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能源汽车着火的背后:锂电池安全性能一直在被妖魔化?

 三轮车快讯 2020-12-13

4月21日晚8点左右,上海徐汇区裕德路泰德花苑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特斯拉Model S突然冒起白烟,随后发生猛烈燃爆,大火迅速吞噬了整个车辆,火势还殃及了旁边的一辆奥迪和其他车辆。

4月22日下午,西安蔚来授权服务中心一辆正在维修中的ES8发生燃烧,据相关图片显示:该辆ES8损毁非常严重,车架几乎燃烧殆尽。

最近,这两起连续发生的电动车自燃事件,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再次被质疑。事实上,近年来新能源车辆发生自燃爆炸的新闻时有发生。而作为国家政策引导的新兴战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飞速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新能源车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共召回新能源汽车13.6万辆,若以全年100.8万辆的销量做对比,新能源车召回比例达13.5%。其中,在召回车辆的原因分析中电池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新能源车辆频频发生自燃爆炸事故,加之各方媒体的大肆报道,或多或少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怀疑。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消费者要对新能源汽车敬而远之呢?

未必。一方面,我们应当将电动汽车的起火看待为一辆电动汽车使用周期中可能发生的小概率正常事件,而不应该因其作为新生事物,顶着引领未来汽车方向的光环,便将问题搁置在放大镜下,无限放大。

另外,车辆起火并非电动汽车的专属事故。根据消防部门的统计数据,由于传统燃油车的油路问题、管线老化、短路、以及高温引起易燃物燃烧、车辆撞击等,每年夏天全国发生的汽车起火事故,平均每天就有1~2起。

当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到了问题多发期,这是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长过程。

近三年,我国电池能量密度从180Wh/kg快速升级到265Wh/kg,技术上升周期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技术的提高并不代表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能的提升,安全性能有提升仍要打个问号。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退补”政策的逐渐实施,失去政策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加市场化,在市场竞争中需要更多的是依靠品质和实力说话。未来,媒体对新能源汽车问题的曝光和监督,监管部门也将重视起来,并出台相应政策,从而进一步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

试想:当走出安全性能“魔咒”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未来是否充满希望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