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肾气的代茶饮--黄芪芦根汤

 图书 馆员 2020-12-15

黄芪芦根汤

材料:黄芪 15-30克芦根 30克
用法:煮水或泡水,代茶饮。
功效:补肾气,利水。
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排脓,生肌。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芦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经、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60-120克);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
肾病患者补气方
材料:黄芪【补肾气】    
怀牛膝【补肝肾】
青风藤【祛风】 
使用:在医生指导用法用量。

养心为中心,锻炼是基础,任何食疗、药膳不过是点缀而已,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对于肾虚引起的腿肿,这里介绍一款泡脚方。
肾虚水肿泡脚方
材料:杏仁 10克    豆蔻 10克    麻黄 10克  荆芥 30克    防风 20克
使用:煮水,晚上泡脚。
功效:祛风活血  利水消肿
杏仁-疏导开通
豆蔻-化湿行气
麻黄-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理血
防风-祛风胜湿
养心为中心,锻炼是基础,任何食疗、药膳不过是点缀而已,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想长寿,先养气!这12个补气良方,材料好找,人人吃得起!

凡属虚证,都是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先天不足不能控制,但是后天失养我们是可以调养的。

什么原因引起后天失养呢?或饮食失调,或七情劳倦,或房事过度,或久病损耗正气,都可以引起虚证。

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本期就具体说说气虚证吧~

气虚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语声低微、自汗,稍一活动症状更加严重。平时不想活动,精神不足。

气虚证脏腑辨证分为

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

为大家隆重介绍一下补气的大家族成员: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红景天、白术、白扁豆、甘草、大枣、蜂蜜。家族成员十多个,每种脾性都不同,用得对才能补得好,补气也得对号入座!

补气药,多具甘壅中,助湿碍气,湿盛中满者慎用,必要时要配伍健脾消食药。有感冒湿邪的一定不要使用。使用本类药品食疗前最好咨询专业中药师。

◆ 敲黑板划重点 ◆

中药治疗疾病一定要正规的中医师经过望、闻、问、切等诊断,结合本人体质开具合法中药处方下才可以使用。

作用最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经。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为补益保健之佳品。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用法用量:煎汤,3-9克,用于急重症,剂量可酌增为15-30克。研末吞服,每次2克,一日2次。

用药禁忌: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应忌同用。服用人参时不宜同时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补力。 

服用方法

(一)炖服

将人参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内,加满水,封密碗口,放置于锅内蒸炖4~5小时即可服用。

(二)嚼食

以2~3片人参含于口中细嚼,生津提神,甘凉可口,是最简单服用方法。

(三)磨粉

将人参磨成细粉,每天吞服,用量视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每次1-2克。

(四)冲茶

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5分后即可服用。

(五)泡酒

将整根人参可切成薄片装入瓶内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六)炖煮食品

炖时要用文火(慢火)煮沸一小时以上,以便煎出有效成分,不喜爱参之苦味者,亦可伴以瘦肉、鸡、鱼等烹炖,除滋补强身外,更美味可口。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是清补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参而不耐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西洋参味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证。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也不错。

用法用量:一日3~6g,或多至9g。可泡茶,煎汤,也可含服。

小贴士

一般多单独使用。本品成分与药理虽与人参有较多相似之处,但总的说来其药效和缓、补益作用较人参弱,而性质寒凉,故不能与人参同等使用。使用注意事项与人参相同。

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党参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面色萎黄、头晕等症,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党参补气之力平和,专于补脾肺之气,兼能补血。

现代研究表明党参的成份对于治疗妇产科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辅助治疗肺癌、食管癌,预防高山反应,冠心病的疗效确切。

用法用量:煎汤,9-30克。使用注意事项与人参相同。 

性昧甘、微苦,平,入肺、脾经。太子能补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清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病症。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

太子参为清补之品,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常配山药、石斛等补脾益气,滋肾阴之药品一起炖汤服用。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痛疽不溃,内伤劳倦,脾虚泻泄,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黄芪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作用广泛,是唯一的一味可以补气升阳的药。

现代研究黄芪的药理作用广泛:

1、可增强免疫系统;

2、有强心作用,可降血压;

3、可延缓衰老,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大剂量30-60克。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他多生用。

