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余位嘉宾共话创新,全球食物系统2030展望丨IFA2020

 35斗 2020-12-16

2020年12月4日-5日,2020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白马峰会(IFA 2020)在南京成功举行。本次峰会由35斗主办,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主办,中粮基金、BV百度风投、弘晖资本、为来资本等战略合作。

IFA 2020设有政企交流会、行业创新论坛、商务颁奖晚宴、百强榜单奖项、产业研究报告等板块,旨在汇聚国内外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农业食品上市公司、投资机构、高成长企业等,探讨行业关心的热点议题,解决农业食品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

12月4日峰会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爱尔兰、荷兰、以色列、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使领馆及企业代表,华为、阿里、中粮、巴斯夫、联合利华等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创新企业、产业资本、科研院所等领域代表发表主旨演讲或参与圆桌讨论,观点前瞻,富有洞见。

本次峰会由国际机构、农业技术前沿企业、农业产业专家等80+嘉宾带来了一场高密度、多干货的精彩分享,现场观众超过1000人次。本稿为35斗对12月4日主论坛嘉宾发言的整理,以便留存和持续传播。

本场分享嘉宾及议题:

上午场:

1. 开幕致辞

玛哈·艾哈迈德(苏丹)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 副国别主任

2.细胞培养肉的创制及技术进展

周光宏 丨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 院士(Fellow)

3.多边合作,未来农业食品集群实践路径探究

乔柯汀(爱尔兰) 丨爱尔兰驻华大使馆商贸参赞

4.2020未来农业食品行业创新生态解读

35斗团队

5.展望2030,未来食品新风向关键洞察:创新、转型、颠覆

胡  英丨食芯资本 Bits x Bites 市场传媒经理

王  可丨艾地盟 中国区战略投资与商务发展负责人

乔全胜丨杜邦 食品与饮料事业部全球创新总监

刘  源丨洽洽食品家族基金昕先资本 高级投资经理

6.组织升级,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晓庆丨农业中关村 总召集人;水木九天科技 董事长

夏奇峰丨华为  数字政府农业农村行业总经理

汪彩华丨中化农业  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事业部政府事务总监

宋维平丨大北农 董事常务副总裁

赵永建丨中化中民投资 CFO

7.引领智能化农业潮流,变沙漠为绿洲沃土

曾秋朋 丨 耐特菲姆 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8.突破传统农业系统,做未来农业的绿行者

马铁民丨浩丰食品 董事长

下午场:

9.智慧化服务趋势下的农业数字化

宫华泽丨麦飞科技 联合创始人兼CEO

10.生机农业,创造农业的生机

张跃勇丨健翔农旅 总裁

11.千亿规模的替代蛋白市场,植物主义的思考与扩张

张树成丨双塔食品 副总经理

12.携科技赋能产业,布勒在中国的创新理念与实践

杨  湧丨布勒集团 创新生态系统总监

13.日新月着,中国肉食产业链的趋势与机会

张  强丨罗兰贝格 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

14.生物科技 x 农业食品 跨界融合创新带来的投资机遇解析

周桓达丨食芯资本 Bits x Bites 管理合伙人

15.无人化技术如何赋能智慧农业

佟  巍丨极飞科技 公共关系负责人

16.掌握农业与食品科技,掌握地球与生活未来

刘成章丨顶新国际 便利餐饮连锁事业食品安全与安心办公室负责人

17.农业食品领域数字洞察,价值链协作以应对全球挑战和人类未来

朱晓雯丨Plug and Play 投资总监

程   缅丨便利蜂 食品安全委员会主席

魏启令丨艺康集团(Ecolab) 大中华区首席数字官

李   玘丨淡马锡 副董事

何啸刚丨拜耳 亚太区数字创新与孵化总监

18. 食物体系亟待变革,食物循环经济和食物创新解读

高 莹丨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 食物项目中国负责人

1、开幕致辞

玛哈·艾哈迈德(苏丹) |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国别主任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国别主任玛哈·艾哈迈德在开幕式上表示,她谨代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对这一盛会的开幕表示由衷地祝贺,并衷心感谢邀请粮食计划署参加该盛会。在实现零饥饿的过程中,粮食计划署高度重视伙伴关系的发展。其愿意与所有中国伙伴加强合作,与大家共同建设共同的未来,并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2、细胞培养肉的创制及技术进展

