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玩起广告营销,可比你时髦!| 趣营销

 昵称72923810 2020-12-16
趣营销》栏目由 DoMarketing-营销智库 独家出品,市场营销野史、品牌广告趣闻和大佬八卦故事,全被我们一网打尽。营销新世界的大门,正在打开。

《趣营销》专栏第 001 

前几年穿越小说正流行,一众男女坐在电脑手机边YY自己要穿回古代定能大杀四方,凭借智商碾压一大片,甚至在历史朝堂里升职加薪、位列人臣、迎娶白富美而走上人生巅峰。脑洞虽爽,但实在可笑。一众历史爱好者早研究过了,诸葛亮这号人物若是生在现代,也是智商180+的天才。想碾压这些心眼子,估计尔等不光得修炼还得重生个几百回呢。

就拿广告而言。老祖宗的智慧可一点不少。在没有电视电脑,传信儿全程靠跑的中国古代,广告的形式依旧五花八门。虽然工具有限,载体没有当前的丰富,可明星代言、美女效应、话题炒作、标题党营销,该玩的花样可一个不少。今天小编便和大家聊聊,古代中国各大商家的广告趣闻。

会唱Freestyle,才能当小贩

“包子!刚出锅的包子!”“混沌!热乎乎的混沌!”说起吆喝广告,不少人脑海里瞬间冒出的就是一众古装电视剧里这些街边小贩的叫卖。

古代人都要冤死了。这么不走心的叫卖完全不能反映吆喝广告精彩之万一啊。真正的古代吆喝广告,其实更类如今的RAP。商家走街串巷来一段freestyle,既要押韵,还要把商品卖点唱好。

《燕市货声》便有记载古代广告词儿:“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小炸食,我的高;一个大,买一包;哄孩子,他不闹,他不淘”、“姑娘吃了我的糖顺面,又会扎花,又会纺线,小秃儿吃了我的糖顺面,明天长短发,后天梳小辫”。这些小贩要搁今天,个个都是说唱大拿。

拉面师傅边拉面边张嘴吆喝

而且亮嗓前还得先把大家注意力吸引过来,来段开腔。《楚辞》里说过“师望在肆,鼓刀扬声。”说的就是卖肉的屠夫大哥开张前,当众来一段双刀花活,磨刀如歌,招揽顾客。刀声单一,往后发展,便有了配合。击大鼓吹排箫,拨浪鼓小铜锣轮番上阵。

《水浒传》里的小乙哥燕青奉宋江之命偷摸接近张清的时候,为了掩盖身份就装作走街串巷的卖货郎,为表专业,他“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去。”

当然,纯吆喝还是不够丰富,到了宋高宗绍兴年间,杭州城里有家卖“梅花酒”的,就用鼓、笙、唢呐、梆子等乐器演奏家喻户晓的《梅花引》来吸引顾客。现在那些瓷器店放《青花瓷》拉客,还都是跟人家学的。

社交闯关游戏:三碗不过岗,不服来战

“武松提着哨棒在路上走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走得又饿又渴,望见前面有个酒店,门口挑出一面旗子,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水浒里这段有名的武二郎亮相,其中便提到了古代广告的另一种形式——招幌。而这个充满噱头的“三碗不过岗”正是其中的一大类:酒旗。

财大气粗的蒋门神开店用的不光有旗还有金字招牌

正是这个挑衅意味满满、社交闯关游戏意味浓的酒旗广告成功把武松坑进了店,他抱着不服来战的心态连灌几碗,这才有了后头的醉酒打虎、功成返乡、怒而杀嫂、逼上梁山。连带这家擅长营销的酒馆也跟着一起红了,成了噱头广告界响当当的NO.1。现在的变态辣鸡翅也是相同道理,靠名字打倒了蜜汁烤翅,奠定了扛把子地位。

古代药店常用葫芦做幌

各类古代旗幌

除了以旗为幌,古代还有不少广告印在灯笼上。常有江湖大事发生的龙门客栈门口便常挂一串红灯笼,上书店名,颇具标志性。来客远远一看灯笼,便知道找准地界,随时可以大打一场。

