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字体,说纸张 | 由荣宝秋拍114种明版古籍,赏明代版刻风景

 星河岁月 2020-12-16

由荣宝秋拍114种明版古籍,赏明代版刻风景

文 | 李林昊、辛渭、王兴(北京荣宝拍卖)

明代,在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可谓“晚近时期”。中华文化继唐宋时期的高峰后,在明代也有重要发展。雕版印刷技术在宋代开始大规模应用,并在明代迎来了全盛时期。技术的发展、需求的增加,使雕版印刷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明代的刻本到底是怎样一种整体风貌呢?它一定是多元的,因为各个时代的风气总会在当时的雕版特征上有所反映。我们剥离更多复杂的因素,单以时间为线,以北京荣宝2020秋拍“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及古籍善本”专场的明版古籍为研究样本,以字体为具体研究对象,发现其中共性,剖析背后成因,尝试为读者梳理出一条有关明代版刻的简单脉络。

“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及古籍善本”专场有明代刻本114种,包含递修本(宋元明、元明)7种,明代佛经(经折装及线装)22种,明代早期刻本9(正德以前刻本),正德至嘉靖间刻本19种,明代套印本7种,蓝印本1种,版画类4种,基本涵盖明代各个时期,除活字本外,各种印刷工艺基本齐备。

首先是明早期刻本。明早期刻本存世极稀,由于上承宋元,尚没有形成新的面貌,同时由于资料稀少,不易研究,所以该时期的很多版本都有被历代藏书家定为元版的“误判”。此时期版本多为黑口,大字写刻。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有准确出版时间的,多为明内府刻本,开本阔大,刷印精到,很大程度保留了元官刻的气度,字体由赵体过渡为沈度体,笔画则由瘦劲变为丰满,这一改变反映出新的大一统时代的全新精神面貌。这一改变过程在永乐一朝基本完成,在lot1106《元史》与lot1107《资治通鉴纲目》的对比中尤其可见。民间刻本见lot1110《史钺》,字体书写相对随意,刊刻不精,字体的时代特征未能凸显,但依然通篇写刻,说明这一时期的雕版印刷,还是在极力复原写本原貌,在用刀适应笔。

lot1106《元史》

lot1107《资治通鉴纲目》

lot1110《史钺》

弘治正德年间,文坛出现前七子的“古文运动”,古籍也随之风貌大变,全面仿宋,书口由黑口变为白口,字体也开始模仿宋版(可观察lot1114《法帖刊误》),大量唐宋及之前的作品被重新出版,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书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出版效率显得至关重要。雕版环节在整个出版过程中最为费工,“刀适应笔”开始转变为“笔适应刀”,字体笔画开始变为粗细一致。到了嘉靖,仿宋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字体:宋体字(后人也称之为“嘉靖体”,有学者认为日本称之为“明体字”更为妥帖)。这种“笔适应刀”的字体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一项重要的印刷技术革命,但它大大提高了雕版的效率,且它的产生一直影响了之后400余年的中国出版印刷业。当然,以这种字体改革带来的雕版印刷业效率的提高,客观上使得金属活字的应用和改良失去了市场动力。

lot1114《法帖刊误》

“宋体字”很快为写工和刻工们所熟悉,推广甚为迅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宋体字”因其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很快为士人们所追捧。在lot1128《南华真经》、lot1130《唐文粹》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其字体横画收尾标志性的三角、捺画刻意加重的收脚,充满着全新的节奏之美。到了明末,“宋体字”甚至反过来影响当时的书法之风,我们不时能从当时的墨迹和碑刻中看到“宋体字”的影子。“宋体字”也成为一种专有名词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

lot1128《南华真经》

lot1130《唐文粹》

随印刷技术一同发展的,还有造纸技术,白绵纸便是明代中叶造纸工艺的巅峰之作,这种纸张,以树皮为原材料,洁白光滑,韧性极强,虽历经四五百年,但大多触手如新。宋体字加白绵纸,共同成就了古籍版本学中一个辉煌的名字——嘉靖白绵纸本。单只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从古至今的藏书家兴奋异常,晚清民国时期,从藏书家们的室名——“百嘉室”或“百靖室”,可以看出他们收藏嘉靖白绵纸本的志趣。以当年古籍存世之丰,诸名家财力之雄厚,尚不易实现,更何况又经历百年之变后的当今,嘉靖白绵纸本更为珍稀。

