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这种脉象,就选肾气丸

 不见前年秋月朗 2020-12-14

小编导读

肾气丸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记载过的方子,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董雪峰老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应用肾气丸情况的典型脉象,并用图画的形式为我们进行了生动的展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通过两则医案学习一下肾气丸脉。

肾气丸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有:“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肾气丸脉是我个人经过长期摸索,思考总结,最终通过临床实践反复验证而得的。

我们用病案来说明。


病案一

患者,女性,26岁。因“右下腹胀痛反复发作”来诊。患者每次月经过后疼痛发作,平时经常腰酸痛,白带多,浑浊如米汤,二便正常。脉象弦亢,尺脉沉而细,脉象如图127。

来源:《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当时处方没有多想,根据脉象弦亢为血燥之亢,尺脉细也是津血少的证明,因此选用了肾气丸;针对白带多,加上当归芍药散;因其痛性质为胀痛,参考天台乌药散思路加了些理气药。

处方

肉桂6g,熟附子8g,川牛膝15g,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12g,熟地黄20g,怀山药20g,山茱萸15g,乌药10g,木香15g,橘核8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2g,白术15g。5剂。

当时处方用的是熟地黄,现在才明白,应该用生地黄。

患者服药之后,小腹胀痛马上就好了,腰也不酸痛,白带也明显好转。患者跟我说好神奇,我自己也觉得疗效出乎意料。

简单易学,一目了然——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这个案例,腰酸和月经后右下部胀痛,都是下焦津血少导致的,白带多是因为津血少产生燥结,导致水血交换障碍引起的。治疗的话用肾气丸加当归芍药散真是绝佳搭配了,之后我用这个处方搭配治疗腰酸、白带多的病案,都取得满意疗效。

这类病案的疗效也反过来证明了弦亢脉的产生机理之一是下焦的血燥而产生的虚亢,而弦亢脉的针对性处方就是肾气丸。既然是针对血燥,处方中就应该是用生地黄而不是熟地黄。

虚亢证日久,有的会变化为虚亢伴有血热血瘀,这时候就要先清热化瘀,具体可参见虚亢兼血热脉案。


病案二

患者,男,4岁。因“咳嗽反复约2年”就诊曾经中西医各种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患者走路快或者上楼梯的时候咳嗽明显加重,大便4天一次,略干,余无不适。舌淡胖少华而水滑。双手脉弦直长,由寸贯尺,脉象如图128。

 来源:《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这种脉象真的就像如一条绷紧的琴弦一般,直上直下,缺乏寸、关、尺之间的波动感和力量差别。这种脉象在临床也时不时可以见到,曾令我一度非常的困惑。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和思考总结,我认为这种脉象是因为下焦血燥与寒饮并存而冲逆导致的,治疗用肾气丸为主方。根据脉象,处方就选用肾气丸为主,辅以小青龙汤化寒饮的思路。

处方

茯苓15g,泽泻10g,牡丹皮10g,细辛3g,山茱萸12g,熟地黄15g,淮山药15g,干姜6g,肉桂3g,熟附子6g,五味子6g,半夏6g,黄芪15g,白术15g。3剂。

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药至痊愈。

脉理精微,如何既心中易了又指下易明?

小孩子的这种咳嗽、胸闷也是时有可见的。我还曾治疗过一个7岁的女孩,胸部有闷顶不舒服的感觉,时时深吸气,伴有口水上逆,脉象也是弦直长。开始我用苓桂术甘汤无效,加入小青龙汤也无效,再加补中气思路也无效,最终用肾气丸加吴茱萸汤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取得疗效。

我还治疗过一个老人突然耳鸣发作,伴头面发热,因无法面诊,根据症状,认为是血燥饮盛、燥兼饮上冲,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加肾气丸,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当然,燥兼饮是临床上常见的一大类证型,其变化多端,有时候即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也很难选择处方。而肾气丸的脉象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根据脉象来做出判断,有助于临床处方准确性的提高。

READING
重磅临床新书

脉诊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对于大众来说,脉诊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学习中医的人则更加深刻体会到学好脉诊的重要性。学习脉诊的一大难点是指下的感觉难以准确描述,哪怕古人使用如盘走珠、如按琴弦这样的类比方法,也不够直观清晰。

如果用图画展现出不同脉象的特点呢?

相信大家看过上文之后,对于苓桂术甘汤的脉象一定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在这本《图解脉诊》中,作者从诊脉的基础手法,到临床方脉结合,层层深入地带领大家学习脉诊。不论你是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还是拥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学有所得。

 

《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以大量直观的图示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脉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和中篇阐释了脉诊的基础知识,以图文形式对常见脉象进行了论述。下篇以临床医案和《伤寒论》经方为依托,进一步分析各种临床病例的脉象,将那些已经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的稳定性高的脉象,用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本书既是图解脉诊,也可以理解为脉解伤寒方,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