周光宏丨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 院士(Fellow)

粮食安全关乎几十亿人生计,前沿技术正在重塑农业食品产业面貌,如细胞培养肉技术就为我们缓解肉品供需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1g肉有1000个干细胞,这1000个干细胞充分地生长分裂,能生产出2万kg培养肉。而传统养一头牛,最起码得2-3年,用细胞培养肉的方式2-3周就能生产出来。由于中国资源禀赋和人类对肉品的需求矛盾太大,故而需要此技术的存在以解决粮食供需问题。

此外,细胞培养肉还涉及到其他挑战:第一,如何获取高纯度的畜禽干细胞并维持其干性?第二,如何研制无血清细胞培养基,降低培养成本?第三,如何实现畜禽干细胞的高密度三维培养?第四,如何提高细胞在支架中的肌肉蛋白生产能力?第五,食品化处理技术、产品安全评价与管理规定、伦理和消费者接受情况。第六,国际竞争与合作。周光宏院士相信,细胞培养肉未来可期,希望产业链上下游、国内外共同努力,实现这样一个梦想。

3、多边合作,未来农业食品集群实践路径探究

乔柯汀(爱尔兰)丨爱尔兰驻华大使馆 商贸参赞

全球同呼吸、共命运,尽管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但中爱双边农业贸易稳步增长。爱尔兰是欧盟的重要成员,中国已成为欧盟重大的战略合作伙伴,2019年,中国成为欧盟农业产品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包括农业产品和饮品,同时欧洲的消费者也希望获得中国的农产品。在“地平线2020”项目以后,双边合作已有20多个项目,其中涉及资金规模超过1.2亿欧元,欧盟委员会邀请60多个中国的专家进一步探索双边合作的可能性。此外,爱尔兰与中国在多方领域保持合作,如食品安全、区块链技术、乳品保障计划和应对气候挑战等。

4、2020未来农业食品创新生态报告

35斗团队

峰会上,35斗发布了《2020未来农业食品创新生态报告》,该报告延续了“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变革”这一研究逻辑,从底层技术、行业应用、产业集群的视角总结了全球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产业变革同时受到宏观经济、全球贸易、资本投入、消费理念等的影响,共同构成了农业食品产业发展要素。解析这些产业要素,即可很好地发现产业变迁背后的关键驱动力,并判断产业走势,更好地配置产业资源。

除了技术驱动这一主线之外,报告还重点分析了影响农业食品产业格局的非技术因素,比如经济水平、居民需求、饮食习惯、国际贸易、资源禀赋等,如果说技术因素决定了行业的天花板,那么非技术因素则决定了行业的边界和内涵。我们看到很多行业现象,都和非技术因素相关,比如欧洲农业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动物福利观念,美洲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和无人化,日本的精细化农业和垂直农业,每种产业特征都有其必然存在的土壤,这是过往在分析产业格局中很少去考量的。技术主线叠加非技术主线,构成了今天全球农业食品行业的面貌,也决定了餐桌的丰富程度和食物系统的多样性。

 5、展望2030,未来食品新风向关键洞察:创新、转型、颠覆

胡  英丨食芯资本 Bits x Bites 市场传媒经理(主持人)

王  可丨艾地盟 中国区战略投资与商务发展负责人

乔全胜丨杜邦 食品与饮料事业部全球创新总监

刘  源丨洽洽食品家族基金昕先资本 高级投资经理

食芯资本、艾地盟、杜邦、昕先资本等行业翘楚,以“展望2030,未来食品新风向关键洞察:创新、转型、颠覆”为主题,聚焦未来十年中国食品产业链面临的创新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圆桌讨论。几位嘉宾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国老龄化、法规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未来十年中国食品产业链面临的创新机遇和重大挑战。而胃肠道健康、运动营养、膳食纤维、功能性原料创新、植物蛋白等细分领域是抓住创新机遇和应对挑战的重点发展方向。此外,与科研技术合作、推动本地化产品创新、与高校建立联系、推动行业法规建设等策略,是与外部协作、共同应对未来挑战的主要方式。