这些后人编撰的武侠故事其实也有依据。古代驿站一般连夜经营,漆黑之中门口灯笼正好作为夜间的标识物,上面写字便成了灯幌。到了宋代,都市繁华,夜市流行,灯笼广告便更加盛行。

皇帝做宣传,求同款

就像现在要搞明星代言、驰名认证、专家站台、KOL鼓吹一样,古代的广告宣传也没少搞名人效应。春秋战国那会儿就有卖马人用“一朝之贾”也就是一天的劳务费,请动了业内大拿伯乐出场,对着自家千里马转了一圈,还依依不舍回望一眼,凭借这个“马价十倍”,利润大涨。

伯乐相马

到了汉代,中国第一位女名人广告也出现了。17岁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后经营酒馆。为了赚钱,女才子在酒馆前站台揽客,司马相如去洗碗。“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一时被传为佳话,生意大火。

文君当垆

除了名人亲自出马,留存笔墨诗句作为招牌也是古代流行的一招吸客利器。就跟现在店内常见的明星到店合影一样,古代很崇尚让名人题字或是作诗。

东晋王羲之为一名老妇的扇子题字,随之扇子每把被炒至百钱,还瞬间被抢购一空。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流传千古,《明清小曲三百首》里还收录过一首卖酒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在他的诗后借牧童之口夸一家叫“杏花村”的酒楼,捧红了一个品牌。

杜牧在杏花村题诗 

宋朝之后经济繁盛,集市中招牌广告开始盛行。更有不少财势雄厚的店家选择让名人直接亲笔题写招牌,再用金箔贴字,作为“金字招牌”代代相传。

而这些题字人中,最有名的当然就属当时的皇帝了。乾隆下江南时,曾见一小镇的店铺招牌上写着“万货全”,专程进店找茬,要买金粪叉子。店内货物不少,可自然拿不出皇帝报上的这等“宝物”。面对乾隆的挑衅,充满广告头脑的店主不慌不忙摘下招牌,请皇帝更改店名。乾隆趁兴题了“百货全”,还盖上大印,一时闻名八方。也成了如今百货商场的由来。

前门大街上乾隆给烧麦馆“都一处”题字的雕塑

不光是皇上,老佛爷在民间提的招牌也极有分量。慈禧带着光绪西逃到西安灞桥时,卖荞面饸硌的老王献上自家做的饸硌和旱烟,慈禧大为赞赏,亲自提了四个大字“与众不同”做成金字招牌送给了老王。自此灞桥的荞面饸硌就出了名。老匾虽然遗失,但现在灞桥王家的荞面饸硌还有后人经营,名声代代流传。

发传单搞植入,一千年了没咋变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宣传单”,北宋时期山东济南的“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铜版印刷广告可是比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提前了三百年。

翻译一下就是这个意思:

这份广告上,不光有文字,还有商标,看来早在一千年前,就有盗版、假冒不正当竞争出现,需要名店搞“防伪”了。而功夫针铺便是通过铜印板印刷传单在街头发放,宣扬自家品牌。

由此可见,宋朝的商户品牌意识已经变得很强,消费者也有了追求名牌的意识。当时“老实舒家”是制伞的大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而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中便写道:老陈将一把雨伞递给许仙,再三嘱咐道:“小乙官,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不曾有一些儿破,将去休坏了!仔细!仔细!”

这不正像是现在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吗?不过过了这么久,现在的不少大片依然停留在宋朝那会的植入水平,看起来实在硬得可以。

除了吆喝广告、酒旗广告、招牌广告、印刷广告,中国古代还有着彩楼广告、姓氏广告等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直到进入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的大门被外国列强逐渐打开,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广告才告别了古代阶段,迈入了独具特色又充满风情的近代阶段。而下一话,我们便来说说神奇的近代广告。

你还听说过什么有趣的古代广告梗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