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屡被商家放弃 京东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电商在线 2020-12-15
“去年一整年,我们店铺在京东平台的流水不到50万,”周岩猛吸一口,然后把半截烟丢在地上,皮鞋踩上去碾了碾,“没想到会这么差”。现在,距离周岩将店铺从京东平台撤出,已经过去了近3个月。
作者 | 钟鸣

6月22日消息,在京东开放平台(POP)开店的周岩(化名)最近很遇到了烦心事。就在几天前,周岩负责的水产生鲜旗舰店从京东平台退出了,“去年一整年,在京东平台上流水不到50万,”周岩猛吸一口,然后把半截烟丢在地上,皮鞋踩上去碾了碾,“没想到会这么差。”


事实上,让周岩有断崖式心理落差的并不是不好的业绩,而是京东当时招商工作人员的口头年收入500万的承诺。虽然,这个承诺的背后,需要周岩付出相关代价——缴纳50万元的费用,通过刷单用在京东的旗舰店推广上。

希望落空后,周岩选择关掉他在京东的店铺并决定不再回来。

因为经营不善,选择和周岩一样关店的商家有很多。特别是京东大肆招商,扩充开放平台规模之后,其平台上的商家良莠不齐,再加上流量成本越来越贵,京东的服务和管理还远远够不上商家激增的速度。

电子商务专家高博认为,“商家频繁出走的背后,只是暴露出京东平台对于商家管理运营的短板,但其实在这背后,还是与京东近年来持续亏损的现状脱不开关系”。
ROI极低 他们选择出走
毋庸置疑,周岩并非京东上第一家选择关店的商家,也绝不是最后一家。从阿芙精油、Jasonwood,到优衣库;从Kappa家纺、多莱斯DURALEX,再到周岩这类小商家——事实上,从京东近期公布的财报中不难发现,合作商家的量级虽在攀升,但增长绝对值却有明显减下降,特别是ROI(投资回报率)极低的商家干脆选择了关店。

今年4月1日,Kappa家纺、多莱斯DURALEX、京瓷KYOCERA厨具三家国际家居品牌宣布集体退出京东平台。Kappa家纺总经理沈惠冲表示,早在几个月前就向京东方面提出关店需求。“但京东迟迟不受理,从去年5月份做到12月份,Kappa家纺在京东平台只做了210万销售额,而我们原本预期在1千万—2千万之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法国多莱斯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过去的2015年,多莱斯在京东平台的销售额仅为其天猫旗舰店的一半;同时京东‘商场’式的销售方法不断削弱品牌对其消费者以及价格的把控能力,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京东的关系。”

对此,高博分析认为,尽管京东近年来一直尝试业务全品类扩展,但鉴于一方面用户基数太小,另一方面又主打3C数码、大家电,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卖电器郎”的设定,“即使是去年4月高调与京东联姻的优衣库,在短暂的3个月营业后也不得不选择离开”。

与京东关店潮相佐的是,京东的商家入驻数量也出现了下滑。根据京东近期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与2015年第二季度较前一季度增加16000个商家相比,2016年第一季度只增加了1000个商家。

上述法国多莱斯品牌负责人认为,除了获客成本高昂外,京东在开放平台的管理上,陷入了困境,这直接导致了平台商家良莠不齐,商品真假难辨,消费者体验很差。

账期拉长 没走的他们有点辛苦
如果说经历一番纠结后,选择离开京东平台的“周岩们”实现了长痛不如短痛;那依旧挣扎在京东的商家们似乎显得更加辛苦。

因为拖欠供应商货款已经成为京东在其合作伙伴圈一个公开的秘密。去年7月4日,丹麦商品中心(Danishowroom)一名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京东拖欠其货款三个月,款额约40万元左右;而在今年5月1日,京东和物流合作伙伴大田费舍尔公司又上演闹剧——京东方面强行抢走1.5亿有物权争议的跨境电商商品,并拖欠千万元级别费用。费舍尔方面的人士透露,“违约只是表象,真实原因是京东资金紧张,无法支付既定的租金,不惜用违约的方式来和合作对象闹掰。”

资金紧张的背后,是颇受业界质疑的京东金融做法。一位不愿具名的原京东员工透露,京东金融旗下有个投资理财的部门,专门研究如何将趴在账上的货款来“生钱”。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3年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为34.8,帐期是40.8天;2014年则是34.2天,帐期42.2天。而据京东商家透露,2015年账期则延长到了60天。

而早前包括Jasonwood、阿芙精油、欧时力等多家厂商与京东闹掰,也有其服务态度存在问题的“助攻”,而表现在商业合作上,最直接的就是账期延长甚至拖欠商家、合作伙伴应得账款。

“要维持公司大体量运转与自身垄断地位,保证现金流充裕是必须的”,高博说,“企业利用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吸纳、占用供应商的资金,通过滚动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从而得到快速扩张、多元发展的机会。”

自营平台博弈开放平台 京东难两全
目前选择放弃京东的商家多来自京东第三方平台。

京东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京东第三方平台较2014年第三季度增长121%,2015年第四季度第三方平台较2014年第四季度增长103%,2016年第一季度京东第三方平台较2015年第一季度增长63%;且已经全部超过分别为52%、63%和50%的自营平台的交易额增长幅度。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伴随着GMV增长而批量爆发的状况此起彼伏——平台管理能力差、服务商家能力弱、商品良莠不齐……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频频曝光京东平台“二手货”、“翻新货”问题。

尽管刘强东三令五申地要求平台加强管理,但治标不治本。京东在享受开放平台带来的高增长的同时,正在遭受开放平台粗犷式增长带来的负效应。

甚至,京东的员工为了搭上高速发展的快车,开始利用刷单来粉饰业绩。同花顺财经在其《京东拖欠丹麦卖家货款惊动了大使馆》一文中透露,“京东开放平台的同事在内部显得更有话语权,甚至认为是他们养活了还处在不断亏损的自营业务。”

吴敬辉根据京东对外的财报数据计算,过去5年又一个季度,京东的账面累计亏损金额折合人民币超过18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亏损额则超过310亿人民币,“京东企图通过着重发展第三方平台业务实现GMV高速增长从,而获得更多资本;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除了破坏商家与平台的关系外,似乎还未见到其他更为明确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