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作用。既可补气,又能养阴。为平补脾、肺、肾三经之药,且兼涩性,可固精缩尿止带。常用治疗脾、肺、肾不足之证与滑脱不禁之泄泻、带下、遗精、尿频等证。

干品山药可益气养阴,家庭煲汤最受欢迎。想补气强的加党参、红枣、黄芪煲汤,想滋阴的就加杞子、百合、莲子、雪耳等煲汤。鲜品生药更是常用的食材。

食用新鲜山药注意事项1、山药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以防止氧化发黑。2、新鲜山药切开时黏液中的植物碱成分易伤手,如不慎粘到手上,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许醋洗。3、好的山药外皮无伤,带黏液,断层雪白,黏液多,水分少。4、山药鲜品多用于虚劳咳嗽及消渴病,干品用于治脾胃、肾气亏虚。

性味甘,苦,平。归肺、心经。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倦怠气喘。

用法用量:3~6g。红景天味苦,较少作为食疗的材料使用,比较常用的是成药 。

小知识

人体氧气含量不足,就会出现缺氧症状,包括头痛、疲倦、呼吸困难、眩晕等,严重或是突发性的则会引致昏迷甚至死亡。准备到高原旅游的人要提前15-30天少量服用红景天,有助提高身体对缺氧刺激的适应力。

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

著名的方剂四君子汤就是由人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草四味组成。功能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除了方剂服用外,还可以加入肉类煲汤,最适合小孩脾胃不好,身体瘦弱的药膳之用。

性味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脾和中,化湿消暑。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用法用量:煎服,9-15克。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功能补脾和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解毒,调和诸药,适用于脾胃虚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疮疡肿毒,中毒等症。

用法用量:煎汤,2-10克。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注意: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

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功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血虚萎黄,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煎汤,6-15克。

性味甘,性平。入脾、胃、肺、大肠经。功能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蜂蜜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

用法用量:内服,冲调,15-30g;外用,适量,涂敷。

注意:

1、适宜老人、小孩、便秘患者、高血压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食用;

2、不适宜糖尿病患者、脾虚泻泄及湿阻中焦的脘腹胀满、苔厚腻者食用。

3、1岁以内的婴儿不宜食用。  

气虚的人平时要注意不要吃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的食物,少吃油腻和不消化的食物。平时可以多吃平和,而且偏温性的食物,比如山药、龙眼、藕粉、大枣、母鸡肉、南瓜、葡萄干、羊肉、蜂糖这样的食物。

选择适合的补气药调理。要注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预防呼吸道的疾病和过敏性的疾病。平时要注意坚持轻度的运动锻炼,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避免熬夜,避免劳累。

中医补气生血法

补气生血法,是针对气不生血而设。人之一身,无非气血耶。气血的化生,有赖于脾胃,脾胃俱旺,纳化有权,则“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不断,化生于脾。”(《景岳全书》)诸因导致脾胃虚弱,化源不继,生血物质减少,脏腑失濡,则心悸,怔忡,贫血生焉;尤其在妇科当中,更易变生它证。诸如闭经,不孕,缺乳等作矣。可见,气血一亏,诸病生矣。

补气生血法,应以补气为主,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脾胃理论与临床》)。故本法组方应重用大剂之黄芪,党参大补脾胃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内外伤辨惑论》的当归补血汤,则是补气生血的佳例。是方药虽两味,妙在黄芪30克,当归18克。立方之意重在补气,气旺则血生,血充则阴阳自调,诸证自能消除。

