焦三仙各12克,生甘草6克,白扁豆12克。
【功能】清热平酸、消食理气。
【主治】嘈杂吞酸、脘腹痛胀(近世所称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良效。
【用法】上药水浸透,水3碗,煎取3碗,分两次服,日进1剂。
【方解】
此方系由仲景栀子豉汤演变而成,栀子豉汤加减者有五,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以其栀子之苦寒除热郁而解虚烦,仲景治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以胃中之热结不解也,故本方以栀子为主,配以胡黄连之苦燥,清热邪以除烦也,二药相合,相得益彰;牡蛎独具平酸之力;白扁豆、生甘草甘温平淡,佐栀连之苦寒以成清热和中之功;其中焦三仙、焦槟榔消食除积而理胃气。
【加减】中气不足、气短无力者入党参15克、白术12克;大便色黑,胃及十二指肠有溃疡形成者加入鸡内金10克、海螵蛸15克;腹胀者加入枳壳13克、青皮13克。
【名医简介】
  赵恩俭,1926年出生,字介安,早年习医,1946年考取高等中医师,即在津悬壶,时年20岁。1954年参加天津总医院中医科及天津医学院祖国医学教研组组建工作,后调南开医院,先后任中医科主任、急腹症研究所副所长、中医研究室主任等职,兼任天津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委员、天津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顾问等职。学术上主张尊经不泥古、兼收博采不失中医特色,务在解决当世之疾患,放眼于未来中医之发展。赵氏擅长内、妇、儿科,对基础理论、临床诊法、历史文献等研究有素,多年来从事医、教、研工作,在国内外颇具声望,为二部一局审定的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名方】老人便秘方
【组成】黄芪30克,银花2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苁蓉20克,厚朴3~10克,酒大黄3~10克,威灵仙10~15克(以上用量可根据症状稍事增减)。
【功能】益气养液、润肠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酒大黄不后下,此方可连服一段时间,待大便调顺再停药。
【方解】
  老人便秘与一般习惯性便秘不同,因为年事既高,多有阴虚血燥、气虚不运等基本问题,同时亦难免燥热气滞等等夹杂其中。所以单纯润肠药往往用久作用不大,而承气等泻法又易引起正气愈虚等问题。此方以黄芪之补气,归芍之养血,麻仁、肉苁蓉之润燥以治本,以其本虚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朴行气、酒大黄缓降,不后下免其致泻伤中等弊,方法从“青麟丸”等方化裁而来。威灵仙通气利脏腑以治标,佐以银花清脏腑之毒热而不伤正。若大便数日不下、燥热明显,可加玄明粉3~5克冲服,得便下即止,不可过量。威灵仙“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腹痰水”,故胸腹不利,痰水气滞,脏腑不通之证皆有良效,并非只是散风去湿之品,此方用之亦具襄赞之功。
  此方之特点一为重用黄芪以健运中气;一为大黄不后下免其致泻,并且可以连续服用以缓调其大肠功能;一为“威灵仙”可以自胸腹至下腹通闭解结,三焦俱得畅达,虽有痰水气滞等等亦均得以疏导而解。
【加减】(1)大便连日得畅,可减免酒大黄。(2)便燥严重加玄明粉3~5克冲入。(3)气虚重加党参20克。(4)腹胀重加木香10克。(5)腰腿酸软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病例】
  此方多年来加减运用所治病例甚多,疗效亦甚佳,仅举近日治病1例,以窥一斑。
张某某,男,81岁,原患糖尿病及冠心病、心房纤维性颤动多年,现两病均较稳定。但苦于大便干燥不畅,数日一行,腹满而痛,先时用五仁润肠丸等尚有效,近数月亦不起作用。如用泻药则引起便泻不止、虚惫气短,痛苦万状。诊脉弦大,涩而少力,代止不匀。舌嫩而赤、苔黄浊不匀。证属气血阴液俱不足,燥热蕴蓄大肠,宜标本兼治,于补气养血益阴中,辅以清降之品,以“老人便秘方”加玄明粉3克,服药后大解得下,且下后腹中舒泰,气力精神转佳。减去玄明粉连服此方月余,大便每1~2日一行,很正常。糖尿病及心脏病亦较前好转。诊脉仍代止,但已较前柔和有力,舌苔亦渐趋正常。以此方改配丸剂,用以巩固疗效,两月后停药病愈。
【名医简介】
  赵芬,191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兼附属人民医院院长;福建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副主任;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福建省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组组长;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赵氏早年拜前清御医后裔周良钦学医,得其真传。虽承师启蒙5年,实以自学为重,学成之后,应考试院之试,名列前茅。解放后参与筹建福建省人民医院(中医院)及中医学院,成立后欣然任教。赵氏学宗补土,但不拘泥于温补,能别树一帜,对疑难重症,多有治验。著有《赵芬医疗经验选集》,并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评解》一书,颇得好评,并获省科技成果奖。赵氏主要学术观点是:重元气,重脾胃。认为病之生死,不在受邪之轻重,而在元气之盛衰;故无论内伤、外感,其气必虚,在治疗上总宜护养元气,以增强生理功能。根据脾胃是元气之本的理论,自拟“健运麦谷芽汤”临床广泛应用疗效较好。
【名方】健运麦谷芽汤
【组成】麦芽30克,谷芽30克,鸡内金15克,山药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凡内伤、外感而有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之药应用,单用能
增进食欲。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1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沸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方解】
  本方仿四君子汤加麦谷芽而成,四君子汤本为补气主方,由参、术、苓、草组成,但脾非湿重,茯苓有渗利伤阴之弊,白术壅燥,易伤胃阴,故以山药易茯苓,以内金易白术,山药性味甘平,补脾气而益胃阴,山药合人参(党参代)又能补气;内金甘平,运脾健胃,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非它药所能及,甘草引药入脾,再加麦谷二芽,共奏复元益气之妙。考麦谷二芽,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而古籍记载,并不尽如此。《本草述》云:“麦谷二芽,俱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吴鞠通谓“以黍稷生于刚土而性刚,长于补脾,稻生于湿土而性柔,长于补胃”。王海藏云:“胃气虚人宜服麦芽、神曲”,实则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气机更加活泼。研究发现二芽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酶、微量元素,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此即元气在体内推动、激活功能。
