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四届“三木秉风杯”3006【王东茂】散文

 桃溪微刊 2020-12-15
征 文 开 始 啦

本微刊投稿邮箱:616792237@qq.com。

“三木秉风杯”第十四届征文公告

 山涧清流,花香蝶飞    

文|王东茂   图|网络
连绵大山似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与广袤天空连在一起;烟雾缭绕,淡淡白雾在山际流动,一条涧水从大山深处缓缓向东流出,百转千回,叮咚叮咚流入不规则的小石潭中。此时,阳光微照,波光粼粼,水面清澈如镜,潭中水草、石头、植物、鱼虾等清晰可见。潭周围灌木丛生,百草丰茂,郁郁葱葱。野花绽放,白的、粉红色的棯子花尤其开得烂漫,蜂飞蝶舞,金黄色花蕊,翠绿的叶子点缀其间,宛如一幅中国花鸟画,纯洁而美丽。

小石潭的北面生长着一块巨石,石面平整,似手掌一样向南伸出几米,高悬于潭面。石面上,面南背北坐着一位身穿奶白色练功服打坐的老人。只见他两手放在盘坐的膝盖上,掌心朝天,双目微闭,意念把宇宙中的日、月、星辰以及大自然中的精华随着缓缓的吸气,从全身的毛孔、头顶百会穴、两手心劳宫穴、两脚心涌泉穴慢慢吸入丹田之中……晨风吹拂,鸟声阵阵,潺水淙淙,几十分钟后,老人慢慢收功,站起来,在大石面上缓步行走。此时,旭日东升,火红的阳光穿透茫茫林海照在老人身上,好像笼罩着一层雾气,如梦幻一样,变得熠熠光彩。

 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如果不是刮风下雨,天气十分恶劣或各种特殊原因,他几乎每天早上都小跑到这里打坐吐纳,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只有到这里功练,他才感到心旷神怡,真气充盈。只见他远眺波涛汹涌的林海,悠然神往。
 也许人老了,往往爱回忆往事。

 老人名叫赵彦军,1948年入伍,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四野战军,曾当过刘将军的警卫员。1949年随部队参加平津战役后又随四野南下,任侦察兵,参加湘西剿匪作战。美国在1950年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战火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危。24岁的他由于部队的需要由侦察兵调到炮兵部队,作为39军115师的一名炮兵,是第一批进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岁月。

战争是无情的,更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刚进部队时,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前线穿插打得激烈,伤员不断被转运下来。缺手、缺脚的伤员随处可见,有的伤员甚至肠子都裸露在外面。刚到那的第二天,就有一名战士被燃烧弹烧光头发,全身烧破了皮,口干得发裂,却不能进水,医生就嘴对嘴给他喂水……
战争也是艰苦的,战场上没有屋住,只能在荒郊野外卧着睡、或战壕里、或防空洞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或树墩上打一个盹。吃,每天只有一餐大米,其余是吃高梁、面粉。敌人来了,没吃饱,也要操起枪杆子去打仗。

赵彦军一生经历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最难以忘怀的就是云雾山战役。
当时,朝鲜正值隆冬,寒风刺骨,云雾山更是大雪纷纷,雪压满地,到处白茫茫一片。他所在的炮兵团,正面对抗美军王牌骑兵第一师。在接到进攻命令的那一刻,五颜六色的信号弹在黄昏的天色中腾空而起,随即密集的炮火声音响彻云山山谷。在炮火的掩护下,志愿军将士们越山沟、跨战壕,冒着敌军猛烈的炮火英勇冲击。守城的美军依靠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工事拼死抵抗,美军援军也不断涌向战场,赵彦军所在阵地受到美军守军和援军的双重炮火反击。就在他准备装填弹药阻击敌援军时,突然一枚炮弹重重地砸了下来,只听“轰隆”一声,他躲闪不及,被弹片击中,耳朵被震聋,一只手臂被炸断,没过多久,就因流血过多昏迷了过去,身边的战友也被炮弹击中,倒地不起 。

后来,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英勇的志愿军将士击退了美军十余次的增援,一举歼灭了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大部分的兵力。他也被救护兵及时发现并运到后方接受治疗,被炸断的手臂虽然接上了,但是留下了一个很长的伤疤,被评定为5级伤残。由于在战场上英勇战斗,表现突出,他荣立三等功。

 朝鲜战争结束后,赵彦军思念家乡的亲人越来越强烈,他向领导反映,想回家看望自己的亲人。经过批准,赵彦军回到了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乡——古州县鸣江镇芳坡村务农。后来被任命为芳坡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几十年。

 芳坡村地处山区,山多耕地面积少,小石潭岭四周岭上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是各种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五十年代由于政治运动,过度的开荒,植被遭到破坏,山上的树木几乎砍伐殆尽,变成光秃秃的山岭。每到雨季,经大雨冲刷的山岭,汇集成泥石流滚滚而下,所过之处,房屋倒塌,庄稼被埋,一片狼藉……每每看到这种惨景,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赵彦军无不痛心疾首,但又无可奈何。

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林业生产,退耕还林,赵彦军才看到了希望。

如今小石潭四周岭上的一草一木,变得郁郁葱葱,基本恢复到以前的原始植被,都是他当年带领乡亲们,亲手把一棵棵树种在岭上的结果。

芳坡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变得更绿了,各种野生动物回来了,水也更得更清了,各村屯通了水泥硬化路,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掩映在绿荫丛中;家家告别了烧柴草的时代,用上了电气化厨具,年轻人用上了网络……真正应了芳坡村自古流传下来一副美好的对联。
 上联:芳草绿千里;
 下联:坡兰茂万年。
新农村建设,使芳坡村变得越来越美丽,如诗如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