益气活血法
益气活血法,是针对脾虚血瘀而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俱旺,则元气充足,气旺血行,不致发生瘀血。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缓慢,由滞致瘀。
对于气虚血瘀的治疗,不能一味活血,通脉,破瘀。若一味活血祛瘀,往往病犹未去,而形已先伤。”(《医学衷中参西录》)两权之法,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佐以活血祛瘀之品,才是相得益彰的良法良方。故本法常选用人参、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白术、茯苓、桂枝、甘草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张氏医通》的浚血丸(欠)《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北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补脾益窍法
补脾益窍法,是针对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九窍不利而设。盖九窍者,眼,耳,鼻,口,前后两阴是也。人之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其生理和病理影响,也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如目为肝窍,口为脾窍……等,已成为中医整体恒动观。脾胃有九窍,从《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出发,对苗窍病证的辨证论治多有阐发,其中尤以李东垣论之颇详,并创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另辟九窍病证整体治疗之途径,丰富和发展了九窍病证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近代用脾胃理论指导九窍病证的治疗,临床适应证亦日益扩大,且多有良效,成为中医整体观念和脾胃理论相交融,合内外形窍,审度而治,富有特色的内容。
对于九窍不利之病证,除五腑各有所主苗窍,并从相应脏腑治疗相应苗窍病证外,还可根据上述理论予以补脾益窍法来治疗。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升麻、黄柏、葛根、陈皮、当归、甘草等。临证可选用《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北芪、白术、人参、陈皮、炙甘草、当归、柴胡、升麻)或升阳益胃汤(人参、白术、黄芪、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生姜、大枣)或《证治准绳》的益气聪明汤增损(人参、黄芪、升麻、葛根、蔓荆子、黄柏、白芍、炙甘草)均可收到满意疗效。健脾托毒法
健脾托毒法,是针对虚性疮疡而设。疮疡之病的发生,不离乎脾胃。李东垣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这是因为脾主肌肉,化生气血,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元气不支,营卫之气势必薄弱,感邪之后,既不能表达透邪,致客邪留而不散;又不能内托外达,使邪转里而内陷,终致邪留机体,为患作祟,种种病证滋生。临床凡见疮疡久不收口,脓水清稀,疮形平塌,基底漫散,难腐难溃等,皆可用本法治疗。
《外科精义》指出: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又谓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者,托里调之。故本法常选用健脾益气的党参、黄芪;养血和营的当归和托里生肌的白芷、桔梗、皂刺等组成方剂。方中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托里消毒散(人参、北芪、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银花、桔梗、白芷、皂角刺)外,李东垣的内托营卫汤(欠)也属常用剂。  补脾益寿法
补脾益寿法,是为延缓衰老而设。人体发生衰老的原因和机理十分复杂,不可能以单一原因或单一机理解释,是由许多因素和全身器官衰退,互相影响的结果。
中医认为,衰老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其中尤以脾胃与肾最为密切。《医宗必读》认为:后天之本在脾……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调和于五脏而血生,而资以为生者也。人到老年,脾胃已衰,纳化少权,气血少生,五脏六腑必受其影响,衰老由此发生。《内经》五七阳明衰,面始焦,发始堕。(《素问上古天真论》)便是人体由强壮向衰老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体的生命活动靠营养物质的供养,这种营养物质,中医称之为水谷精微现代医学所指的蛋白质,脂肪,糖,各种微量元素之类。这些水谷精微的来源,全赖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可见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的吸收和散布。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衰老的发生,与某些蛋白质的缺乏变性,以及某些维生素,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等的摄入不足及减少有关。因此可以通过补脾的方法,运用补脾的药物,俾使中焦纳化有权,气血能生,脏腑得养,则可延缓衰老,防治疾病发生。胃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之根,生命之本。元阴足,肾气充,则正气强,不易衰老,衰老的过程也会缓慢;反之,肾气弱,肾阴亏,衰老往往提前,且速度也快。