本方药虽平淡无奇,而功效特彰,单用或配合应用,效验俱佳。盖凡百病,其气必虚,经此运化,枢机便活,元气一旺,病亦易愈。按语: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药量不宜减少。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汤合用;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
【名医简介】
  赵国岑,男,汉族,1937年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名医学术研究会理事、全国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带徒导师、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名医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研究》杂志编委、仲景国医大学教授等。出身中医世家,1958年至1964年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6年毕业,从事消化疾病的研治工作。擅长内科,兼行针灸。针药并用,辨证辨病相结合,在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补中气调脾胃治消化,健脾土固肾气治消渴,益心气活瘀血治胸痹,纳肾气调阴阳治不育”36字治病要诀。采用经方、古方和先辈治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化裁组合成“化滞益胃汤”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解毒益肝汤”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近年来,对糖尿病、男科疾病、肿瘤及内科杂病的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发表学术论文和临床经验报道40余篇,专著6部,科研成果6项。指导研究的“多功能电脑治疗仪”、新药“失眠安贴”、“久久银杏茶”等均通过鉴定并获得生产批号。1997年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授予为河南中医事业发展作出显著成绩的特别贡献奖。
【名方】化滞益胃汤
【组成】大黄12克,白术10克,牵牛子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槟榔10克,甘草5克。
【功能】化滞益胃。
【主治】胃脘痛(脾虚胃滞型),脘腹胀满,胃脘不舒或隐痛,嗳气纳差,大便不畅。舌苔薄腻,舌质淡或略暗或有瘀斑。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浸泡20分钟,文火煎至300毫升药液,饭前温服。1剂如法煎服3次,1日1剂。
【方解】
方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清泻郁火之功,善于荡涤胃肠实热,消积化滞,又有祛瘀生新之能,故为君药。白术健脾益胃,燥湿利水,对脾虚湿邪滞胃和水湿滞胃伤脾所引起的病证均有良效。牵牛子功能泻下逐水,杀虫破积,善除胃肠实热壅滞。二者辅助君药大黄化滞力量更强,且有健脾益气之功为臣药。枳实消积散结,破气行痰。厚朴行气燥湿运脾,降逆平喘,能除胃肠滞气,对湿阻中焦、气滞不利和痰湿内阻所致脘腹痞满有良效。木香行气止痛,能消胃肠滞气。砂仁化湿行气,健脾止泻。槟榔杀虫消积,导滞行气。五味合用,对食积、虫积、气滞、水湿痰饮不化等多种积滞有特效。积消滞化胃自复,故能佐君臣化湿益胃之功而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中止痛,缓和药性故为使药。全方用药得当,配伍严谨,共奏化滞益胃之功效。临床应用:若胃痛甚可加甘松、元胡;胃酸灼热加煅瓦楞子、吴萸、黄连,甘草量加倍;兼有两胁胀满或疼痛者加柴胡、川楝子、元胡;大便溏加炒山药减槟榔;恶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麦芽。急性肠炎、水泻、腹痛及老年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名医简介】
  赵绍琴,男,1916年生于北京。出身中医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为清代御医,父亲赵文魁曾任太医院院使(院长)。赵氏自幼起,即在父亲的指导下背诵《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后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轮流随师临证,奠定了临床和理论的基础。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开院,调入学院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对温病及许多内科疑难杂证的辨治有其独到见解,尤擅治疗湿温病、肝硬化、肾炎、尿毒症、白血病及多种免疫系统疾病。赵氏著有《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400法》、《温病浅谈》、《文魁脉学》《清代御医赵文魁脉案》等著作,集先生多年临床经验之结晶的《赵绍琴内科学》(暂名)亦将出版。赵氏现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学部委员等职。
【名方】软肝缩脾方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生牡蛎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能】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上方每周五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禁忌:忌食辛辣、油腻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附注: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时,使肢体微劳,精神放松。
【方解】
  肝硬化早期表现为胁痛、腹胀、症瘕等症,(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胀,属中医”四大危症”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症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夹杂之证,根据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肝硬化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症。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纯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顺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方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
