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有三苦

 理想192qoteiwo 2020-12-16

很喜欢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的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璀璨的星空点亮漆黑的夜,高尚的道德驱散内心的恶,而读书正是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善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

世间所有值得人们为之终生努力奋斗的事业无不凝结着苦,读书亦复如是。读书的苦味千般万种,最令人铭心刻骨的苦莫过于读书“三苦”。

每一个读书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这就有了与读书相伴生的清贫无依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板凳要坐

读书有三苦

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选择了读书之路,便要抛舍沿途所见到的的种种繁华,相较于茫茫不可预知的远方,繁华会轻易地迷住人的双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读书人多半会经受不住路途的诱惑而放弃求学之路。贾平凹说:“好读书就得受穷!”读一辈子书,虽满腹经纶,仍不免于半生潦倒,终身困窘的士子不胜枚举……每一个看不到远方仍在坚持读书的人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勇士,每一个勇士都在清贫之路砥砺前行,其中的孤独、无依之感,只有局中人才会倍感凄凉,才能了解个中滋味……

如果说在读书之路上前行是一种修行的话,生活上的清贫、无依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何况又要附加内心煎熬之苦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的书籍,打开历史的大门,皓首穷经的读书人总会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从百家争鸣到“文以载道”的韩愈,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再到“心即理,致良知”的王阳明……无数的读书人通过捍卫他们心中的“道”来影响整个整个民族的性格,而他们心中的“道”又是通过怎样的内心挣扎、煎熬而得出的?我们已无从知晓。撼山易,撼读书人心中的“道”则难。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人们所经历的苦难,更在于人们面临苦难时的选择。当经典呈现的真理与社会宣扬的铜臭龃龉时,是弯腰低首,还是捍卫心中的“道”,无不在煎熬着读书人的内心,每当选择了卫“道”,内心的坚毅便增加一分……

相较于清贫无依、内心煎熬,沉沦之苦才是读书苦中的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每一个读书人都渴望兼济天下,然而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成为时代的幸运儿,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沉沦在历史的长河里。以唐朝为例,在享国289年的时间里,有2000多位有名姓的诗人留下过存在的足迹。据《旧唐书》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无疑是这两千多位诗人中的幸运儿,我们不禁要问,剩下的诗人都去哪了?是否被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如果来一场时空穿越,李白自己是愿意被人称之为李丞相,还是谪仙人?杜甫自己是愿意被人称之为杜刺史,还是杜诗圣?那些籍籍无名的诗人是愿意做一个有作为的政客,还是愿意做被命运放逐的骚人?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当与时偕行的读书人当才华得不到施展时,是否会顾影自怜之叹?“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沉沦中勇于抗争,在黑暗中发现生命的光才是读书人真正的脊梁……

读书虽千万般苦,又有“三苦”时刻萦绕在心头,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读书?(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