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3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都比网友们挂在嘴边的孤独终老要可怕很多倍,其中一项就是嫁给了家暴男。 原本以为她的生活会随着结婚而非常幸福直到直到永远,就像童话故事里仙度瑞拉的故事那样美好。然而她的噩梦从打碎盘子打碎酒杯开始逐渐黑暗汹涌起来。 她为自己感觉耻辱不堪,她看不起自己这种无能为力的样子,而在后续剧情中她终于选择逃了出来并且申请离婚,在雪地的扭打中获得了自由,而创伤后应激障碍仍然成为梦魇,每次打碎什么东西都会让她心灵猛地一震。 有些人想要帮助麦迪,结果每次的逃跑导致了更多人受到伤害,也让麦迪的创伤更加深沉,身体上的痛楚也许去医院可以四个月之内治好,但是心灵上的创伤却像恶灵无法退散。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也许处于家暴中心的妇女形成了某种习得性无助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种情况下会让人不想亦不能离开这段婚姻,妻子可能会对家暴男产生的特殊情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生作用的关键信息在于受害者内心坚信:即使离开也没有好下场,还不如屈服放弃挣扎。 有的受害妇女拨打报警电话也是非常犹豫的,甚至拨通后又什么都不说甚至直接挂断,这种现象也是常有的。 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也可以看到被绑架者会对绑架者产生惺惺相惜的感情甚至帮助绑架者逃脱的情况,这也是某种合理化的防御机制。 有的受害者也会说明这种暴力就是上天给自己的安排和试炼,只有自己才能拯救他,只有自己愿意爱他,其他人都不了解他,自由都是假的虚的.......受害者运用甜柠檬的自骗机制给自己的隐忍安排更多理由。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但是这终究是某种合理化的自骗机制,那种欺骗自己或者自我安慰逃避应对家暴问题其实区别于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机制,因为并不会直接解决问题,那种本质的逃避思维会否定现实情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除了妇联附近邻居父母朋友的帮助,遭遇家暴的受害者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利。 《反家暴法》明确可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虐待、精神控制等侵害行为。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孩子还有亲戚,恋人之间的暴力可以划分为亲密关系暴力。 基于人群的代际家暴影响传播研究中的发现,目睹家暴对成年人的总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父母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健康状况较父母没有目睹家暴的儿童差。 而父母经历或者目睹了家暴可能本身就会施加更多负面影响给儿童,产生踢猫效应,暴力的传播是连锁的,而儿童本身又目睹或者经历那些画面也可能产生某些急性创伤应激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 在目睹这些家暴行为形式后,孩子的情绪主要由恐惧情绪占主导地位,后续的研究表明孩子的社交功能会受到影响,并且人际关系中被孤立或者出现暴力行为。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米里亚姆实施了一项对500多个家庭20年纵向跟踪调查的研究,发现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儿童在成年后也有遭受家庭暴力的危险,而且发现了三个因素是最有力的预测因素: ①青少年时期的严重行为问题; ②家庭暴力的暴露; ③父母的严厉管教权威惩罚。 在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比其他人更容易诉诸暴力行为或者隐忍家庭暴力,甚至将暴力循环延续到下一代。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亲密关系的依恋意味着个人有种无意识的、自动的本能去保护自己所依恋的人,虐待所爱所在乎的人是一个人能做的最具自我毁灭性的事情。 或者说这个人已经在漫长岁月中失去了同情心同理心,或者已经『不爱了』,所以才能伤害伴侣如此理直气壮。 施害者的自我意识通常是非常脆弱的,他们需要很多来自他人的积极反馈才能感觉良好,他们内心存在偏执类型的自我怀疑,施害者极度害怕被拒绝、不称职或被抛弃。
“下次再跑,我会打得更狠......” “因为你的不顺从,还有更多人会因为你受伤。” “这都是你的错。” ......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我们也不能因为叫不醒施害者就放弃叫醒受害者,因为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因为疫情还有各种其他原因而激增。 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数据,在COVID-19『新冠肺炎』流感大流行期间,家庭暴力报告案件数量急剧增加,法国等国显示增加了30%,巴西上升了40-50%,其他国家也有报告增加。
你的伴侣打你耳光了吗? 你的伴侣有没有用其他方式伤害过你? 比如强迫你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你的伴侣有没有跟踪、骚扰或恐吓你? 羞辱过你吗?贬低你? 伴侣有孤立你恐吓控制你吗? 如果你是受害者或者潜在的受害者,你可以考虑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或者通过当地预防家庭暴力的资源组织妇联公检法等机构寻求更多的信息。 远离施害者是你的权力,受害并不是你的错,不需要觉得羞耻,也不要自我欺骗事情会好起来,如果受害者什么都不做而只是一味容忍家暴,欺骗自己,那么事情大概率是不会好起来的,一切不会好起来的,不会的。 文:ZHUQIANG责任编辑:殷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