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内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胃肠;鳖甲、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之功效。
【加减】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厌食呕恶,胁胀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6克、三棱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1丸/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象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气血阴阳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脸色淡,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象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尖红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名医简介】
  郑魁山,教授,1918年生,河北省安国县人。出身于针灸世家,幼年随父郑毓琳学习针灸,勤求典籍,博采众长。20岁行医于保定等地,1947年在北平独立开业,1951年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1953年又与高风桐等筹建北京中医学会针灸门诊部。1955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文革期间到甘肃成县医院。郑教授致力于针灸研究五十余年,擅用传统手法治疗急症、重症,在“烧山火”、“透天凉”基础上,去繁就简,创新了“热补”、“凉泻”手法,总结出一套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配穴和手法,对经络实质和针刺手法的机理也颇有研究,曾与北大、同仁等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对“烧山火”、“透天凉”的实验研究曾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重视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应用,把'纳子法”、“纳甲法”、“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多功能临床应用盘,获甘肃省科普成果奖。采用“烧山火”手法治疗视网膜出血的研究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穴位埋线法治疗小儿麻痹及后遗症的研究,获甘肃省武都地区科学大会奖。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后藤学园客座教授等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针灸集锦》及修订本、《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点校针灸大全》,新著《郑魁山针灸全集》已脱稿,交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定于1990年9月出版。
【名方】升提举陷方
【功能】(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补中益气,升提举陷。(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培元固本,升阳举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用压手进针法进针后,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门向下斜刺透关门,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压手进针后用补法,天枢向下斜刺透外陵,气海向下斜刺透关元,留针10~20分钟。
【方解】
胃下垂之发生系中气不足,胃中虚寒所致,病久则肾元虚衰,元气虚惫。取中脘、足三里,鼓舞中焦之气,令气上升,取气海则回升下焦元气。配梁门、天枢,可以加强升举之力,疏通中焦气机。
【名医简介】
  钟一棠,1915年生,原籍浙江镇海。宁波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历任该院院长、顾问,宁波市中医学会理事长。钟氏出身中医世家,祖钟章元,父钟纯泮,兄一贯、一桂均为当时名噪甬城的一代名医。幼承庭训,师出名门,15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改称上海中医学院),1933年毕业后随兄门诊二年,尔后悬壶,涉足医林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思路广拓,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和危急重症。学术观点主张“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反对宗派一家之言”,吸收各家之长,融汇贯通于临床。积极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以取长补短。治病中四诊重神,辨证注虚,治法灵活,方药精简,疗效卓著。其对伤寒、温病之治,效如桴鼓。对慢支、哮喘、肺心病、肝硬化、胃病胆疾等治疗颇有独到之处。自拟“育阴养肝汤”加减治疗早、中期肝硬化,强调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后能使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改善白球蛋白比例,并对肝脾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缩小,确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著有《无我斋内科疾病证治》、《诊余随笔》、《内科疾病名义与诊断》、《药物学补充教材》等。
【名方】育阴养肝汤
【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制首乌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版20克。
【功能】育阴养肝,化瘀消症。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少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用法】每剂煎二汁。头汁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再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7~8时分服。
