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巨摇篮”式的教学,才能停止制造学习的“巨婴” | 头条

 生活着思考着 2020-12-15

 

线上教学的非常时期,自主学习的地位凸显。但是看复学以来的课堂,依然充斥着灌输和机械训练,教学照旧像设计好的“巨摇篮”一样,孩子们积极重复着昨日“巨婴”般的学习。

今天,结合近年来我们开展理解为先的单元教学的体会,谈谈教学方式的事。

教学的“巨摇篮”来自哪里?

一般课堂采取知识点覆盖式讲授,按照内容顺序平推,以讲的全、讲的深、讲的生动为好。看到人家讲了五点,自己只讲四点,赶紧补充上。教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讲不到就学不到。

教学比赛或公开课的时候则另有路数。声光电化、满堂附和,甚至讨论也须站立或以一个经彩排的表演环节为妙,还有不停地“同学们鼓掌”,下课时不忘说一句“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以致有些老师说:公开课是讲给评委的,常态课是讲给学生的,两回事。

与覆盖式或表演式灌输相适应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加机械训练。“你给我背过……”,也是常听到的话。抄答案、背答案、抄结构,更是见多不怪。

因为知识是单向的灌输,当然以反复背诵为学习手段,以反复训练为巩固之术。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知识未经体验而带来的轻易遗忘。这让不同学科的教学看起来如此一致,不再有各自的味道。

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机械重复中稀释了成长的乐趣,丧失了智力启蒙的契机,变成“后进生”,另一部分所谓的优秀生常常是高分低能。一批又一批学习能力孱弱的“巨婴”诞生了。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正在满怀信心地为学生织造着“巨摇篮”。全面喂养,不问素养;呵护备至,包办代替;勤奋劬劳,简单重复;尽我所能,忽视学生。

事实上,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为师的基本职责。

尊重并相信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开始   

“学生连背都还没背过,谈什么理解运用?”“单词都记不住,怎能加强阅读?”“让学生看书,都不知道该看哪一页!”对此,我们耳熟能详。

很多时候,老师的讲述越是详尽,提示越是“温馨”,学生越是找不到北。

心理学上提到一个“断乳”现象。一方面,十四、五岁的学生思考能力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家长和老师都不想失去对孩子的“控制”。二者的对立,带来孩子叛逆或表面的遵从。

教学上何尝不是如此。“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背后,是让学生俯首称臣的“帝王之尊”,是关起门来颐指气使的自满与自恋。让老师们不愿走出舒适区的,正是这种教育的专制。可该放手时不放手,习惯了“吃奶”的学生,在学习上焉能长大?

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破了问题所在:“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  

最好的问题常常来自学生,最佳的答案常常也来自学生,他们常常只需要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走路,开始可能会跌跌撞撞,但他们的骨骼会日渐强壮。

会运用知识才能证明理解了知识

怎样证明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个学科要达成的学科素养,并划分了学业质量水平,新高考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重视了真实情境下的知识运用。在布鲁姆新的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六个层级,为检验理解提供了量表模型。

美国学者维金斯和麦克泰提出了检验理解的六个维度。能恰当的复述,或说明原因、提供证据、解释内涵等;能演绎、阐释和解说某种意义;能在新情景下有效运用知识;能提出一个观点或者解释一个不同的观点;能够换位思考以领会他人的观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并能自我评价等。这六个维度没有高低层级之分,为我们提供了系统、有效的考量视角。

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综合运用中才会加深记忆,高阶思维的发展总是带动低阶思维的进步。炒一两次菜,自然就容易记住油盐酱醋的特点,这总比反复背记要好。

先寻找掌握知识的证据,再开始我们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种从结果出发的逆向思维。做一个评估师或者命题专家,可以让我们换位思考。

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学习的类型,也决定了评价的类型。知识类和技能类目标离不开必要的记诵和训练,但离开学生的自主建构与体验,理解类目标将无法实现。理解无法告知。

学概念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位语文老师在听过一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课后,叹息道:“苏联都解体了,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最新的部编历史教材,一节课的内容往往是旧教材的三、四倍,老师们抱怨:这怎么能讲完呢?