6、组织升级,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晓庆丨农业中关村 总召集人;水木九天科技 董事长(主持人)

夏奇峰丨华为  数字政府农业农村行业总经理

汪彩华丨中化农业  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事业部政府事务总监

宋维平丨大北农 董事常务副总裁

赵永建丨中化中民投资 CFO

“农业中关村”是在海淀区政府支持下将海淀区优质的科研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人才资源、资本资源等凝聚起来,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中国新农业系统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体系平台。农业中关村的几位企业嘉宾针对目前农业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汪彩华女士和赵永建先生认为,中国农业呈现小而散、区域性的特点,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夏奇峰先生认为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务农人员技能不足,面向未来的发展来说,农业人才难以为继;宋维平先生认为农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生产系统,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很难提高利润。此外,几位嘉宾认为,科技创新、智慧农机、规模化投资、精准农业等是解决这些农业问题的重要发展方向。

7、引领智能化农业潮流,变沙漠为绿洲沃土

曾秋朋 丨 耐特菲姆 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以色列60%-70%的国土为沙漠,淡水资源缺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以色列农业的发展,但正是在这地理环境恶劣的国家,我们找到了世界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以色列这个国家一共有700多万人,国土面积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所以农业从事人口只占到中国的2.6%,但他们种的农产品可以满足以色列95%的需求,其出口的水果蔬菜占据欧洲市场的40%左右。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把以色列变成农业发达的国家,这里面靠的是创新和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滴灌技术。耐特菲姆,滴灌技术发明者,其研发的精准滴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并运用于多个领域,表现最好的就是大田作物,如马铃薯、玉米、棉花等。

8、突破传统农业系统,做未来农业的绿行者

马铁民丨浩丰食品 董事长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健康、绿色的消费需求持续上涨。目前传统农业系统生产、消费端状态亟待改善,如在消费端:食品安全、标准化程度低、质量下降价格上升;在生产端: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者老龄化。传统农业面临转化,标准化、设施化、组织化、信息化,加上未来农业的移动化、云化、IOT化、智能化,叠加在一起,使农业技术的发展面向新时代。通过上下游的技术赋能,解决生产端和消费端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智慧温室,植物生长模型,温、光、水、气、肥数字化管控,AGV小车系统,包装、自动设施存储到云端进行优化等,形成端到端的供应,突破传统农业系统,实现高投入、高效率、高质量和高回报。

9、智慧化服务趋势下的农业数字化

宫华泽丨麦飞科技 联合创始人兼CEO

农业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为每一种作物、每一株农作物建立相应地生长端状态,通过数字化给实体作物做价值支撑和提升,更好地做到农作物产品的统一管理。

农业生产过程持续不断地积累了大量数据,数字化能够通过结合作物种植情况、土地种植情况、农产品价值以及丰收状况进行数据挖掘,评估出不同土地的质量,并进行精准调度。此外,数字化技术还能够分析出农产品背后生物进化关系。

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将产区、产地信息数字化,但是远远不够,未来的农业数字化将包含种植管理过程甚至体现出营养成分的保存程度,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与生产场景结合、可持续运转,通过不断完成数据积累,将技术带到产业,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走向世界。

10、生机农业,创造农业的生机

张跃勇丨健翔农旅 总裁

纵观全球化农业生产的变化,现代农业整体包揽了美国农业的大农场模式、日本农业的精细化模式,以色列农业的精准模式、荷兰农业的高科技模式、德国农业的数字化模式和法国农业的合作社模式。对于中国农业的特殊国情,我们对全球几大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机融合,提出了具备新生态、新生产、新服务、新组织四大核心要点的生机农业。其中新生态旨在引导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共生、循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实现绿色发展;新服务则融合生物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产品电商、农业金融等,侧向为农业发展助力;同时培养农业人才、发展专业的农会组织也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未来农业的发展将趋向于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在细分精准而共生的农业发展系统中,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农业向前发展。