所以,《内经》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脾与肾,一为后天,一为先天。先天之精靠后天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后天化生水谷精微又赖先天肾气的温煦,后天养先天,先天滋后天。因此,从调补脾肾入手,不仅能防衰老,治疗各种老年性疾病,而且还能延年益寿。人之衰老快慢与体质,罹患疾病,精神因素,饮食调节等诸因素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脾肾而论,脾虚则纳差食少,肠鸣腹胀,大便稀溏或秘结,四肢乏力,肌瘦而干,舌淡而胖,边有齿印。肾虚则筋骨酸软,腰膝无力,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耳聋,头发枯脱,牙齿松动;偏于阴虚,则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偏于阳虚,则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迟。老年虚证,在补肾的同时,尤应注意扶脾。因为高年肾亏,一时难复,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不仅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有赖于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以濡养,而且所施的补益药物,也必须依赖脾胃的受气取汁,才能发挥效用。从这个论点出发,补脾应重于补肾。《养生奉书》指出:防老延年,注重调脾,注重食疗,此养老人之大要也。清代何梦瑶《医碥》亦提出:老人尤以脾胃为主。
补脾益寿药物,可选人参、党参、黄芪、炒白术、山药、黄精、玉竹、莲子、苡仁、杞子、甘草等,使脾胃得补,中气充旺,上济于心,下充于肾,肝肾得养,心肺得滋,五脏受荫,则衰老可抗,而登上寿矣。《清宫廷保健医方》中的补益资生丸(人参、白术、茯苓、莲子、扁豆、炙甘草、陈皮、山药、芡实、苡仁、桔梗、砂仁、藿香、黄连、山楂、泽泻、白豆蔻、麦芽)便是本法的代表方。补益脾胃法
补益脾胃法,是针对脾胃气虚而设。盖人以胃气为本,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胃健旺,则五脏受荫,六腑得养,不致得病。脾胃虚弱,化源不继,诸病生焉。其证面色不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脉来虚弱。吴昆所言: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气虚也;语言轻微,则闻之而知气虚也;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气虚也;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气虚也。脾胃气虚,当以补益脾胃为治。故本法常选用党参补益脾胃;炒白术健脾祛湿;甘草补中和胃;茯苓淡渗利湿。药虽四味,但脾胃虚者用之,常可获益。古书《局方》四君子汤不但是补气的基础方,也是补益脾胃的常用方剂。纵观古今医家治疗脾胃虚弱者,无不以此方化裁。如四君子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以治脾胃虚弱,纳食减少诸证,小儿尤宜;在加半夏为六君子汤,以治气虚有痰诸证。四君子汤加砂仁、桔梗、莲子、扁豆、陈皮、为参苓白术散,以治脾虚挟湿,肺虚有痰。凡此种种,皆四君子汤加减化裁也。补益脾肺法
补益脾肺法,是针对脾肺气虚而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肺气的健旺有赖于脾化生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又赖于肺的敷布,运行全身,奉养脏腑。脾肺两脏,相互依赖,关系密切。
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之与肺,互为协作,共同完成水液代谢过程。可见,脾与肺,主要表现在气与水两个方面。若脾气亏虚,生化不继,则可导致肺虚,此谓土不生金;肺虚日久,影响脾之健运,谓之金弱土虚,又称子盗母气;当脾虚失运,水湿停聚,生痰或饮,上贮于肺,肺气壅滞,肃降失司,则见咳嗽,吐痰,气喘;肺失宣肃,又碍脾运,以致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肿等证。
肺脾两脏,关系密切,故本法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杏仁、甘草、五味子、冬花、苡仁等组成方剂。《类证治裁》的补肺汤(人参、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便是其例。补益心气法
补益心气法,是针对心气虚而设。心气折,心的活动功能是也。心气虚,则胸腹大,腹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诸病源候论》)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气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不居集》认为:凡五脏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唯心脏最多,且心为君主之官,一身生气所致,最不可伤。伤则病为匪轻。故本法宜选用峻补之人参、黄芪、甘草等组成方剂。然气阳血阴,是相对平衡的,因而,在组方中又宜配伍麦冬、五味子之属益气养阴。张景岳的五味子汤;人参、北芪、五味子、麦冬、炙甘草是颇佳例证。在使用本方时,可根据不同见证,酌加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等养心安神。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导致阳虚,可选用《博爱心鉴》的保元汤(人参、肉桂、北芪、炙甘草)或《和剂局方》的乐令建中汤(欠)以补益心气,温通心阳。