当教学只着眼于一个个知识点的时候,总有各式各样的困惑。不妨关注一下知识的结构,知识金字塔底层的是具体的事实,归属于一个个主题;抽取知识和主题的本质特征,就上升到了概念;概念之间的连接,就有了概括或原理,并最终上升到理论。知识和事实是特定时间、地点和情境的表现,概念则具备了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的能力。

概念形成的过程正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正像是好的教育要跳出分数关注育人,好的教学设计当然要跳出知识寻找思维。思维正是课堂的灵魂,是素养的底蕴。在一节课中最能打动学生的,是高贵的思维和情感。

是概念帮助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思维。

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如果仅限于让学生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这些事实,只会带来教学上的灌输。如果引导学生归结到“生产关系”这个概念,进而理解“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唯物史观,就可以运用到很多类似现象的分析上。

如果对概念的处理仅限于让学生读一读,填一填,背一背,甚至把体现概念本质联系的知识结构也让学生抄一抄,就把最美的思维鲜花掐掉了,这是最大的遗憾。高中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普遍薄弱,根源在教师——我们没有把“炼金术”传给学生。

在概念或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着类似“车辖”统领作用的名词、句子或问题,可称为“大概念”。课堂结构松散,知识繁多而无从取舍,知识零散而不成体系,形不成基本理解,主要是缺乏大概念这个“粘合剂”。

有人对我说,历史谁都会教,无非就是原因、过程和影响这“老三篇”,讲完了让学生记下来,或背诵,或训练,谁不会?如果以恰当地的大概念统摄全局,教学过程自然血脉贯通、详略得当,课堂自然会洋溢着思维的张力。

把大量时间用于确定学习目标

很多时候,大家并没有目标意识。大家靠的是经验,尤其是考试的经验,考什么教什么,基本不需要什么目标,即便是有也好像是写在备课本上,给人家看的。

要准确、具体地说出一节课的目标,非常重要。

哪些是让学生“知道”的事实性知识?

哪些是需要“做到”的具体技能、策略等程序性知识?

哪些是借助知识和技能实现“理解”的概念性知识?

当我们把观点、理论和价值观念等理解性目标作为立足点的时候,知识和技能目标便只是手段。

不能形成基本理解的课堂,如同没有建成房屋的工程,沙子是沙子,水泥是水泥,砖块是砖块,让学生在反复记诵和训练的低层次中备受煎熬,并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茫然无知。

指向理解的目标通常是抽象的,这需要反复琢磨,需要练就高屋建瓴的真功夫。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目标清楚了,课堂设计会迎刃而解。

联系真实生活设计学习任务

传统教学常常是先讲授后解决问题,如果把问题前置,赋予责任,就诞生了任务。任务实现了由教到学的视角变换。每个学生基于自身经验主动寻找与未知经验的连接,这是一个教师永远无法替代的过程。

“面对疫情下的小区封闭管理,为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提升小区治理水平?请写一份建议书,并交给社区负责人。”“你对校门口的占道经营有什么解决办法?请给有关管理部门打一个电话。”

这两个学习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带着问题学习基层民主自治和政府职能的内容,相关部门的反馈就成了检验知识掌握的真实评价。

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真实的思考,产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将来总要面对真实的生活。

一位有经验的古玩专家告诉我,他常常手里拿着文物,让学员来问,问到自己回答不上了,就算出徒了。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检验理解的重要标志。

真实生活本身是陌生而复杂的,这就需要全面思考对象、目标、挑战性问题、情境、作品、评价等基本要素,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表现性任务中,自主地、创造性地应用他们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

不同学段和层次的学生需要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一切从学生和资源实际出发。越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关照他们的生活经验越能弥补学科知识的不足。

曾请教李希贵校长一个基于标准的学习的问题,他讲道:设计学习任务是以学的逻辑确定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学习,在体验中产生素养,形成不同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的个性,最终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学习强国”的要求。一语道出了真谛。

教师成长,学生才会成长

直播教学以来,老师们最焦虑的是对学生无从把控。行政的权威,纪律的约束,感情的维系,甚至是漂亮英俊的外貌,都被电脑屏幕挡住了。

但在学生眼里,教师的硬核力量却凸显了。看你吃透教材的本事,能否简练生动地处理好重点;看你把握学情的水平,能否抓住学生的误区和最近发展区巧妙引导;看你关心学生的程度,能否仅凭话语的温度征服他们;看你设计任务的能力,能否凭借有效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如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样需要系统的整体发力,但首要的依然是自身觉悟。

以我个人的体会,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大致会经历由重视自己到重视教材、由重视教材到重视学生、由重视学生到重视课程、由重视课程到重视教育的迭代升迁。在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惟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突破一个个瓶颈,化茧成蝶。

教学是一种实践方式,做就是学习,做就是成长。教学最终是一种育人方式,眼里有学生,心中有方法。

告别“巨摇篮”式的教学,通过创造性劳动,在不断挑战中自我实现和超越,并由自身的成长帮助每个孩子自主成长。作为教师,这是很幸福的事情。

作者 | 张吉刚,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副校长

责编 | 三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