11、千亿规模的替代蛋白市场,植物主义的思考与扩张

张树成丨双塔食品 副总经理

从数据来看,目前全球的人造肉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美国人造肉发展情况可以预测中国人造肉市场拥有48.4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并且植物蛋白产品同样具有延伸性,即使从零食、餐饮等其他品类拿下1%的市场也将拥有几百亿的市场规模。此外新冠疫情也暴露了动物肉产业链的不安全性和感染性,间接提升了植物蛋白肉的需求与价值。

良好的发展机遇之下,环保和健康趋势也在助力植物基产业发展。牲畜产业使用了全球1/4的新鲜水源,同时排放出超温室气体200多倍的二氧化碳,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同时消费人群的健康意识觉醒后,也更加看重植物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正是二者交互向前,侧向助力替代蛋白产业发展。

12、携科技赋能产业,布勒在中国的创新理念与实践

杨  湧丨布勒集团 创新生态系统总监

布勒和所有进入中国的海外企业一样,都经历了本地化展示、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探索、本地化创新的4个阶段,其中布勒的本土化创新已经逐步建立起贴合中国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创新上,布勒不仅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同时也会联合客户、供应商以及全球学术网络,调动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合作创新。目前布勒创新的焦点主要包含食品板块和非食品领域的材料和智能制造板块。在食品领域,寻找新型的替代蛋白原料以及做好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和安全性是主攻方向;在智能制造板块,布勒提出了智能食品工厂的概念,智能工厂应该具有专业的设计团队、高性能的信息化处理技术以及硬件加工设备,从而防止产品加工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13、日新月着,中国肉食产业链的趋势与机会

张  强丨罗兰贝格 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

在未来的大趋势上,尽管存在植物基等替代蛋白的机遇,但动物蛋白仍然会主导整个市场。未来市场还将受到非洲猪瘟的持续影响,肉类消费小幅下滑一段时间,但中国猪肉市场供需相较平衡,预计市场回暖后将保持稳步增长。从中国肉食产业现状来看,肉食产业链尚未完全整合、养殖、屠宰、加工端口都相对小而分散,并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整体效率存在一定提升空间。此外,消费升级后居民消费倾向由热鲜肉转向冷鲜肉,将促进肉类食品向品牌化转型。整体来看,面对未来发展,产业集中化实现规模扩张、全产业链整合完成周期应对以及效率提升、管控机制、渠道创新都是未来中国肉食产业链发展的主要重点。

14、生物科技 x 农业食品 跨界融合创新带来的投资机遇解析

周桓达丨食芯资本 Bits x Bites 管理合伙人

如今生物科技已经非常普遍地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食品生产加工的融合却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像互联网不断转变,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到后来移动支付、社交媒体、电商渠道、共享汽车等等,生物科技能够做到的还远不止于此。目前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已经非常领先,因为我们既不缺少创新品牌管理能力,也不缺少在发酵生产和加工方面完整的供应链基础,我们可能缺少生物设计能力。食芯资本投资食物领域和芯片公司,希望把生物科技与农业食品的融合及芯片的研发设计能力留在自己的手上,从生产到加工,打造出更坚韧的中国农业食品供应链。

15、无人化技术如何赋能智慧农业

佟  巍丨极飞科技 公共关系负责人

中国农业受到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影响,即将面临“无人种地”的困境,同时国家也意识到农业即将面临的危险,政策之下农村土地迅速流转,也使得“无人化”设备需求增加。总体而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田管理环节机械率低、资源浪费,这固然为无人化技术提供了庞大的需求,同时也是无人化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要将挑战转变为机遇,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点需要通过遥感无人机、农业物联网等建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铸成无人化技术发展的有力地基;其次还需要开发精准的农业装备,提升劳作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打造智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一体化、规范化作物管理,也是使传统农业过渡到智慧的必要措施。

