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还不是最糟糕的?别窃笑,口罩会掉!【外媒深一度】

 百万庄通讯社 2020-12-14

今天下午,北京市应急办首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盼望西北风。

然而,目前,北京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在经受雾霾折磨的城市。

说这个,不是要幸灾乐祸,而是为了探究“难兄难弟们”产生雾霾的各自缘由,团结起来,共同行动。

印度新德里:尾气杀手

根据世卫组织2014年5月的评估,新德里已经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没有之一。在新德里的马路上,尾气排放形成很浓的烟尘,这是新德里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美联社的视频新闻里(7月21日),我们看到这位骑摩托车的大哥把嘴和鼻子堵得严严实实,却被尾气呛得不行,不停地挥手。


除了尾气,工厂废气也是形成烟雾的主犯。排放着浓烟的小作坊,在新德里街道旁边随处可见。


居民区里,当地民众都习惯用简单的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废料,这也加重了空气污染。


居住在新德里的一位白领苦笑着说:“空气污染太严重了,我感觉再过五年就无法生活了。”

当北京处于雾霾“仙境”时,新德里是最常被拿来当心理安慰的:都是人口超两千万的特大城市,都是首都。

但其实北京和新德里还真不是一个量级的。据世卫2014年数据,新德里的PM2.5年均浓度值为153微克/立方米,冬季的PM2.5浓度均值则常年保持在350至400左右。而北京2014年的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85.9微克/立方米。

汽车,工厂和燃烧农作物,是新德里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美联社提到,新德里70%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尾气。目前,新德里机动车保有总量约750万辆,路面每日新增1400辆机动车,数量庞大。


此外,尾气排放标准也是大问题。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专家称:“印度大多数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落后的欧Ⅲ,不少客货车仍在使用低标号的柴油。”

印度目前已经开始针对尾气“开刀”。印度交通部称,从明年4月起,将禁止车龄15年以上商用卡车上路。据了解,印度老龄车尾气排放占比高达60%。也有印度专家认为:“除了限制高龄汽车,汽车税、停车费都得涨,让大家少用车,公共交通设施还需要扩张。”

在美联社视频中,一位新德里呼吸系统医生称,新德里每年有7000人因空气污染死亡,很多市民患有慢性肺病。

4月6日,印度总理莫迪发布公告称,印度将开始监控包括新德里在内的10座重污染城市的空气质量。

吉隆坡、新加坡:来自印尼的“二手烟”


法新社视频9月15日:今年9月份,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上空烟雾缭绕,高空能见度很低。吉隆坡的双子星塔,也快要被“发射”了。


新加坡街头也是各种云雾和口罩,和北京简直有孪生兄弟的感觉。

和印度的情况不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吉隆坡则都是躺枪。而罪魁祸首是他们的“好邻居”印尼。

印尼制造雾霾的方式也有自己特色:烧树炼棕榈油。为了腾出地方种植棕榈树、炼制棕榈油,企业通常会焚烧雨林。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岛是印尼烧地种棕榈树的主要地区,也是烟雾问题最严重的地方。

更严重的是,这样产生的烟雾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印尼,东南亚大片地区都深受其害。2013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空气污染指数分别超过了400和700。

Quartz新闻网站11月10日称,The toxic smoke from this year’s fires has been some of the worst on record, but it’s hardly unusual. Infact, the fires and resulting haze have been recurring since at least the mid-1990s. 印尼今年因焚烧雨林产生的有毒烟雾达到了历史最严重程度,但这并不让人意外。事实上,印尼烧林产生的烟雾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


印尼政府也是烟雾幕后的帮凶。Quartz的文章揭露,印尼政府实际上也是鼓励焚树的。因为印尼是当前全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炼油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面对外界质疑,印尼政府狡辩称,这是“更适合印尼特点的发展方式”。

但周边国家的强烈抗议,也让印尼政府不敢再“顶风作案”。印尼政府2014年通过了一项协议,宣布暂停森林和泥炭地烧荒,并与其他国家共享信息。在协议之下产生的法规非常严格:放火者可能被监禁15年,罚款最高可到35万美元。当地企业也开始自我约束,比如做出零采伐等保证。

北京:更积极的姿态


各国各有自己的治霾方法。对抗中国的雾霾,还得从我们自己出发。

不管目前成果如何,面对雾霾,中国人的环保意识还是提高了不少。英国《独立报》12月7日发表文章称,雾霾加强了中国气候危机意识。

《独立报》表示,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危机将如何影响人类健康。雾霾的到来,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思潮——对于气候变化的危机意识。2014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直指全球变暖将加剧中国水资源、洪水灾害、医疗健康等多方面的危机。

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而言,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是同一根源。日本《产经新闻》12月6日社论称,中国应当做的是减少碳排放总量,提升环保技术。

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如今也开始以实际行动对抗全球变暖。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与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合作,表现出了主导建立新框架的积极与务实姿态。

撰稿:钟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