益气镇惊法

益气镇惊法,是针对心虚胆怯而设。《类证治裁》指出:惊恐伤神,心虚不安。其证心神不安,终日惕惕,虚烦不眠,眠后易惊,心悸气短,自汗;胆虚则遇事易惊,胆怯恐惧,舌质淡,脉弦细。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本法常选用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等组成方剂。《医学心悟》的安神定志丸(远志、石菖蒲、人参、茯神)是其代表方。若心虚胆怯,昼夜不眠,证情重者,又宜《杂病广要》的高枕无忧散加减(欠)

补益心肺法

补益心肺法,是针对心肺气虚而设。盖心肺两脏,并居肺中,心主身之血脉,肺司一身之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能载气,而为气母,说明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血的关系。若心气亏虚,则不能助肺气的宣发敷布,而致肺气亏虚;肺气虚损,则不能灌注心脉,而致心气不足。无论由心及肺,或由肺及心,均可导致心肺气虚。因此,凡心悸气短,声低语怯,自汗面白,夜寐不安,身倦乏力,咳喘气促,动则加剧者,皆可用本法治疗。而《永类铃方》的补肺汤(人参、北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合《景岳全书》的保元汤(人参、肉桂、北芪、炙甘草)则是其对应方剂。

临床所见,心肺气虚多见于老年之人,尤其是久病咳喘者,由于心肺机能衰退,卫外功能不足,病者常易感受外邪,特别是每于秋冬寒冷时病情加重。又因心肺气虚,不仅影响肺之宣发敷布功能,津液失布,聚而成痰成饮,而且气虚及阳,心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而致水肿。故心肺气虚患者多挟痰饮水湿,成为虚实挟杂,本虚标实之证。还因为心气亏虚,推动血液运行不力,而致气虚血瘀,出现口唇青紫,舌质暗淡,脉象涩滞等证。基于以上理由,在选方遣药时宜加入桃仁、丹参、当归、川芎、郁金之属活血祛瘀,则疗效更佳。补益肝气法
补益肝气法,是针对肝气不足而设。肝乃春木之脏,有升阳渐长之机,其性刚而善谋虑。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虚也。(《诸病源候论》)
前人谓肝无法补,非也。所谓肝无法补,此指肝气有余不可补也,补则气滞而不舒。然肝阴不足,肝血亏虚,肝阳虚衰岂能不补。肝气之虚,当宜补之。补者,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脂。(《王旭xu高医书六种西溪屋夜话》)补胆镇惊法
补胆镇惊法,是针对胆虚气怯而设。盖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类经》)胆合于肝,足少阳是其经也,为清静之府,谋虑出焉。(《太平惠圣方》)气血足则胆气旺,气血虚则胆气怯。(《医林选青》)胆虚气怯,则善恐易惊,失眠多梦,或兼头眩,视物昏花,脉弦无力。故本法常选用人参、远志、石菖蒲、龙齿等组成方剂。《医学心悟》的安神定志丸;茯神、北芪、石菖蒲、人参、远志、炙甘草、则是其代表方。若胆虚目暗……恐惧而色变者。(《张氏医通》)又宜补胆防风汤(欠)补益肾气法
补益肾气法,是针对肾气亏虚而设。肾气者,肾精所化之气也,泛指肾的功能活动。所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篇》)皆此之谓也。先天不足,劳损过度,久病及肾,此肾气亏虚之因也。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夜间尿多,滑精早泄,不育不孕,舌质淡白,脉来细弱,乃肾气虚之证也。
肾气亏虚,当以补益肾气为治。故本法常选用人参、茯苓、白术、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等组成方剂。《景岳全书》的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奇效良方》的双芝丸(欠)皆可加减使用。补肾纳气法
补肾纳气法,是针对肾不纳气而设。其证喘息气短,气不接续,呼多吸少,唯以吸气为快,动则喘甚,甚则汗出肢冷,小便常随咳出,舌质淡,脉沉细。《类证治裁》中:“喘……由内伤者治肾,以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也。”所以治肾者,气主于肺而根于肾,肾主纳气故也。今肾气亏虚,“真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仁斋直指方》)故当补肾纳气。药如人参、蛤蚧、胡桃肉、补骨脂、山茱萸、五味子、熟地之类。《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参蛤散(人参、蛤蚧、桑白皮、贝母、知母、杏仁、茯苓、炙甘草)或《济生方》中的人参胡桃散(人参、胡桃仁)皆是补肾纳气方剂范例。

补益气血法

补益气血法,是针对气血两虚而设。气之与血,人之至宝,源于先天,资于后天,充实于脏腑血脉,运行于全身。人之形体赖于充养,一切生命活动需其维护。气血旺盛,则形,色,精神俱佳,身体矫健。所谓“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若气血俱亏,则邪气易伤,六淫七情,内伤劳倦,非伤于气,即伤于血。是以气血亏虚,乃致病之本也。前人谓百病皆生于气血为百病之始,诚哉斯言也。

气血虚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疲乏力,呼吸气短,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无华,手足麻木,指甲色淡,或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崩中漏下,舌淡白嫩,脉细无力。故凡虚劳,眩晕,心悸,怔忡,痿证,不寐,月经不调,各种出血性疾病属气血两虚者,皆可用本法治疗。
气血两虚之主方常以《正体类要》的八珍汤加减。盖该方以四君子汤合四物汤二方相合而成。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四物汤是补血的基础方,两方相合,体现了气血双补法则。此外,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临证亦可加减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