【方解】
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阴血不足,肝之血络郁阻。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故时有胁肋隐痛或不舒;血郁气阻,致症积不散,肝趋硬化,脘腹胀满;血不上荣,津不上承,症见面色晦滞少华,头晕神倦咽干;阴虚有内热则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治疗不可攻伐太过,不能强求速效,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选用育阴养肝、补血滋肾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贞子、首乌、鳖甲等补不恋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症散结消的丹参、茜草、丹皮等攻不伤正之药,共奏育阴养肝、化瘀消症之效。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苏梗10克;兼有腹水、苔腻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大便不实者去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栝楼仁15克;精神萎顿、血三系偏低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乙肝三系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晚蚕砂(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名医简介】
  周建龙,生于1943年,陕西省三原县人。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6年制本科。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审定的第二批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陕西省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第一届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第二届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二届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为陕西省中医、中医学院脾胃病学科带头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设计并主持研制的纯中药制剂“溃疡胶囊”对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刻苦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吸取各家之精华。潜心研究现代医学,力求使祖国医学与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颇有心得。特别是在胃脘痛、泄泻的诊治上有独到之处。撰写医学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国名医诊所”和“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
【名方】溃疡散
【组成】炙黄芪20克,乌贼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蛎15克,炒白芨10克,广木香10克,炒白术10克,五灵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健脾调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用法】(1)上药加水400毫升,煎50分钟,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取汁100毫升。两煎混合后分两份,早、晚饭前温服150毫升,每日服1剂。此法用于疾病早期。(2)上药按用药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饭前温水送服,每次5克。或装胶囊,每次5克,每日3次。
【方解】
  消化性溃疡多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范畴。其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病始多属实证,因失治误治或迁延日久而致本虚。临床常由外邪或饮食劳倦而引发,故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周氏经多年辨证认为临床多分气滞、虚寒、血瘀、郁热四型,治疗应标本兼治,佐以活血散瘀之品(因病久由气入血)。故应用健脾调中、理气止痛、制酸和胃、活血散瘀之法。药用黄芪、白术以健脾调中。白芍、甘草和营缓急止痛。延胡索、木香、五灵脂、白芨止血活血散瘀,止血不留瘀。乌贼骨、煅牡蛎制酸和胃。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细胞代谢过程,促进溃疡愈合。延胡索改善粘膜血液循环,并有镇痛作用。乌贼骨抑制胃酸分泌,有止血、保护胃粘膜作用。方用散剂或装胶囊,取其方便服用、减少刺激、延长药效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周氏经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治疗时尤其注重顾护胃气,这同现代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相吻合。基于以上认识,周氏对临床所见典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全部经胃镜检查)84例服用溃疡散加减做一追踪调查,其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可见各证型症状体征改善率为98.8%,治疗有效率97.4%。
【加减】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临床随证加减。气滞甚加川楝、香附、陈皮;虚寒甚加桂枝、炮干姜;血瘀甚加丹参、乳没;郁热者加黄连、丹皮;嘈杂甚可加百合、石斛。
【名医简介】