16、掌握农业与食品科技,掌握地球与生活未来

刘成章丨顶新国际 便利餐饮连锁事业食品安全与安心办公室负责人

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微笑曲线,农业是最两头的环节,连接到零售、线上线下等等,而串联这条产业链最核心的就是科技。如今科技与农业和食品都有非常深刻的交融,于农业科技部分,可以看到全球都在不断地利用新技术来促进整个农业生产,除了生产部分,更重要则在于农产品品质的稳定,以及特殊营养需求调控,但刘成章认为仅仅农业本身有科技做硬支撑还不够,跨行业的融合和创新赋予了农业科技不断向前的活力科。

在食品科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衔接提升了便利性,与时俱进的食品科技创新力还包含了个性化食品以及个性化的营养建议,包括食品3D打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以期满足消费者的定制化需求,而大数据方式则帮助食品科技方面能够赋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对于未来生活,我们已经明确寻求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同行的大道,其中不断涌现的如纸吸管等都是科技带动生活的赋能。

17、农业食品领域数字洞察,价值链协作以应对全球挑战和人类未来

朱晓雯丨Plug and Play 投资总监

程   缅丨便利蜂 食品安全委员会主席

魏启令丨艺康集团(Ecolab) 大中华区首席数字官

李   玘丨淡马锡 副董事

何啸刚丨拜耳 亚太区数字创新与孵化总监

围绕着农业与食品的数字化,在不断发展中还需要分别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看具体的细分发展,但同时也要具备整体设计,以协作融合的概念使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完成数字化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便利蜂位于产业链的下游,在为消费者实现更便捷的需求后,也更快地接受到市场反馈,率先提出数字化变革需求,并不断将需求向上传递,刺激产业链中部企业做出改变。以食品安全需求为例,便利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席程缅指出,便利蜂通过数字化app端口使管理人员能够零距离实时掌握线下门店的食品存储温度,但零售端终究只是销售平台,更深入的数字化还需要从上游物流储存环节出发。

对此,艺康集团(Ecolab)大中华区首席数字官魏启令表示,中游企业在数字化改革中,应该更了解客户的用户在消费时会关注什么:“目前我们发现消费人群对于食品安全的评判趋向于更具象化,不再满足纸质的安全证书类,他们更想知道某个产品什么时候是谁用了什么东西怎么做到清洁,怎么做到食品安全,以及储存温度具体是多少等等。”而这也是艺康作为中端衔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将要实现的明确目标。

拜耳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拜耳亚太区数字创新与孵化总监何啸刚认为,尽管我们通过冷链技术、前置仓等提升了供应链储运,但目前生鲜未被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在于生鲜生产环节,生产环节无法预测,充满不确定性,这个环节带来的所有的交付压力,最后都集中在供应端,交付端。在未来发展趋势中,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通过数字化的科技重塑供应链,以开放发展的支点串联整个产业,以标准化统一生产流程,用科技感知消费者的商品需求,让智能化生物模型补全农户和供应链急需的重新对商品定义的能力。

18、食物体系亟待变革,食物循环经济和食物创新解读

高 莹丨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 食物项目中国负责人

根据数据显示,在现存的食物系统中,如果全球生产28亿吨的有机物质,最终却只有2%的有机物质能够被吸收利用,为减少这种食物浪费,高莹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打造一个更可持续的食物体系。要打造全新的食物系统,首先要从设计之初避免废弃和污染,大规模地推动再生农业,保障可持续发展,其次延长产品和材料的使用周期,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去重建本地联系,促进自然系统再生,同时也应当“食”尽其用,避免主观上的食物浪费。

扭转地球生态和气候变化单靠能源结构的转型是远远做不到,这一目标还需要依赖产业、生产和消费意识在本质上的改变,从而推动整体的减排力量,完成食物系统的更新。

近 期 推 荐

2020国内农业&食品科技创新投融资回顾,“韧性”彰显逆势增长生命力

打破边界再出发,农业创新系统的破与立

“硬核科技”与“软性实力”兼备,产业竞争焦点变迁启示

十年千亿,3种不同类型投资者如何在农业食品领域押重注、选行业?

农业食品技术创新趋势和应用场景解析,产业变革推动价值链重塑

全球食物系统“4+1”影响模型,多因素融合下的创新图景

一文看懂全球农业竞争力,成为农业强国怎么做?


声明:本文来自35斗,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