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足球商业化至今,证明了一件事,足球绝不是有钱就可以搞好的

 风月无边未可期 2020-12-15


文 / 刘子建

搞足球可是烧钱的买卖,除了百亿身家的大佬谁能玩得起?要问烧钱的速度有多快?直接往火炉里扔钱烧的速度也比不上足球烧钱的速度!


当然上面这个比喻有些夸张,烧不烧钱姑且不论,单就中国足球商业化的投入产出比来说,烧钱不如不烧钱!
纵观中国足球从无到有的历史,成绩最好,球员最具情怀、比赛中最有创造性发挥的时代,是解放初的那代国足。下图是解放后第一代国足的摇篮——上海精武体育会足球队合影,其中就有当年赫赫有名的张宏根、方纫秋、年维泗等足球元老,后来他们成为建国后首届国足主力球员。

第一代国足的摇篮——上海精武体育会足球队
众所周知,那时足球走得是专业化道路,球员以技术和身体条件为主,没有任何商业操作,更没有任何经济杠杆。那时有的只是一腔为国争光的情怀,和对足球运动的无比热爱。在与当时的世界强队匈牙利、巴西等国家队比赛时,场面从不落下风、互有攻守、互有进球。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却踢着极高水平的足球……

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当年的国足队员,与周总理握手的是国足队员方纫秋
上世纪九十年代足球商业化后,成绩反而急转直下!难道商业化是中国足球的禁区吗?表面看是的,但深究其原因,商业化表示不背这个黑锅。因为欧美的足球商业化搞得风生水起,足球人才层出不穷。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

欧冠、英超、西甲等商业化足球比赛深入人心
中国足球在商业化道路上,几乎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金钱二字上,而对专业训练的关注,也是建筑在如何通过球员去变现的基础之上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倾向吗?
中国足球需要转向专业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道路上来。训练比赛和商业运作应该隔离,球员的本职就是专业化的不断加强,包括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而且必须把身体素质训练搞上去。否则,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优秀的身体素质来支撑,即便是天才球员,也难以在高强度对抗的足球比赛中发挥出技术优势。
其次,还是要提高球员的文化素养。因为文化素养是培养情怀的必备土壤,所以在注重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高球员的文化底蕴。身体强壮了,技术成熟了,还充满了对足球运动的热爱,这样的球员才会有创造性发挥的可能性。

足球成了资本的盛宴,水平却日渐跌落,必胜必胜,却从未胜过
球是圆的,球场是方的,在这外方內圆的赛场上,除了技术和身体条件,如果没有一点情怀,怎么能点燃冲锋陷阵、创造性发挥的激情呢?
至关重要的是,不要让球员过多接触和了解俱乐部的市场运营情况,他们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提高自身修养、搞好训练、打好比赛,足球就应该是这么单纯。
市场运营和资本运作交给专业团队去完成。最好两者的驻地相隔远一些,不要影响球队的训练比赛,千万不要把足球搞成资本的盛宴,而水平却日渐跌落,必胜口号震天响,却从未胜利过……
请把足球运动作为本质,商业运营作为辅助。请让足球回归本源,足球,只是足球……
喜欢这篇文章点击右下角的“再看”,也请顺便点个赞吧
更多内容请搜sbrf2020(随笔如风)微信号jacklz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