  周夕林,生于1929年,安徽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教授。周氏幼承庭训,熟读诗书,稍长即从师学中医3年,满师后,又从名医临证1年,1947年于天长县城内行医,诊务繁忙,名闻乡里。1952年响应号召,于天长城内创建保健联合诊所,1957年于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1959年安徽中医学院成立,即任金匮教研组组长、金匮教研室主任至现在。30多年来虽担任各班级的金匮教学和研究生的指导,但始终坚持每周两次门诊,对内、妇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尤擅用温肾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发表了《金匮温肾法在临床运用的体会》、《杂病辨证要点简介》、《对<金匮> 病因证治基本规律的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全匮要略通俗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全国《中医学多选题题库?金匮要略分册》等书。参加全国统编《金匮要略》三版教材和《金匮要略》教学参考两书编写,亲自撰写25万字。曾被卫生部聘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委。现为安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名方】温肾固肠汤
【组成】补骨脂20克,葫芦巴20克,炮姜炭10克,姜川连4克,煨木香10克,上肉桂4克(研末冲服),赤石脂30克(布包),炒粟壳6克,川军炭5克。
【主治】久泻久痢,久治不愈,包括慢性结肠炎、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本方旨在治疗慢性肠道疾患,虽其病所在大肠传导失职,但其本却在脾肾,内经早有“肾主二阴”,“脾司健运”之旨。临床上慢性肠道疾患日多,治标而忘本,疗效难以巩固,故用温肾固肠汤标本兼顾,脾肾并及,反复发作者明显减少,以此方加工成粉剂,空心胶囊装服,治疗近百例慢性肠炎,俱有显效,较黄连素、香连丸、氟哌酸等药效佳而巩固。
【加减】肛门灼热,加白头翁20克、槐花10克;形寒肢冷,加熟附片10克,先煎;肛门坠甚,加升麻20克;粘液挟血较多,加三七粉6克、乌贼骨30克。
【病例】
  患者许某某,男,52岁,市科委干部。
患慢性结肠炎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次住院检查治疗,效果不佳,转我处就诊。诊脉沉细微数,舌淡嫩有齿痕、边有瘀点,苔腻,面色萎黄,形瘦体弱,腰酸膝软,腹痛肠鸣,便泄粘液挟血、日行六、七次。诊断:病所在肠,病本在肾,故以温肾固肠汤加三七粉6克。服7剂后,腹痛轻,肠鸣减,大便日行3、4次,粘液挟血大减。继以原方再服7剂,肠鸣已,腹痛平,大便日行1、2次,挟血已除,粘液较少,面色转佳,腰酸膝软亦轻。再以原方加鹿角霜30克、肉苁蓉15克,服10剂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无粘液,无腹痛,精力日旺,形体渐丰。后嘱以温肾固肠汤30倍量,加工成粉,胶囊装服,连服3月,慢性肠炎痊愈,再未反复。
【名医简介】
  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周信有自幼从师习医,四十年代,在安东市开设诊疗所挂牌行医。五十年代,曾先后担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1960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任教,1978年调到甘肃中医学院任职。在50余年医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丰。其主编或参与编著的书籍计有《内经类要》、《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内经讲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周氏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疑难病证颇多独到见解。近年来曾潜心对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他所研制的治疗各种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在临床上经过两万多例的观察,疗效显著。
【名方】舒肝化癥汤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解】
湿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共成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加减】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名医简介】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1946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成悬壶桑梓,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及领导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现为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及江苏省药审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等职。周仲瑛教授临床40余载,学识经验相当丰富,对中医内科和急症造诣殊深。曾先后主编《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概论》等10余种专著;发表了《略论肾炎从肺治》等5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988年他的科研项目“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方】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滋养胃阴。
【主治】阴虚胃痛。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15分钟后即行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约300毫升服之。
【方解】
  阴虚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至厌食不饥,或以进食酸味、甜味为舒,干呕泛恶,口干渴,大便干燥,舌干质红,苔薄欠润或苔少无津,脉细无力。胃之阴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是阴虚胃痛的关键。滋胃饮酸甘配伍,酸得甘助而生阴,加强了养阴生津的功能。方中乌梅肉、白芍酸味,敛津生津,北沙参、麦冬、石斛甘寒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胃酸;胃阴不足,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以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合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较之单纯用甘寒滋阴药有其独到之处,历经长期临床使用,颇多治验。
【加减】口渴较著,阴虚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饮,加黑山栀6克、黄连3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在胃者加黄连3克、厚朴花3克、佛手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