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治的“滕小国”:孟子“仁政”的试验田

 基础教育研究 2020-12-13
     
     一个方圆不过五十里的小诸侯国,却敢与强势的邻居薛国争尊位;一个夹于齐楚之间的脆弱政权,却成为孟子“仁政”思想的试验田,获得“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善国”之美名;一位实力脆弱、朝不保夕的小滕侯,却因《孟子·滕文公章句》而名垂青史。滕国,史书上虽仅有只言片语,却字字珠玑般充满传奇。

视频:袖珍腾国生存记善治的“滕小国”:孟子“仁政”的试验田



方圆五十里
 毛泽东遇“滕小国王”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乘专列由河南抵达滋阳(今兖州)火车站,在这里,毛泽东接见了时任滕县县委书记的王吉德等人。当毛泽东问王吉德的职务时,王吉德回答:“我是滕县县委第一书记。”主席用很浓的湖南方言道:“噢!那你就是滕小国的国王了。”众人被主席风趣的话语逗笑。
  毛泽东所说的“滕小国”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随后,毛泽东又向王吉德询问了“滕小国”的现状,并叮嘱王吉德要“治理好‘滕小国’,为民办好事”。同时,毛泽东告诫现场干部,当地方官,都应该了解地方的历史。
  引起毛泽东兴趣的滕国,其故城位于山东滕州西南7公里的姜屯镇。《滕县志》称“滕城,周二十里”,不过从考古发掘来看,这恐怕只是一个虚数,实际丈量的故城周长仅几公里。不仅都城小得可怜,整个国土面积,史料记载为“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也就是说东拼西凑,方圆才五十里。如此看来,称其为“滕小国”并非戏谑之语。
  滕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一般认为,当时周武王克商,封其庶弟错叔绣于滕,立为姬姓侯国,历时七百余年。现在故城东北隅还存有“文公台”,又称“灵台”,相传是滕侯的寝宫遗迹。此外,故城西北六里有滕侯陵墓,据说开国滕侯错叔绣及其子孙的墓葬群就坐落在这里。
  别看滕国“块头”不大,当时可称得上是“风水宝地”和“战略要地”。周天子给自家人总是要多点关照的,姬姓侯国分封的土地多在黄土层和冲积地带,土地肥沃,就当时的农业生产而论,都是很优质的土地。滕国地处平原,荆水流经故城东南,虽然地方不大,但富国安民不成问题。更何况,周初的东方地区并不太平,周天子将周公封于鲁,错叔绣封于滕,两个姬姓国呈掎角之势,战略意图非常明显,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周武王对滕国的倚重。

国小气势大
“滕薛争长”为尊位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境内曾有滕、薛、小邾三个小国。滕、薛相邻,滕国和薛国的都城相距不过二十多公里,基本保持薛强滕弱的格局。在历史上,这两个“邻居”可算是一对“欢喜冤家”。
  在周天子的分封体系下,鲁国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地区第一诸侯国,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长期以来,背靠“兄长”鲁国这棵大树,薛国在鲁南地区混得相当不错,在政治地位上更是高人一头,这一点从《左传》中记录的“滕薛争长”可以看出。
  公元前712年,滕侯与薛侯同时去鲁国,在宫殿上,二人为争座次先后而争吵起来。薛侯说:“当年开国的时候,武王先封的薛为侯。更何况我们薛国是奚仲的后代,夏朝的时候就分封了,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我应当坐首席。”可滕侯也不甘示弱:“我们滕国与周王室是同姓同宗的血亲,先君担任周王的卜正之职,而你薛国是庶姓,我怎么可以在你的后面呢?我应当坐首席。”
  鲁隐公见滕、薛二侯争执不下,急忙派大臣羽父出面调停,羽父转达隐公的意见来劝说薛侯。羽父说:“《周谚》有言:‘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按照周朝的盟会制度,确实要异姓居后,鲁国如果以薛国为长,那就违背了周王的礼制,显然不合适,只能委屈您了。”薛侯听罢羽父一席话,感觉鲁隐公也有难处,只好委曲求全,答应让滕侯为长,坐首席。薛国虽然相对强大,但这一次,最终还是让“根正苗红”的滕国占了上风。
  搁在今人眼里,这事觉得可笑,可放在周代,谁先谁后还真不能马虎。周礼就是以等级森严著称,事无巨细,均有规格等次,以此来维护统治秩序。即使在周朝灭亡之后,“滕薛争长”背后尊卑先后的观念依旧延续着,又在历朝历代演绎新的版本。

