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最值得一游的博物馆

 ruben_fion 2020-12-13
今天,我又带着壮壮去国博了。

壮壮从认字以来,他看得最多的书就是各类历史读物了,漫画、小说、科普绘本,占了好几格书架。

引起他对历史的兴趣,我在最早写的《让6岁的儿子熟读中国史,我是怎么做到的?》这篇文章中提到了。现看来,从兵器、军事过渡到历史,确实是走对了,最直接的表现:

喜欢看书了;

也没天天喊打打杀杀、没天天吵着要买枪了。

今年五月的时候,国博今年第一次开放,我就带他去了。我们暴走了四个小时,从遥远的原始人时代一直看到晚清,再到近代、到抗战、到新中国成立。

很多他不感兴趣的部分,就是走马观花的过一遍,并没有细看。但也有个好处,他把从书中了解到的那些朝代和事件,实实在在用双脚“走了一遍”。

在那后,我觉得他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一个大的历史框架了,所以后面再看书,他关注的点比就更“细”了,看绘本的时候也从“看图”,变成“看字”了,看着看着还发呆思考一下。

看完了还不忘把我叫过去:“爸爸,还记得我们上次看过的这个xx不,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吗?”

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战略性示弱,让他当老师。

而这次去国博呢,和上次不一样,是带了比较明确的问题去的。

比如,壮壮上次从国博回来之后,对远古人类用的工具很感兴趣。于是每次出去户外,他都会乐此不疲地搜寻各种他认为的“原始人工具”。

当然,都是自然形成的各种石头而已,有些棱角的他就会觉得这是原始人用的。所以这次去就在这几个展台前面呆了很久。

了解了不同的种类、用途、特点和加工方法。最重要的是,和他发现的那些“原始人工具”一对比,很容易就分辨出来差别了。

再比如,古人的生活、祭祀用器怎么从陶器过渡到青铜器的。我们看到,5000多年就有可以反映当时人生活、具备一定艺术感的陶器。

更有萌萌哒的国宝,鹰形陶鼎。

随着时间推移,同样是鼎,青铜鼎的风格就很不一样了。人也很多,我们还能蹭听一下别人的讲解。

再往后,青铜器也越来越精美。

这个时候的工具,和刚开始看的那些也有很大的不同了。

逛到这,也就两个小时时间,还有很多没看的。但壮壮就已经露出疲态了。其实也没必要逛完,这次看得比较细致,他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也基本解决了,而有些更深入的知识,还得回去翻翻书。

所以,从书本开始引导启蒙,到博物馆把那些虚拟的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然后再回归书本探寻更丰富的信息,三个步骤下来,孩所接受到的知识肯定是全面、生动且立体的。

接下来嘛,父子达成一致:研究烤鸭。前门附近有个胡同烤鸭相当好吃。

说实话,真羡慕现在的小朋友,家里摆着各种读物、出门有各种博物馆,还有丰富网络资源可以让亲子一起探索,这样学习,真的像是在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