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大家失望了,史书记载的伊河源头闷顿岭,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豫西人文摄影 2020-12-16

为了探访伊河的源头,已经在栾川县陶湾镇呆了一个多星期,今天进发的目的地是史书中记载的伊河源头----闷顿岭。而回到宾馆敲下第一行字的时候,禁不住思考:等了我一个多星期的朋友们,让你们失望了?

让大家失望了,史书记载的伊河源头闷顿岭,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栾川县志》记载:“鸾州是栾川的古称,因有形似凤凰的鸾鸟在此栖息而得名。伊河就是古之鸾水。”《山海经》中说:“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中也说:“伊水出上魏山。”蔓渠山和上魏山是闷顿岭的古名,所以人们通常认为,伊河的发源地在栾川县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根。

从陶湾镇出发,沿着311国道一直前行,到庙底村转入郑卢高速的施工场便道,一路打听着,终于来到陶湾镇三合村。

虽然路上开着导航,千万别迷信导航,腾讯和百度两家导航就把我们导到了已经废弃的老路上,如果不是有好心人拦住我们,可能就把车开到满是积雪的垃圾掩埋场了……

天气不是很好,大早上天空就是灰蒙蒙的,三合村的路边,没有见到一个人,就连村部附近的商店,也锁着门。好在三合村的闫书记值班,当得知我们要探访闷顿岭之后,有些不相信的说:“山上还有雪,天镇冷,哖真要上去?”

得到确认后,闫书记打了个电话,告诉我们:“你往底下走,就是一公里左右,左边是金矿,右边有一颗大核桃树,我叫人在那儿等着,给你说说路。”

值班的闫书记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看起来非常繁忙,道谢之后,按照他说的方向,留意着路边的人。终于在大核桃树下面见到了我们的向导刘大叔。

刘大叔很健谈,问起来伊河源头的起源,大叔告诉我们:在闷顿岭根的梯田边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碾盘,水就是从那里流出来,在他小的时候,泉眼有碗口粗,6、70年代修梯田,也没人敢动那块石碾盘,就在石碾盘边上垒起了石墙。按照老人们的传说,石碾盘下面是一口石锅,锅里的水盛不下了,就流出来往下汇成伊河,要是把那口石锅毁坏了,地下就会发大水,栾川县城可能不保……

刘大叔的语言是很纯粹的农家闲话风格,描述的故事却很神奇,更加重了我们爬山的信念。

“往里走有两家哩房子,头一家在路底下,家里没有人住。最里面那黑山底下,哪儿有一家,住哩还有人,水头就在那房子后面不远。到那儿都能看见,多大一盘石碾盘。”刘大叔指着远处黑压压的松林告诉我们,“就是路上有雪呀,你们注意安全。”

尽管上一场雪已经过去4天了,山上也化得差不多了,沟里的小路上,还有薄薄的一层积雪,表面融化后结了冰,走在上面发出咯吱、沙沙声。

山坡边上,是一尺多宽的鸡肠小道,除了脚下踩着积雪发出的咯吱,以及自己的喘气声,这山沟里还真是“万籁寂静”。夏天时候那些讨厌的知了,婉转歌唱的小鸟,通通没有了影子。

一片死寂。如果说焕发着生机的,就是路边这些不知名的小灌木,枝头上已经绽放出了花苞。

突然,前面的空地里扑棱出来一个活物,嘎嘎怪叫着,吓得小郭“妈呀”一声,仔细看去,是一只躲在草窝子里的野鸡,被我们惊扰到了,连飞带跑的冲向几米外、对面的树林。

回头再看沟底的村庄,有些人家的房檐上青烟袅袅,那是他们在家里烤火取暖。对面的大山上,似乎有着更加厚实的积雪。“咱们沿晌午能回来不能?”小郭问我。不知道,我们现在,连住人的那座房屋也还没有见到呢。

栾川山里的气温低,通常一年只种一季粮食,种玉米或者土豆。清明前后种玉米,收获就到了秋分、寒露了,一年生长6个月左右,因此栾川的玉米糁熬粥,味道很好,成为不少游客到栾川必带的当地特产。

梯田里还有一些零星的玉米杆,路边上,主要就是这两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了。尤其第二种,缠绕着路边的小灌木,时不时的绊一下脚,结着一层冰壳的积雪小道本来就不是很好走,这些胡乱缠绕的植物,更要提醒你小心的走路。

大约就是5、6里的样子,终于看到了山谷最里面的一户人家,远远地,就有一只土狗对着我们叫,随后又从玉米杆堆里面钻出来两只狗,叫的一个比一个厉害。

弯腰,随手捡了一块土坷垃,扔了过去,小狗夹着尾巴就跑,跑到房子的边上,吟呜两声,于是三只狗站在了一起,仰起头,又叫了起来。

“有人没?家里有人没有?”我问。最近的房子门响了一声,却不见有人出来。三只小狗且叫且退,最终在我侵略性的步伐下,退回了上房门口的狗窝里,小声叫着。

刘大叔说水头,或者叫泉眼,就在房子附近的石碾盘下面,而到现在,石碾盘没有见到,磨盘倒是有一个,绕着走了一圈,咋看也不像能出水的地方。

家里没有人,厨房里发出的声响是饿了的小猫,看到我们,迅速爬上屋顶,可怜巴巴的“喵喵”叫着,那三只小狗这时候已经也不再充满敌意的叫了,站在台阶上面摇着尾巴,盯着我们。

从包里掏出来一块蛋糕,分成四块,丢了过去,一只小狗吓得趔着后腿向后退,倒是小猫勇敢的扑了过去,叼起一块就跑,三只小狗才纷纷凑近闻,用前爪扒拉一下,小心翼翼的叼起来……

屋檐下吊着玉米,院子里,一口破锅里面栽了一蓬小葱,上房门口还有方便面和营养快线的盒子,说明这儿住的有人,只是现在不在这儿了。我们还不知道这儿住的是谁,只能等下山以后,询问热心的刘大叔。

房子附近的小沟壑里面,砌了一方水窖,应该就是山下村里人吃水的源头。只不过小河谷里到处都是落叶腐泥,以及一群不讲卫生的母鸡,随处大便。真不知道下面村子里的老人,饮用这样的泉水,竟然普遍能活到80多岁。

剩下的山已经不高了,在山下看不到刘大叔说的石碾盘,准备放飞无人机查看,却连一块平整的地方也没有。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伊河源头竟然没有水?

前几天去过的不管是龙潭沟还是打金沟,最起码山谷里都是清澈的溪水,在这儿,已经爬了3公里左右山路了,除了地边极其可怜的雪水融化,连能捧起来洗手的地方都没有?

难道我来的是一个假的伊河源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