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东北亚新秩序,中日有必要发掘东亚智慧

 百万庄通讯社 2020-12-14

自冷战结束以来,关于如何构建东北亚新秩序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东亚智慧与东北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中日两国的学者,就东亚文明对构建东北亚新秩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今天,小百通带大家一起看看专家们都有哪些真知灼见吧!

东北亚各国

该如何面对新秩序?


京都产业大学教授东乡和彦认为,冷战结束后,在任何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美国希望维持现状,而中国则想要改变现状,中美对立成为全球国际政治的主流。对于日本而言,无论倒向任何一方都不符合其国家利益。

东乡教授分析了中美两国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变化过程,并结合当下数字革命时代的特点,认为日本应以“和之外交”姿态应对中美两国的对立。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认为,重新审视东亚传统智慧,并将它们的现代性元素应用到当代东北亚关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从历史的角度对福兰阁(德国汉学家)提出的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内幕、背景进行了精辟分析,依据现代国际关系的原理对福兰阁提出的东亚新秩序进行了解析,展望未来。他指出,东北亚各国应该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

深入挖掘

中日传统文化智慧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章晓英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公”的思想包含官府性、人民性以及正义性三方面的内涵,这种三元思想架构具有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特点。

而现代西方视公共与国家为二元对立关系,关于公共性基本上是围绕私人领域展开讨论的,在中国古代这种对立是不存在的。章晓英教授指出,今天我们应该将学习西方的公共精神和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为当今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京都产业大学教授中谷真宪考察了日本最古老宪法《十七条宪法》中“和”的概念,描述了作为日本文化的核心——“和”的思想从《十七条宪法》制定之初到江户时期内涵演变的过程。

他认为,日本的“和”思想有别于中国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它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既与神道中的“正直”概念有关,也体现在日本式职业伦理和企业文化中。

中国有必要

与西方机制积极对接

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岑智伟将日本农业经济研究学者柏佑贤提出的“包”和明清历史研究学者黄宗智定义的“第三领域”概念看作历史性中国式“公共领域”。

他通过构建动态数理模型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由于得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结论,强调建立一个能综合性理解“西方型元素”和动态“传统中国”关系的新理论的必要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何蓉指出,全面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重构全球投资贸易规则的平台,将影响中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

为了应对CPTPP可能带来的影响,中国应该积极完善国内相关规则,深化改革,尽早实现与CPTPP规则的对接。同时建议中国在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建设“一带一路”的同时,抓住时机,谋求加入CPTTP。

建设东亚文明

应学习东亚智慧

京都产业大学教授森哲郎比较了在中国被熟知的“普明的十牛图”和在日本被熟知的“廓庵的十牛图”,探讨了日中文化的差异和东亚智慧的深层含义,并通过对《十牛图》的传统解释的再考,尝试对西田哲学的形成,特别是前期西田哲学的发展意义以及其中独特思想的新认识等进行了梳理。

武汉大学教授吴根友对17世纪中国哲学家王夫之的文明史观所蕴含的三层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是继承儒家文明史中的一般思想观念,强调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二是否定了他之前的儒家思想,将中国上古社会看作是文明的黄金时代,后来的历史是一种文明的倒退的观点;三是认为文明是可以转化的。

他还对东亚“近代文明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当代东亚及整个亚洲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应该从古老的东亚智慧中学习和平发展的政治智慧,建设和平的东亚和亚洲,最终为建立和平的世界做出贡献。

- END -

本文的专家观点来自于

2019年10月11日-12日

“东亚智慧与东北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的嘉宾观点。

该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和

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共同主办。

编辑 / 李刚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