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战干货】讲书视频创作的底层逻辑有哪些?

 长沙7喜 2020-12-13

* 本文作者为【赵冰老师私享课·讲书营双证班S31期】学员 曾立丹
最初的记忆 徐佳莹 - 夏至未至 电视剧原声带

以下视频来源于
小悟龟精读社
两年前,我还是讲书小白,两年后,我已可以持续输出原创讲书视频,截止今天,视频号【小悟龟微讲书】播放量已突破40万+,并且,今年内成为得到大学校友会读书会金牌讲书人,以及【中国讲书人大赛】的导师。
另外,每周帮助读书会分享嘉宾打磨逐字稿+呈现效果,每月至少参加线上讲书+主持讲书会各一场,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讲书的魅力与魔力!
这些过程,让我“讲书”、“讲书人”、“打磨”都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原创讲书视频创作方面。
虽然是第一次相对系统的总结,还有很多有待时间、行动的验证,但仍旧希望分享给大家,期盼更多同道加入这趟有趣的旅程,看到自身输出的可能性、讲书视频创作的可行性,在实践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无限可能。

P.S:讲书视频创作也可以迁移到更多公众表达的场景

譬如即兴原创脱口秀

思维篇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子的人,买很多书、囤很多课,仿佛买了、囤了就已经入脑了,殊不知自己其实仅仅是交了“购房诚意金”而已,连个“首付”都还不够格。所以,亟需在认知半径上,谈谈3点实践后的领悟,因为我就是上面那类人,只是,幸运地找到了出路——视频讲书,现在已经在“按揭”中了,希望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智识之家”

01
脑嘴协同有时差

大家有没有这样子的经历?

脑子里好像想得很清楚、很全面了,但当真要通过录制视频表达时,常常卡壳,或者词不达意,以至于不得不通过背稿、提词器等方式来让节省创作时间与精力。然而,结果却是浪费了更多时间,而自己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脑嘴协同的时间差问题,我这里打个比方,家中用的电热水器,间隔比较久没用时,开启时都需要放一段时间水才能有热水,比较好理解的是,这个过程其实是“冷启动”,而且原本水管中还存有一部分冷水,所以能够明显感受到开启到出热水之间存在明显时间差。但如果你是连续使用的热水器就几乎感受不到,为什么呢?因为热水器已经不是冷启动了,而且水管中的水也是热的了。

当你明白这个基础原因之后,你就知道了,其实并不是你脑子反应速度的问题,而更可能是起止点的温差导致的时间差问题,加上很多人怕丢脸的心态,让时间差进一步加大了。

02
创作过程塑认知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是通过手机前置镜头录制视频的,所以,在录制的同时是看得到自己的,由此导致一个常见问题——忍不住盯着手机屏幕中的自己看,出品的视频就明显感觉眼神不是对着观众的了,另一个极端是,知道不能老盯着屏幕而是要看着摄像头,于是就像死鱼眼一样死死地盯着看,出品也会让观众很不舒服。

P.S:台上三分钟,台下每日功

这两种常见的问题,出现了反而是好事,为什么呢?
因为,作品出来之后,你就从局中人变成了局外人,你可以当自己是观众那样,去审视自己了。
这种切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次抽离出来认识自己的过程。你会清楚地认识到《被讨厌的勇气》中谈及的认可欲求的普遍存在,也会在在意他人的评价中一次次问自己很多的问题,譬如“你为什么要录制视频?有什么意义吗?”等等,进而可能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选择放弃。
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种体验,增加了自我认识的一项重要素材。然而,我还是衷心希望更多人在自问中真正成长,而不是真的放弃!

03
回归重视转化率

时间差缩短需要时间,认识自我的过程也需要时间,而且这个时间因个体情况的不同,也有极大的差异。

但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评价角度,那就是转化率

譬如一对双胞胎,每天吃完全一样的食物,作息、运动等等几乎一样,但一年后,一位长高了5公分,体重多了10公斤,另一位身高只增加了1公分,体重多了5公斤。显然,每个人转化率不同,也是客观存在的。
过往的近一年时间,我研究过N个思维模型,最终长期落地的只有费曼技巧,不是其他思维模型不够好,而是费曼技巧本身充分考虑了人脑的理解、记忆特性(概括为四个关键词——输入、思考、输出、反馈,循环往复),更加注重转化率,而且当长期保持知识的高转化率时,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又会发生繁衍、裂变,而费曼这个公开的学习秘籍,很多人虽然知道,但却并未反复实践、内化。
事实上,讲书视频创作,就是一个极佳的费曼技巧践行路径。
同样的,很多人也忽略了,而且,在这种闭环中,可以源源不断地激发创作热情,让后期复利更加丰厚。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尝试在孩子们中进行了测试,把费曼技巧和数学学习融合,现在孩子们每天都在线上自律打卡,输出自己的讲题视频,效果超出想象。

操作篇
01
输入:视频朗读脱敏

做过街访的记者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被拒,而且这是个大概率的事情,为什么呢?不自信?怕被人笑话?怕走红?