“善国”美名扬
孟子“仁政”试验田

  战国中期,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血统远不如手里的兵器实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鲁国“老大哥”自顾不暇,滕国只能另找靠山。滕国国君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与孟子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也为滕国赢得了“善国”的美誉。
  滕文公仰慕儒学,父亲滕定公去世后,滕文公派太师然友专程去邹国向孟子求教治丧之礼,孟子教文公行“三年之丧”。由于丧礼废止了很久,群臣百官反对声不绝,但是文公还是听从了孟子的建议,“五月居庐”。因为这件事,文公的孝名在诸侯中传扬,远近都称赞其为“贤君”。
  即位之后,面对内忧外患,滕文公又求教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您说我究竟是投靠齐国呢,还是投靠楚国呢?”“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并不提倡小国依靠大国,而是主张小国应该自立自强,提出“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的观点。
  听完这话,滕文公觉得有些道理,但还是解不了当前的燃眉之急:“现在薛国是齐国属地,他们正在滕薛边境修筑军事工事,看来齐国要攻打我们了,我非常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孟子给滕文公吃了颗定心丸,告诉他不要怕,只要在滕国施仁政,百姓拥护,民气来归,别的国家就不敢来攻打滕国。
  不用看大国的脸色,孟子的“第三条路线”着实让滕文公眼前一亮,最终他听从了孟子仁政治国的建议,在薛地实行井田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施行仁政,与百姓同耕而食。滕国果然蒸蒸日上,不久,滕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称为“善国”。
  先秦时期,诸侯兼并,崇尚武力,强调仁爱的儒家思想在列国那里普遍不受重视。滕文公以儒治国,广施善教和善政,实属难得,因此滕国被称为“儒家思想的第一块也是唯一一块试验田”和“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善国”。
  然而,“壤地褊小”、小国寡民,最终还是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公元前414年,越国灭滕。儒家追求仁政、善治的理念无疑是正确的,只是在那种时代条件和外部环境下显然无法实现。但通过滕国的实践,孟子对仁政的看法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并为儒家后学所继承,从这一点看,滕国具有特殊的历史贡献。


