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系列第五篇: 秦朝的策略和困境

 金色年华554 2020-12-13

​秦朝建立之后,对内经济文化方面,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增强了中原文化的融合;国家政策方面,沿用商鞅变法的政策,以法家治国,废止分封制,消灭王国、设立郡县,强化中央集权秩序;地方治理方面,施行“民忧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将社会散沙化,把大宗族拆成小家庭,每个村落都打乱成“杂姓村”,让国家在掌握更多税基的同时,也有效弱化了地方大贵族的势力,防止他们组织有效力量反抗中央。

对外,秦朝统一中原对北方的草原部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互相征伐,草原部落分散而居,利用马匹和肉奶产品游走于各国之间开展贸易,交换必须农业用品,自由而富足。中原统一后,秦蒙恬北击匈奴,导致游牧民族不敢“南下而牧马”,这种冲击,让散落的部落不得以互相联合对抗统一的秦帝国。秦二世元年,草原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帝王之志的单于冒顿,他杀父自立,建立起了强大的匈奴帝国。草原和中原的对抗序幕正式拉开。

秦始皇在春秋战国各国的长城和直道基础上建造秦长城和驰道,应对游牧民族的攻击。但是灭亡秦朝的军事力量却来自于内部。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很快中原内部出现叛乱,一统的天下迅速分崩离析。接下来我们详细回望这个短命的王朝。

往期相关文章链接:

精读系列第一篇:历史之“无序”至周;

精读系列第二篇:西周兴亡;

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

精读系列之第四篇:秦国崛起和秦朝的建立

一、秦朝内部的策略和困境

秦朝虽然施行了郡县制,但是整个社会刚脱离封建制度不久,各级官僚机构很不完善,战国年间诸国变法所建立的文法吏系统,只适用于各个分散的诸侯国规模。但当秦朝建立,庞大帝国的治理需求,让官僚系统捉襟见肘。秦朝不得不将有限的官僚统治力量分散到地方。

与此同时,商鞅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战争机器,不论农民还是战士,不论贵族还是平民,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参与军事行动,进而获得爵位。但是秦朝建立之后,为了战争设置的一系列制度,却由于惯性无法迅速做出调整。很快这种战争机器的治理模式渗入到了被征服的山东六国土地上。几百年的征伐,已经让秦人适应了,可是山东六国的人民面对突如其来的“抽血”式的严苛统治,一下子就无法理解。秦国人习以为常的统治政策,无形中激起了被征服地的不满,并不断积蓄。

在统治思想上,秦国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还停留在战国时期。秦朝上下仍然坚持“关中本位”,把南征越人和北战匈奴之外的兵力,大都布置在了关中,而在山东六国土地上并没有派驻有效的军事组织。为了防止中原的反派,秦始皇收缴了天下兵器,只允许秦国军队使用武器。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阻断了山东六国中有知识、有能力、有想法年轻人的上升渠道,秦国朝政的精锐仍然以关中旧秦人为主。这种隔绝,在民间造成了强大且隐形的不满。

为了压制民间的不满,秦始皇在民间建立政治官僚机构的同时,把本来就不多的、驻扎在中原的兵力分散开来,每个郡县官员都有一部分兵力,但每个郡县之间却缺乏统一领导和调度。这一举措的直接负面作用,导致当时中国三分之二的土地上没有足以控制局面的政府军。一旦出现反叛,秦朝就无法第一时间将其扑灭。这为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埋下了隐患。

二、始皇帝的巡游

天下的统一,让秦始皇成为东亚大陆历史上第一位以整体观来观察东亚大陆的皇帝。公元前220年,为了探清刚刚统一的天下边界,了解天下地理和军政信息,胸怀大志的秦始皇开始了多次巡游。