概括而言,即对镜头过于敏感,想象一下,上课时被老师严肃地一直盯着是啥感觉,浑身各种不自在,对不对?怎么破?这里推荐一个有趣、有效又简单的方法。

因为从2017年开始办朗读社群,我每天都会在我们的打卡小程序中录朗读,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小时,确保每天都有一定的输入量。

有一天,有位小伙伴做了件让我惊奇的事情,他竟然录了自己朗读的视频作为打卡内容。我觉得很有创意,于是每天的音频朗读变成了视频朗读,也号召了很多伙伴一起这么干。

没多久,我们就发现,这是个门槛极低的对镜头脱敏且塑造自然感的方法,现在很多小伙伴甚至忍不住开始视频输出所思、所学、所行了,大伙不妨试试效果,起初建议从1分钟开始,慢慢熟悉、习惯后再增加时长,在此过程中,用心去感受那种被镜头聚焦的感觉。

另外,记得回看视频,感受自己的整体表达状态,也是锻炼自己的旁观者视角、思维的过程,起初觉得别扭也别担心,短则半个月,多则两个月,妥妥脱敏,“厚脸皮”不再是梦。


02
思考:日常化地锻炼

其实,我们口头表达是相对发散式的,看过脑图吗?就是类似脑图那样子的发散状态,不断往外延伸、联想,就像一颗茂密的大树。而书面表达则是收敛式的,就像是扎起来的马尾辫子,规矩了很多。

口头表达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更多灵感的迸发,如果有导师用问题引导,效果会更加明显。但口头表达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即听众凭听来理解讲者意思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而公众表达,你根本不能且不可能挑选听众,唯一能够改进的仍然在于自己。

如何让自己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获得锻炼,提高受众的接收比例呢?如果你普通话还过得去,建议试试这个方法,即日常微信APP对话,尽量用语音输入功能,这样做,至少有2个好处:一是测试普通话,发现经常发错读音的字,提高表达的标准度。二是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自知的表达习惯,比如很多哼哈音(多余的碎碎用语,一般都是脑子短路或不知道如何衔接时不自觉的填充)。

初始期,不要去过多挑刺,先对自己有个基础了解,避免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如果怕记不住,可以先记录下来,慢慢习惯这个方式了,再尝试去打磨语音转化的文字,再下一次表达时,可以逐一去比照修正,不求一步到位。

还有一个应用场景是写日记,同样用上述方法进行,写成流水账也不要紧,我高一到高三,甚至大学期间写的日记,基本都是这样子的,但当年科技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还是手写或WORD文档或博客记录。

现在微信自带了语音文字交互功能,且有很多APP(譬如:讯飞语记)或数码产品(暂时用的是AI搜狗,这个暂时不推荐,我还在测试中)都可以辅助我们锻炼思考、表达能力,不妨一试。

永远记住,最重要的不是方法好不好,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好好地去实践、去思考。

03
输出:低成本地试错
如果说上面的思考力、表达力训练是在熟人圈、安全水位游泳的话,这里所谈到的输出就相当于走出舒适区的实战了,譬如今年2月,我开始用抖音、快手视频的方式输出讲书和思维模型讲解的视频,积累的一些思考再转化为线上直播分享、公众号推文,受众就成了不特定的人群了,只要不触碰红线”“底线,被封杀、限流的可能性其实极低的。
再者,我们99.99%的人都不是什么公众人物、知名人物,创作并公开讲书视频,试错成本极低、极低,加之每天视频朗读的脱敏训练,红脸概率也降到极低了,说白就一句——干就完了,又不是没那条件
谈到成本,其实还有一个成本是很多人会忽略的,那就是时间。
如果你时间不是特别充裕,但又特别想要创作讲书视频,建议每一次的创作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5小时(包括了录制、剪辑、拟文案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与长期持续性相比,重度时间支出会给我们造成一种损失感,特别是起步初期,极容易导致停滞。我现在每一次的讲书视频录制都在控制自己的重复次数及输出的时长,整体时间成本每次控制在30分钟~60分钟之间,日更更好持续,付出的时间就更像是每天在投资、增值了。
04
反馈:高质量的回音
讲书视频创作,很多人无法做到长期持续,为什么?
除了上面提及的几个原因外,其实还有个致命原因,那就是缺少反馈,而且是有质量的反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说法,666、赞久了,人其实会渐渐无感,为什么?因为夸得不够具体,流于形式,明天有被敷衍的感觉。我2018年认识现在的写作导师,每次我们磨文章、输出视频分享时,她都会给出十分具体的反馈,这帮助我们获得了在任何一个公开展示平台都无法得到的回音,而且质量极高。

但于很多人而言,适合自己的导师确实可遇而不可求,但我们日常也可以大胆尝试对标法,专业点的说法叫竞品分析,即物色几个讲书相关的视频号、抖音号或者得到app的听书,列出至少3个问题:

问题1:作品为什么能吸引你看完或听完?
问题2:什么地方是希望Ta改进的吗?
问题3:有什么是可以自己尝试模仿的?
还有个有趣的方法,那就是主动与创作者取得有效链接,比如,尝试给Ta留高质量的留言,一般创作者都会极乐意给认真的粉丝回应,如果是你很敬佩的人,给你的激励效果会加N倍,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如果TA有相关课程,时间、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深入学习、交流。

分享接近尾声了,给大家讲一个对我触发极大的故事:

苏东坡有一位粉丝叫葛延之,听说苏东坡遭到流放,便不远万里来“追星”,向苏东坡请教创作大法,苏东坡说:你看这地方,不过几百户聚居,居民日常所需,都可以在市集中取得,但都不能白拿,必须要用一样东西去交换。所谓的“一样东西”,不就是钱吗?作文也是这样子的。

多么简单而深刻!所以,如果我们想从书本、他人处有所斩获,自己“肚中必须有料”。

输入诚可贵,思考价更高,输出习惯化,反馈来闭环从思维认知篇到操作落地篇,不知道大家有无收获。反正在给大家分享的过程中,我确确实实将自己的整套的讲书视频创作的心法又梳理了N遍,受益满满。
坦白说,讲书视频创作,现阶段虽然还相对小众,但受众面足够大,而且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传播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传播面只会越来越广,参与创作的人数将越来越多、创作的水准必将越来越高。
很多人好奇地问我,“立丹,你转行做讲师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