古滕国历史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说文》:“滕,田畦也。”《苍颉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尔雅·释宝》:“塍,虚也。”与沟壑坑堑隍池同类。因滕与塍同音,古代经传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其实,应以滕为是。二说:“滕”字未见于甲骨文,经典上“滕”,从水、金文为“”,从火。《续滕志·金石志》载:“滕虎簋”上的铭文拓片:“虎敢肇乍(作)„„。”及1978年在滕县庄里西(村))(今滕州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之“滕公鬲”上,铭字七字:“吾乍(作)(滕)公宝彝。或说“”当是一火图滕氏族的徽号,由于崇拜火神,取火之威烈腾耀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后来,由于世代定居立国,进一步有了兵、农,祭祀造器的发展,于是承先祖号志,把姓氏铭制于造器上,为“”。又因古滕地域,群山环抱,草茂林繁水丰富,适于氏族人群定居,但夏洪季节,东部万山之水皆注之,腾涌泛滥,非氏族部落所能抗拒,告之于天地,神灵,或因而演 变为“滕”,《滕志》诸版本均云:“滕者,取水之腾涌名也。”
    据《国语·晋语》胥臣云:“黄帝之于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十二姓中有滕姓。《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志书称之为“黄帝滕”。据有关黄帝“胙土赐姓”的记载,当为最早出现的滕氏族。相传黄帝为我国古代北方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距今约五千年前),这个部落联盟南下,到达黄河流域,与原居东方的夷人融合(或者说就是滕氏族),即为定居于这一地区——荆水(今名城河)之域的由原始社会 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先民,因就有了“滕”这个地方。
    殷代滕国 殷代有滕伯,名文,为滕君,滕为方国之地。据《史记·索隐》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黄帝裔也,为滕君,世系无考。”按“伯”在我国古籍中为部落首长的名称,是管领一方的长官。《辞源》注:“殷之州长曰伯”。这说明今滕地曾是古滕部落方国地。《续滕县志》说:“黄帝所封之滕,历唐尧、虞舜、夏殷至商末年而灭。”但详情不知,今亦无考。所言当反映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是原始社会末期,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氏族联盟中,一个部落氏族是居于滕姓的。黄帝有二十五子或二十四子,不一定真是黄帝自己亲生这么多的孩子,而是反映出当时已经到达了父系氏族家长制时期,每一个出自黄帝的姓,不过是指黄帝领导下的一个部落氏族。由此可见,“滕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国家出现的初期, 已是一方国存在。”  周代之滕 关于滕国的始封,文献有明确记载:《世本》:“错叔绣,文王子”(《汉书·地理志》)师古注引。“错叔绣封滕”。《世族谱》:“滕,姬姓。文王子错叔绣之后,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县是也。”《本世》(秦嘉谟辑本)说:“滕氏,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子孙以国为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系本》亦云‘错叔绣,文王子’”。根据这些文献的说法:可知周代滕国的始封者是错叔绣其人,为文王之子,被武王 封于滕,此就是周代之滕。
    滕国疆域据《左传》记:称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于齐楚。”据《禹贡七期·战国疆域变迁考》序例(续):“滕在今滕县西南约东 界倪,北界邹(驺),南及西界鲁。” 
   滕国的发展状况 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滕的始封以外,关于西周时代的滕国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从考古材料上看,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滕地至少发现了**处,这些遗址反映出西周时期滕国的居民人口稠密,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采集到铜鼎、石斧、石镰、陶质的鬲、豆等器物。在姜屯镇庄里村西边,还发现一座西周初年墓。出土一批重要器物。从这里可以证明滕地做铜器的技术相当高。由于滕国国君所做之器,很可能是本地铸造的。如果是这样,就足以说明滕地冶铜业在当时有高度发展水平。如果是滕国国君向外地定做,  那么,作为铜器的补偿价值,滕国也要拿出一大笔价值相当的财富来与之交换回赠。此墓还出有玉器、玛瑙珠,表明当时的制玉手工业达到了一定水平。这些重要的随葬品反映出滕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繁荣。从考古出土文物上看,古滕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先进的。商代时滕地,其经济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在洪绪商墓葬出过一件锢鼎。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如属滕地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如果是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东周时期,滕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且人口相当稠密,经济较发达。从以上资料表明,古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 其社会经济和进展与中原地区是并驾齐驱的。
    春秋时期的滕国处于列强之间,跟随大国会盟征战。今日朝鲁,明日事宋,改日又得恃晋。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在强国的夹缝中讨生活、图生存。有时也作为大国霸业的支持者比较活跃。齐桓公称霸期间曾与以齐国为首的其他诸侯国“同盟于幽”。狄破卫后,又和齐国一道为卫国提供了五千移民。助卫复国《左传·闵公二年》。滕南邻于宋,宋国力比滕强大,故不时侵扰欺凌。在宋襄公短命的霸业活动中,曾拘捕过滕宣公婴齐(《春秋·僖公十九年》)。滕在宋的胁迫下,滕国参加了以宋为首的诸侯国的伐郑(《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宣公九年、十年宋国又乘滕昭公死亡的机会以“滕人恃晋而事宋”为借口,两次征伐滕国。襄公二十七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之会上,宋以滕为已之属国为由而不较其“与盟”。在晋楚争霸期间,滕国是晋的同盟国,除昭公四年曾参加过楚国为首的诸侯国召开的中之会以外,晋国所主持的不少外事活动和征伐,滕国都是积极的支持者。滕鲁关系一直是比较好的。《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鲁人穆叔所谓“曹滕二邾实不忘我好”,滕视鲁为其“宗国”(《孟子·滕文公上》),多次朝见鲁侯,当滕、薛争长时,鲁支持滕国(《左传·隐公十一年》),此后在一切滕薛同时参加的盟会活动,均把滕排在 薛的前面。
    战国时期,滕国发展迅速,据《汉地理志》记载:“传三十一世”至滕文公。按《古纪世本录》:“文公是定公子,本是元公弘·弘为世子,定公薨,世子立,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文公以礼聘孟子,“孟子之滕,馆于上宫”。安排住在高级宾馆“上宫馆”。承孟子教,行《井田贡助(借民力助耕公田的一种劳役租赋制度)、庠序(乡农之学)、学校(士子之学)之法》。使民有恒产为世禄而有恒心,并以寓兵于农,伏险于顺;再以庠序、学校,明人伦相为表里,使人居正业,得以时教。风尚忠孝廉节,因念礼乐兵农,于是,道不变,法亦不敝,刑律无措,当世谓滕行圣人之政,远近翕然称贤君,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 “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被誉为“善国”。    滕国之灭 关于滕国之亡,历史上曾有不同说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为齐威王灭滕;二为齐景公亡滕;三为越灭滕。因为齐威王时期,正是齐国兴盛时期,扩疆辟土,灭滕为顺势推舟之事,但从时间上推算差异甚大。《世本》“齐景公亡滕”服虔《左传·昭公四年》注亦同此说。  但《世本》又说:“隐公之后仍有六世为君”,滕隐公属于春秋末年,其后六世已入战国,显然前后矛盾。故“齐景公亡滕”之说是错误的。《古本竹书纪年》:“于粤子朱勾三十四年灭滕”,按越王朱勾三十四年为公元前414年,此时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尚未出生,故此说与《孟子·滕文公》篇所载孟子曾与滕文公相交往的史实相矛盾。因此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此外,《战国策》还有宋亡滕的说法。《战国策·宋卫策》说:“康王大喜。于是,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按《战国策年表》。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时为公元前318年,即宋康王十一年,相当于齐宣王三年。将以上几种说法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滕是亡于宋之手。但宋亡滕之后,引起齐国强烈反映。  这是必然的,因为侵犯了齐国的利益。故齐国很快出兵,占领滕地,并继续进兵,灭掉了宋 国。由于时间相距很近,于是,古文献中又增加了齐亡滕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