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木香草堂 2020-12-16

我们和孩子有很多日常的沟通,但是很少和他们谈论父母的期望,“优秀”、“出色”、“成功”这些词,不在我们家的日常语汇中,我们也没有他们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取得多大成就的预期。如果要概括出我们十几年来所有育儿努力的目标,我们更愿意这样表达:在小时候,他们能成为自主、快乐的孩子,长大后,他们能成为独立、幸福的成人。

这个目标,与学习成绩无关。

学习成绩是考察孩子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技术指标

自然,孩子上学阶段,做父母的都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都会希望孩子有理想的学习成绩,但不少父母,看待学习成绩的角度并不是当——他们将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这就导致爸爸妈妈的所有家庭教育,都会围绕孩子的学习成就展开,而忽略孩子长期能力的培养。

另一些父母,则用不适当的方式讨论孩子的成绩,或把成绩当作闲聊的谈资,并随口做出判断、结论;另一些时候,是对分数多少过于在意,但看不到分数背后的问题。我们认为,学习成绩,是考察孩子阶段性学习成功的技术指标,主要作用是显示孩子在某一阶段某一课程上的学习成果,帮助老师、家长、孩子自己发现孩子在课程学习上的不足,并努力改进。所以,我们将它当成一个技术性指标就好,没有必要当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理性看待和谈论孩子的考试成绩

(1)多表扬,少批评

孩子汇报成绩时,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多表扬、少批评。哪一科成绩很好,就热情洋溢地表扬一下,哪一科成绩不好,就提醒他继续努力。

“妈妈,我数学99分。”

“哦,好棒!”

“爸爸,我语文88分。”

“哦,好像不太好哦,下学期加把劲儿?”

孩子小学时,差不多这几句话就谈完了。现在大儿上了初中,学校会有比较多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谈论成绩时会更详细、更严肃些,但基本上还是先表扬完好的,再坐下来分析不够好的,不会好坏不分、搅和到一起。这样,两个孩子都能对大大小小的考试持轻松态度,好坏都不会太在意、纠结。

与孩子的考试成绩相比,我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是不是认真、有没有困难、需不需要帮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考试结果好坏,都是平时状态的反映,没有“考得好”、“考得不好”一说。平时状态很好,成绩自然不会差,平时状态就不够好,纠结成绩就更是舍本逐末。

(2)不做“偏科”概括

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各科的成绩差异,有很大的偶然性,大部分原因是在某一科下的功夫不够,不会严重到“偏科”的程度。

怎么下功夫都无法纠正的“偏科”,可能要到高中才出现。所以对小学、初中孩子各科成绩差异,应尽量不用“偏科”来概括。

“我们孩子偏科啊,数学好,语文不好。”

“我们孩子偏科啊,语文好,英语不好。”

越是这么说,尤其是当着孩子这么说,越是给孩子的成绩差异找理由,孩子会认为“反正我就是偏科的”,而不会认识到不够好的那个科目,是自己没有下功夫所致。持续以“偏科”掩盖真正的原因,可能正好种下孩子到高中后真正偏科的种子。

(3)只和他自己谈,如有必要,和老师谈

孩子的考试成绩,我们基本上视为孩子隐私的一部分,尽量只和他自己谈。和大儿谈成绩时,不会抓小儿来一起听,和小儿谈成绩时,也不会抓大儿旁听,更不会和其他家长讨论彼此孩子的成绩。

如果老师需要沟通孩子成绩,我们会和老师认真讨论;如果我们觉得需要和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我们会考虑找老师讨论。基于自己的孩子自己负责、尽量不给老师添麻烦的心态,抓住老师讨论孩子学习和成绩的情况,还没有出现过。

(4)不看分数,看差距

我们一直互相提醒,也向孩子明确表示,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学习的结果,成绩好固然值得表扬,某科成绩不够好,也是好事,正好告诉你哪里还有差距,需要加强。爸爸妈妈和你们谈论考试成绩,不是为了评价分数本身,是要和你一起发现差距,找到下一步需要重点下功夫的地方。

孩子明白这一点,就不会为成绩不够好而有太大压力。不少孩子被逼得隐瞒成绩或者试图用到作弊等手段,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往往是因为大人孩子对分数本身、排名结果太过在意。

(5)不把坏成绩当“小辫子”

父母不能抓住孩子某些不足之处当成“小辫子”来用,更不能把考试成绩当作孩子的“小辫子”。

“考得那么差,还想出去玩?!”