司马迁记载秦始皇第一次“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始皇帝从秦国的发祥地,渭河谷底出发向西经过汧水河谷,翻过甘肃和陕西分界线“陇山”到达陇西地区。之后沿陇山——六盘山向北到达庆阳盆地,到这里祭祀了周朝和亲人的祖先,宣告天下继承大统。然后沿泾水返回咸阳。这次旅行之后,秦始皇下令全国范围内修建驰道。

一年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了跨时代的东巡,向东到泰山首次立石、封禅,祠祀,泰山封禅成为了今后历代皇帝的最高理想。封禅之后,沿着山东半岛渤海沿岸巡游,在山东半岛南部的琅琊生活了三个月之久。在这里秦始皇第一次看见大海,派徐福“入海求仙人”。之后他南下彭城(徐州),渡过淮河来到华北平原最南部“衡山”。沿山脉西东向西穿越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通道,抵达楚国旧土,向北走随枣走廊(襄樊),逆流而上经汉水、流丹江入湘河河谷,到达秦岭东端,通过武关经蓝田返回渭河谷地。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再次东巡到秦皇岛附近碣石、观海、刻石,然后向北通过上郡返回咸阳。这次旅行受到燕国方士卢生“亡秦者胡也”的预言,始皇帝命蒙恬帅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驱逐了河套平原以南地区的胡人。公元前214年,向南发兵沿湘江越过南岭,征服当地建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公元前213年,始皇帝筑长城北御匈奴,建设南越城池震慑南方少数民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一生中最后一次南巡,丛武关沿丹水如云梦泽,祭汉水北九嶷山的虞舜,沿汉水入长江,通过大别山一路向东,到达会稽祭祀大禹,观南海,之后渡长江入山东,最后到德州附近平原郡去世。

三、秦朝的外部策略和困境

秦始皇企图通过北筑长城隔离“胡”人,南筑城池隔离“越人”,彻底消除他们“亡秦”的可能。但是事与愿违,汉代文献记载,秦军征南越“三年不解甲驰弩”,三年持久战最终击败岭南西部的越人。然而比起筑城,更加困难的是守城。征服南越之后,秦始皇不得不派遣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一军驻守镡城之岭,一军驻守九嶷要塞,一军驻守番禺之都,一军驻守南野之界,一军驻守余干之水。在绍兴——萍乡——北海断裂带长期驻守大军。但最终却造成了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的巨大代价。征南战争的旷日持久,让秦军粮草断绝,被南越人击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失败,对秦军的生产和军事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与此同时北部秦军对战匈奴“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却不得不“暴兵露师十有余年”,这种长时间的消耗,造成了边境将士和戍边的百姓“死者不可胜数”。由于南北战线所在的维度都不适合大范围拓展中原的农业种植,粮草只能从中原地区长途跋涉运输,常常是“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等于六石四斗)。这种消耗对帝国的经济和政治造成了致命打击。

兵役和徭役的不断加重,让秦军南北两线的作战成本持续加大,秦朝不得不征召普通的农业生产者参与运输和戍边。这进一步造成了人口和生产力的急剧下滑。在暴兵露师的十余年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不仅山东六国的男性需要频繁被国家征调,就连女性也要被强迫参与战争军事物资的运输。以至于“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即便是秦始皇的本意并不是奴役天下人,但是农业定居式文化同时向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拓展的极限,让“筑长城”、“守长城”以屏蔽胡、越变成了百姓心目中的“秦之无道”。这种强大的耗费,很大程度上拖垮了秦帝国以“农业定居文化”基础上的经济结构。

气候变迁造成的东亚大陆人群迁移趋势,并没有被秦始皇的军事行动所阻止,待到蒙恬去世,“诸侯叛秦”,秦帝国之前占领的河套地区和南越之地再次被匈奴和越人夺得。很快秦朝灭亡,处理匈奴和南越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怎样阻止游牧文明对农业定居文明的劫掠问题,均留给了之后的“大汉”王朝。

好,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下周我们共同回看秦朝覆灭的过程,以及项羽刘邦的精彩大戏。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00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周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