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音乐学院召开2020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中国乐派”专题研讨会

 顺其自然h 2020-12-14

2020年12月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和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承办的“2020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学术年会暨‘中国乐派’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音乐学院校长、中国音乐研究基地主任王黎光教授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中国音乐研究基地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乐派研究”课题组成员等一百余位专家、学者,也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与此次学术盛会。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院长、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刘嵘教授主持。王黎光校长致开幕辞并作主旨发言。他首先对嘉宾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肯定了中国音乐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取得的优秀成绩。王黎光校长介绍了“中国乐派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并提出要响应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号召,加强跨学科交叉互动、多学科共进发展,将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并举,开拓课程体系。王黎光校长介绍到,中国音乐学院将积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中国音乐研究基地为排头兵,形成“五院一地”建设格局,打造更加优质的科研平台。

主旨发言中,王黎光校长以“纵横中国乐派”为题,对中国乐派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艺术实践、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了阐释。王黎光校长通过回顾中国乐派的建设过程,站在大学管理者的高度,谈及学术研究与发展关系的体会,认为“音乐理论研究必须转化为当代中华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时,学术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他再一次阐明了中国音乐学院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的初心,强调中国音乐学院以扎根中国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的时代担当。“中国乐派”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华文化发展至今客观存在的宝贵财富和我们努力建设和树立的文化强国形象。他强调:“山登绝顶我为峰,身心愉悦人不同。身高俯瞰山破云,心高仰望天从容。即‘中国乐派’的建设绝不是峰者身高之燕雀‘山破云’的短浅自信,而是峰者心高之鸿鹄‘天从容’的大略宏图。让中国音乐真正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传至五大洲每个角落,走进世界各族人民的心中,是我们21世纪音乐人的使命,是所有中国的音乐学院共同的奋斗目标。非如此不能实现建设‘中国乐派’的鸿鹄之志!”

主持

中国艺术学派专题发言

会议第二环节的主题是“中国艺术学派专题发言与高端对谈”,由中国音乐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谢嘉幸教授主持,特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院长周星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江东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研究员分别进行专题发言。

周星教授发言题目为“域外漫议‘中国乐派’的价值”,将其对“中国乐派”的认识总结为“一种立场、二者参照、三足鼎立、四体并立”,并从价值观与方法论角度对“中国乐派”的理论内涵予以提炼。

江东研究员作了题为“理论与实践——中国舞蹈的建设与发展”的发言,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学界建设中国特色舞蹈文化的过程。

刘军研究员以“从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的研究看中国艺术学派的建构”为题,阐述了中国艺术学派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介绍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体系建设及其研究现状。

中国艺术学派高端对谈

中国艺术学派高端对谈中,特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项筱刚研究员、浙江音乐学院夏滟洲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和杨民康教授发言。他们对王黎光校长和三位特邀嘉宾的发言进行回应,就“中国乐派”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自觉、国民主体性、话语权、研究范畴等内容展开延伸讨论。

这是“中国乐派研究”课题自立项以来,首次在艺术学门类进行的跨界学术对话,现场交流气氛活跃。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院长、音乐学系主任毕明辉教授结合三位专家的演讲,提出了开放研究合作的倡议。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逐渐形成共识,共同致力于中国乐派的建设。

12月5日下午至12月6日上午,年会在第三环节设立了“‘中国乐派’专题研究”和“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音乐话语体系构建”两个主题的分会场。

“‘中国乐派’专题研究”分会场

“中国乐派专题研究”分会场设4个板块,共25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发言。学者们围绕“中国乐派”的思想基础、形态理论、表演与创作、发展方向等方面发表新近研究成果,进行了热烈讨论。

“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音乐

话语体系构建”分会场

“新文科视野下的中国音乐话语体系构建”分会场同样设4个板块,共2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这些发言既有对新文科概念与中国音乐研究相结合的宏观讨论,也有以新文科的跨学科视野对基础研究方面进行的个案探索,展现了“新文科”视野带来的学术能量。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于12月6日上午11:30开始,由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副主任陈楠教授主持。基地首席专家谢嘉幸教授作总结发言,对会议议题与具体内容进行评述,并就“新文科”概念、教育部对新文科人才培养内涵与特征的设计理念、新文科对研究范式的创新等进行了阐述。

最后,王黎光校长致闭幕词。他充分肯定了与会专家学者在此次会议中付出的智慧,真诚地赞扬了专家们对议题的积极响应、开诚布公的治学风气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情怀。提议学者们扩大研究视野,在后续研究中与时俱进,重视现实意义的挖掘,与中国乐派的当代建设相结合,以体现学者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担当。并希望学者们以扎根中国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中国乐派和新文科建设中,形成21世纪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为国家文化战略做出贡献。

本届基地年会论域集中、研讨充分、秩序井然,彰显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对于“中国乐派研究”这一重大课题来说,本届年会是一次阶段性成果的集中研讨,是一次展示给学术界的中期检阅,对课题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本届年会也是自《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包括音乐、舞蹈、电影等学科在内的大艺术学科首次打破学科界限,共聚一堂,以构建艺术学的“中国学派”为主题进行对话和交流,在新文科建设的视野下集中讨论,为未来发展建言献策。“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期待在下届年会中,基地研究员们会进一步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技与人文的相辅相成,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任何基于历史的创作和创造,都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正如王黎光校长所说,文明进化的第一推动力是政治,没有政治价值的学术是不能科学地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国乐派研究”是学术,更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政治下的学术,在这个前提下,思考“中国乐派”建设究竟要从哪里来,走到哪里去这一重要的学术命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相信与会的众多优秀学者能以海纳百川、兼善天下的大格局,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姿态,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自信的步伐,携手谱写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出品:党委宣传部

来源:音乐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