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孔之见--也谈林氏始祖(收稿于2015.10)

 新用户8808qmis 2020-12-15

编者按:

2015年7月30日,《浅析林氏始祖》一文发布后,引来诸多源流爱好者驻足讨论,之后温州苍南林友培发表《就林忠<浅析林氏始祖>一文的四个不同看法》及广东揭阳林萍宗妹发表《从<浅析林氏始祖>争议说开--源流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二文。而今天发布福建福州林斌兴宗长的这篇文章《一孔之见--也谈林氏始祖》,该文收稿于2015年10月,因当时有部分资料尚未整理发布,故延至今日才正式对外刊发。受斌兴宗长之托,请广大宗亲、源流爱好者指正。


一孔之见——也谈林氏始祖

林斌兴

若干年来国学和民俗学呈如火如荼的态势在神州大地高热起来,族谱等姓氏源流研究也应运而高烧不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徜徉其中。最可令人欣慰的是,许多识见不凡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源流研讨行列。长此以往,后继应是代不乏人。年轻人思维活跃,敢于离经叛道。为此笔者不时网络上见到饶有新意的文章,以年轻人的特有视角,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淋漓酣畅阐述了自己脱俗的观点,真是如闻霹雳,振聋发聩。他们的有些言论直是颠覆了我们林氏家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观念。不管他们的观点对与错,其不入窠臼、勇于探索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真是后生可畏,笔者极感钦佩,极想与他们对面话短长,由于机缘未至,只能留憾。

最近在浙南林氏源流网微信平台上见到一篇题为浅析林氏始祖的文章,以大篇幅阐述否定比干公是林氏太始祖、林坚公是林氏始祖的观点。笔者在赞叹之余,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在此涂鸦以求教,抛砖引玉,不中之处,敬请方家学者指教。为了说明问题,先把浅析林氏始祖中大量文字摘录如下:

“首先我们先看看始祖概念是什么。始祖:是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提到林氏得姓第一人自然而然会想到比干之子林坚。目前能够找到关于林坚记载的文献,应该就是唐朝林宝元和七年(公元812)成书的《元和姓纂》《元和姓纂》卷五 第736-741页记载:

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如果一定要说林坚是林氏得姓始祖,也就是唐朝《元和姓纂》开始。在此之前没有发现关于记载林坚的蛛丝马迹。”(可参见【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氏篇》(可编辑原文 附影印版原文)

“目前从殷墟出土的文物考古,虽然没有发现比干的记载,但是从殷墟考古分析基本肯定了《史记·殷本纪第三》的历史价值。早于司马迁一千多年的比干应该属于真实的人物。但是司马迁并没有记载到他的儿子及改姓林。殷商六族也没有看到关于林氏的记载。也就是说从商末、西周到唐朝林宝近2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无法看到有关于比干儿子林坚及改姓林的记载。”

“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林姓有个名人叫林放,据《论语·八佾》记载: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林放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因为 ‘问礼之本’得到了孔子的欣赏,从而被《论语》记载,名扬天下。”(可参见:《问礼之本林放公》)

“对于一个名人,好事者就会去追究他的祖源。唐朝林氏基本自认为是林放的后代,认比干为林放的祖先,根据《史记·殷本纪第三》就可以直通三皇五帝,何乐不为。当然时人也不傻,虚构个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的故事来自圆其说。”

“唐朝持‘比干始祖说;还有温彦博、林蕴等。温彦博《林氏源流总序》,文献无法找到,现在能够看到的都是保留在林氏家谱中,抄写不一,难辨真伪。林蕴《续庆图》、《林氏宗谱序》、《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收入于《林邵州遗集》,属于宋明整理版本,《全唐文》没有,故不足信。”

“讨论到这里,我们还没有回答目前有文献记载林氏真实的可考祖到底是谁。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记载:‘师及齐师战于炊鼻。……林雍羞为颜鸣右,下。苑何忌取其耳,颜鸣去之。苑子之御曰:“视下顾。”苑子刜林雍,断其足。鬒而乘于他车以归,颜鸣三入齐师,呼曰:“林雍乘!”……。’林雍只是鲁昭公时期的武将,中等的鲁国贵族。在春秋时代,有很多像林雍这样,文献缺失,根本没有家谱世系可言,来自于哪里,是谁的后代,怎么得姓林,没有记载,目前也无法考证了。只是在历史上有留下一点点痕迹而已。但是,起码让我们知道早在公元前526年(526年有错,春秋鲁昭公二十六年是公元前516年),鲁国就已经有姓林,名字叫林雍,而且还有旁人佐证他的真实存在,是文献记载的林姓第一个可考人物。”