本场所见嘉靖白绵纸刻本10种,单以字体而论,最具代表性的为lot1134《水经注》,为典型嘉靖宋体字。黄永年先生认为,“标准嘉靖本发源于文化中心的苏州继而风行各地。”(《古籍版本学》p120,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此本刊刻者黄省曾正是正德、嘉靖年间苏州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其刊刻的书籍也能充分代表嘉靖时期苏州地区刊刻印刷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书籍刊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lot1134《水经注》

lot1116《前汉书》和lot1126《锦绣万花谷续集》两种为藩府刻本。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及其之后各时期的明代藩王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藩王通常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拥有大量的个人财富,但却被禁止涉足政治,其在文化上的喜好和诉求便不惜成本地予以呈现。他们所刻之书多品位较高,底本多直接来自内府所藏颁赐之宋元版,校勘精审、刊刻精整、用纸极佳。

lot1116《前汉书》

lot1126《锦绣万花谷续集》

嘉靖之后的万历时期是明代刻书的又一“高光时刻”。我们已经分析到嘉靖时期在字体方面还存在过渡时期的种种风貌,但到了万历时代,则迎来了大一统,“宋体字”刻书已经全面成熟并占领市场,我们甚至很难从字体上判断出该种版本刊刻于何地,是官方刻本还是私家刻本。Lot1151《李诗集注》和lot1156《艺文类聚》便是万历宋体字的代表。

Lot1151《李诗集注》

lot1156《艺文类聚》

印刷工艺的核心技术已经完全成型,再要创新,就只能别出心裁,lot1140《七经图》、lot1162《后汉书》呈现双印这种独特的技术,这种技术要求一版印制两次,形式极为美观,字迹十分清晰,在七经图的扉页,还有专门的刊记作为防伪标志,标识出其独特性:“绵纸双印恐有赝本用古双琱玉为记”。但是双印技术似乎流传不广,清代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到了民国也只有醉心于明版的陶湘使用双印技术印制其《影宋本百川学海》。

lot1140《七经图》
“绵纸双印恐有赝本用古双琱玉为记”标记

lot1140《七经图》

lot1162《后汉书》

双印技术没有流传开来,但另外一种技术却在大放异彩,那就是多色套印技术。万历年间湖州闵氏、凌氏二家开始印制套印本,两家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正是这种技术的竞争,使套印本从双色、三色直至五色,套版精准、敷色雅致,成为古籍善本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欣赏类珍品。由于两家刻书风格接近,后世难于区分所以直接统称为闵凌刻本。多年以后,两家共同缔造的成熟的套版印刷技术不断繁衍、生长,开创出别开生面的艺术新境界,木板水印、饾版拱花技术制作出的笺谱、书画谱、年画,后来启蒙日本的浮世绘,影响欧洲的印象派绘画,推动了世界艺术的进程。Lot1142《南华经》为五色套印本其中浓墨和淡墨两色,差异非常小,只有上手实物,才能体会其精妙。Lot1144《文选尤》、lot1145《唐诗归》号为三色套印,lot1141《檀弓》、lot1143《楚辞》、lot1146《花间集》、lot1147《晏子春秋》均为双色套印。万历年间依然保留有一小部分写刻本,lot1148《山堂肆考》为其代表,时代风格浓郁。

Lot1142《南华经》

Lot1144《文选尤》

lot1143《楚辞》

lot1148《山堂肆考》

经历嘉靖万历两座高峰,明版书之花已经开到荼蘼,只能中规中矩,小有可观。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字体变为瘦长,lot1173《逊志斋集》为其典型代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出版机构:汲古阁,汲古阁是在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汲古阁很快成为一个品牌,所印书籍也变成一种通行海内的商品,所谓“毛氏之书走天下”,汲古阁主人毛晋通过经济手段,广收善本,使汲古阁成为集藏书、出版、印刷为一体的“出版集团,毛晋本人更是一位懂书爱书的文人,出版了许许多多的精品,lot1175《唐四家集》刻印极精,白绵纸印制,品质直追南宋书棚本《唐人小集》,为书林所重。甚为难得的是,此书保存了明代原装书衣签条,我们可以通过此书与这位跨时代的出版家隔空对话,这位把自己的以藏书雅好成就辉煌事业的人物,绝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Lot1176《剑南诗稿》为汲古阁刻书较为典型的字体,字体变扁,解体大方,这种字体直接影响到清代初期的版刻字体,直至下一个高潮,清三代精写刻的出现,才退出历史舞台。


lot1173《逊志斋集》

lot1175《唐四家集》

Lot1176《剑南诗稿》

最后附上常见字“之”字在明代版刻中的演变图标,管中窥豹,以备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