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值得一看的观点及点评

 谭天论道 2020-12-16

喻国明谈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传播学需重新认识互联网 

首先,互联网不是单纯的一个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根据现在我们比较深入的研究,它应该是使社会、现实、市场重组的一个结构性因素。换句话,它是一种重新构造市场、构造现实的结构性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使我们现实的环境和规则,都有了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比较明显的表征,去年启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学卷和传播学卷的撰写工作,专家们共同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原有的新闻理论、新闻实践的知识体系,跟今天的这种现实相比,其实已经相去甚远了。其次,从新闻传播这个理论的学术逻辑角度来说,其实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困顿和危机,也要求我们的教学和实践以及研究要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相应的行动逻辑。

点评:我赞同喻教授的观点并有同感,现在不少新闻传播学者爱说互联网,有的甚至言必新媒体,其实知之甚少,且对互联网和新媒体有许多认识误区和盲区。日前某教授申报国家重大项目,想把我的新媒体研究成果纳入其申报书中,我说你确定你涉及的新媒体是我研究的哪一部分吗?

刘瑜:为什么我不喜欢学术圈子
我不喜欢学术圈子,就是个“学术产品”的流水线而已,这一点美国中国都差不多。跟智不智慧没啥关系,重要的是标准化。 大部分美式社科学问的特点就是:精致地平庸。(相比之下,中国社科学问到目前还大部分停留在“不精致地平庸”这个水平上)。美国这个体系不太关心你是不是平庸,但是非常关心你是否精致。以前一个经济学朋友跟我说:只要我用数个复杂的模型作为论证方法,哪怕我的结论是“人渴了就想喝水”这样的废话,也会有很多杂志愿意发我的文章。 显然这个体系里也有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人,但是在这个体系里存活,并不要求你非常聪明和出色。你比较“乖”,比较顺从流水线的生产规则,对于生存才是更重要的。 甚至有时候“灵气”有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因为有灵气的人容易产生反抗“标准化”的冲动。

点评:我记得有人曾问过季羡林大师,说你研究这些高深的学问有什么用,大师沉吟了一会儿说:精致。据说有些学者也不认可季先生的贡献。我无意也无力评价季老的研究,只是想说学术研究有两种偏颇:一是有学术没研究,二是有研究没学术。既有学术又有研究的极少。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我想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排名根据重要性:
人品、能力、投缘
一、人品
基础项:善良、正直、负责
科研相关项:进取、有一定承受能力、好奇心
加分项:乐于助人、大度、幽默(这个要求有点高)、为他人着想、细心、独立  二、能力
基础项:生活能力、基本的学习能力
科研相关项: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 三、投缘
呵呵,这玩意儿不可言传。四、批判和挑战精神、真正的学习能力
严重加分项: 批判和挑战精神、真正的学习能力
太、太、太重要了。
通常的好孩子们都太听话了,尤其是女生。碰上女小人这么个不按牌理出牌的老师有点麻烦。
学生总听导师的,导师又听谁的?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最低要求是在自己的课题上超过导师,让导师听自己的。
我喜欢学生告诉我“老师你错了”。
有个姑娘,含着眼泪告诉我“老师,我一定要读您的博士,我要学新的知识,我一定会努力、、、、、、”
“我没有新的知识教给你,倒是希望从你那里学些新的知识”
“努力学习对小朋友很重要,对博士来说,有效学习才重要”   
“我很感动你愿意大把时间跟着我学习,很抱歉我没有大把时间来教你”

点评:这些观点对硕士生亦然。我喜欢这句话:我喜欢学生告诉我“老师你错了”。我喜欢能够跟我争论的学生。大学的教学关系是Learning和Teaching,研究生是Studign和Guiding。我常问一些乖学生,到底是你做研究还是我做研究。导师只是一个给你的研究挑刺的人。当然也会对你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给些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