“再看《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载:阳虎前驱,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阳越殿,将如蒲圃。桓子咋谓林楚曰:‘而先皆季氏之良也,尔以是继之。’对曰:‘臣闻命后。阳虎为政,鲁国服焉。违之,征死。死无益于主。’桓子曰:‘何后之有?而能以我适孟氏乎?’对曰:‘不敢爱死,惧不免主。’桓子曰:‘往也。”孟氏选圉人之壮者三百人,以为公期筑室于门外。林楚怒马及衢而骋,阳越射之,不中,筑者阖门。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

“再看《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记载: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右师奔,齐人从之,陈瓘、陈庄涉泗。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谁不如?’曰:‘然则止乎?’不狃曰:‘恶贤?’徐步而死。……。”

综上所述,唐代以前文献已经找不到林氏与比干有关系的记载。东南大姓林氏属于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中层贵族,季氏之良。壮大于闽、浙、粤,繁衍于世界各地。与商末比干没有关系。有确切历史文献记载的各个时期加入林氏队伍的派别及改姓始祖都不早于林雍记载。林雍是林氏最早的人物记载,当仁不让为林氏始祖。我们更应该去宣传先祖林雍、林楚、林不狃、林放春秋林氏四杰文化。拨伪返真,引导宗亲走上正确的历史的认祖归宗之路。”

 “至于南宋郑樵《通志》记载:林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周王室的后代‘林开说’,目前看到的是来源于郑樵自己,并没有更早的依据。郑樵当时为什么这样说,也无从考证。当然这个说法,也肯定是错误的。单从林英、林茂起名风格看都是草字头,不符合周代人的名字,更别提其他论证。”(可参见【宋】郑樵《通志·林氏篇》:林氏,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

(以上对该文的引述有可能会有断章取义的偏差,请对此感兴趣的研究者参阅原文。)

以下是笔者的一孔之见。

一、始祖的定义。

始祖:最初得姓的祖先。……后以称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辞海》)

个人觉得这句话含有两个语义:

1、本义是得姓祖先。

2、后来增加的延伸义。“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此句着重在“有世系可考”,不是孤立或无后续世系的最早的祖先。也就是说是某个世系的始祖,而不是得姓始祖。个人认为,林雍固然是目前有史(不算地方志和家谱以及其他非史学典籍)可考的林氏第一人,但不知其有无后续世系可考,如有,就是这个世系的始祖;如无,就称不上始祖。因为不知道他究竟算谁的始祖,更不是“当仁不让为林氏(得姓)始祖。”了。

二、关于太始祖比干和得姓始祖林坚的认同

不管哪个姓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许多不同源头的世系,林氏也不例外。据比较权威的资料显示,全世界林氏人口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应该是可信的,有的文章说有7000万之多,不合理,不知是谁最先提出的)。这大约2000万林氏,从得姓始祖开始,几千年来因各种原因不断的进进出出,这是谁也无法考证清楚的,如附姓、冒姓等等。虽然最早的一支林氏,太师祖是比干,得姓始祖是林坚的认定,在唐朝《元和姓纂》之前未见于史籍。但笔者认为,由于先秦时史籍数量少,特别是西周以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除考古发掘发现以外,只有甲骨文和钟鼎文了),能流传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难保有此记载的典籍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另外,先秦之前由于条件限制,许多事是靠口口相传而保留下来。如《史记》里的许多三代之前人物、事件是依据传说,其真实性受到历代许多学者的质疑,而现代的许多考古发掘却证明了它的准确性。笔者二十多年来见到的为数众多的族谱,无一例外的认同比干为林氏太始祖、林坚为得姓始祖也应该是可信的。在发现可靠的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存疑,但不可推翻。

目前见到的相关资料(主要是族谱和族谱研究文章)列举了其中主要的几支。

1、         林,殷太丁(文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先贤林宝在元和年间奉命纂修的《元和姓纂》(可参见【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氏篇》(可编辑原文 附影印版原文)

2、         林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郑樵在南宋绍兴年间撰的《通志》)(可参见【宋】郑樵《通志·林氏篇》:林氏,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

3、         邱林氏改为林氏。(林宝录于《魏书·官氏志》)(可参见【北齐】魏收《魏书·官氏志》: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以上其中两条是《元和姓纂》的记载。有资料显示林宝他“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曾与崔郾等共同审定《格后敕》,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因此,笔者以为,《元和姓纂》的记载也应是可信的。