“考得那么差,还想要新玩具?!”

“考得那么差,还不赶紧做作业去?!”

父母这么说,是恨铁不成钢,目的是让孩子进步,但因为考试成绩不够好,而限制孩子享受约定好的好吃的、好玩的、自由时间,是极其消极、没有建设性的方式,只能让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沮丧、对抗,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让成绩好的孩子觉得父母只在意成绩与面子,不考虑他的感受。

(6)缩短讨论时间

每个学期结束,考试成绩自然是爸爸妈妈最关心的话题,对成绩的谈论,可能会持续到大人孩子真正从每天上学的节奏中放松下来,甚至到孩子回老家见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考试成绩是过去时,不是现在进行时。人生漫长,一次考试,尤其是普通的期中、期末考试,并不决定什么。没完没了地讨论已经过去的考试、已经定格的成绩,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沉湎于过去,对于孩子知道下阶段要超哪个方向努力,毫无用处。

所以我们的方法是,尽量缩短讨论考试成绩的时间,和孩子讨论清楚哪里需要继续努力,就停止这个话题,和孩子一起放松,如果是期末考试,更要让孩子享受一个轻松的假期,不让孩子在整个假期中都背负考试分数的压力。

(7)不做比较

“不比较”是我们带两个孩子的基本准则,同样,两个孩子的成绩,也不会拿来比较。“你比哥哥/弟弟考得差”“你某某科就不如哥哥/弟弟”、“你哥哥/弟弟能考得这么好,你怎么就不能呢”,这样的比较,对被当作榜样的孩子不是鼓励,对被比出短处的孩子更是伤害。

我们也不将孩子与他的同学比较,不鼓励孩子与他的同学比较。父母把孩子和他同学比较,通常是拿成绩好的来比,这实际上是对自己孩子的否定。孩子和他同学比较时,则通常找某方面不如自己的,“我比某某还强呢”,这会让孩子习惯于向后看、习惯于自我安慰。两种比较,除了显得爸爸妈妈和孩子多说了几句话,没有任何意义。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尤其需要这个认知。这样才能看到、欣赏每个孩子的优秀之处,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成长。

(8)不把成绩当谈资

每到快过年,网上就开始流传“单身青年”被亲朋各种“拷问”的段子:啥工作呀?工资多少啊?有男/女朋友了吗?男/女朋友做啥的呀?工资多少啊?问者各种关心,被问者各种尴尬。

过年回老家见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姑姑舅舅姨妈三姨姥二爷爷的孩子,遭遇其实不比被拷问的“单身青年”好很多。“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啊?”“多少分啊?”“第几名啊?”成绩好的孩子还好,成绩不够好的被这样当面问起,恐怕也和单身青年一样尴尬。

长辈和至亲询问,自然是出于关心,而很少见面的亲友问起,则不免是寻常客套。无论孩子成绩好坏,爸爸妈妈都应该避免孩子的成绩成为亲友谈资,保护孩子免于被当面评头品足的窘境。

我们的策略是,对乐见孙辈好成绩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不当着孩子的面、汇报得稍详细些,但是会叮嘱,一定不要在孩子之间做比较(我们都不是独生子女,孩子有好几个堂、表兄弟)。对于过年聚会时大家族中那些随口问问的亲友,则一律回答“还不错”、“都挺好的”,然后赶快转移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