谱牒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就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说明至迟从周代开始就有了专门从事世系记录和谱牒记载的官职。而《世本》则是最早记录帝王、诸侯、卿、大夫世系的谱牒。班固汉书·艺文志》载:“《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迄春秋时诸侯大夫。”《世本》其书并非一次而成,属于不断累加而成的帝王诸侯总谱牒,是可信的先秦古籍。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很多资料就来自《世本》。秦汉以后著述渐多,影响比较大的有《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士族篇》、《风俗通·姓氏篇》(可参见1800年前林氏起源说:林氏,林放之后(【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簿状》等谱学著作。因此,笔者认为林宝的《元和姓纂》中记载“林坚始祖说”就是依据唐之前的谱学著作,可惜他没有注明这些记载来源于哪些著作,以致后人产生怀疑。

同理,与林宝同时期的先贤林蕴持“比干始祖说”也是有所本的,绝不是凭空杜撰,他的文章也是可信的,不能因为《全唐文》没有采录就否定。首先因为《全唐文》不是把所有唐人文字均纳入,而是有选择的采用,如唐末的著名思想家林慎思就只有《续孟子序》等两篇序文被选入,其他一概不收。其次,《全唐文》是清朝官修的唐人总集。以《唐文》为基础(《唐文》亦是明末清初的纂辑的唐人总集),撷取《四库全书》内的唐人别集,还有《文苑英华》、《唐文粹》、《唐大诏令集》、《古文苑》、《崇古文诀》、《文章辨体汇选》等总集,以及搜罗《永乐大典》所载之残篇,和散见于史子杂家记载、志乘金石碑版者的唐文。且该书在编纂、考订上有不少缺点,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

因此,《全唐文》只收林蕴的《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等两三篇,我们不能因之而否定他还有其他如《续庆图》、《林氏宗谱序》、《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等著作。

另外《元和姓纂》说“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为“自行逃难说”。另有“怀孕说”则是署名“唐贞观六年四月朔中书令西河公并州温彦博”撰的《林氏源流总序》的记载。对于此篇序言,许多人持怀疑态度,笔者也认为该序文是托名的。考虑篇幅问题,此处就不展开了。

还有,笔者认为南宋郑樵的“林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之说,也绝不是“来源于郑樵自己”。因为郑樵是以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闻名的史学家。梁启超曾高度评价郑樵对史学的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马迁)千岁之後,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鉴于以上评价,他说林氏出自姬姓,就绝不是信口开河,一定是他从认为可信的典籍或族谱上摘录的。倒是因为林宝与郑樵因为年代不同,地位不同,所以见到的古代典籍也不尽相同,所以就有不同的林氏得姓始祖。为此,郑樵还底气十足的嘲讽林宝连自己林氏的来源都没有弄清楚(可参见《【宋】郑樵对林宝的评价:林宝作元和姓纂 而自姓不知所由来。日前,笔者见到林茂则先生发出的微信《资治通鉴记载的一林氏来源说法》(莆田林夕整理)一文注解中说早在唐玄宗时期人物孙缅持“林开”说。因笔者此前读过《风俗通义校注》,其中的相关的《姓氏篇》久已亡佚,故无从说起。(《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汉代汉族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

另外,因为先秦的著述少,史籍流传下来的更只有春秋三传等几部。因此有名有姓的也就只有寥寥几个人,还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记载的都是济南籍的林氏人物。就是在鲁国,也因为季氏是鲁国的重臣,许多较重大事件与之相关,所以他们几个才可能留名于世,否则,就连这几个人也未必有。有史料显示春秋晚期人口约有2500万。林氏人口按百分之一计算也有25万人。再保守估计也有5万人以上,应该分布在鲁、齐、燕、晋(末期三家分晋)等国,只是由于这些人不上档次,所以都被历史淹没了。

众所周知,所有的历史都绝非信史,大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包括国史、方志和家谱。只是正史(国史)的可信度要高于方志,而方志的可信度要高于族谱而已,但都绝非信史,包括传记、墓志铭等盖棺论定的文献,甚至自传都绝非信史,只是可信度的高低而已。所以,笔者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目前包括族谱在内的文献记载比干为林氏太始祖、林坚为得姓始祖,在发现可靠的另有得姓始祖的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存疑,但不能推翻。

                                         无逸散人林斌兴于福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