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刽子手行刑时,为什么要往大刀上喷酒?

 杨角风发作 2020-12-17

有人问:电视剧中有关古代行刑的镜头,为什么刽子手都要事先往刀上喷酒?

提出这个问题一看就是被电视剧忽悠得不轻,其实刽子手在砍头之前根本没有喷酒的说法,有个别刽子手行刑前会喝酒壮胆倒有这个可能。

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古代文学作品里凡是涉及到斩首的段落,都没有描述过刽子手有往刀上喷酒的习惯,基本都是手起刀落,干净利索,拖走一个,再来一个。

既然话说到这了,那么这个现象为何会在电视剧里频频出现呢?就没有一点根据吗?我个人认为,这个用酒淋刀的行为也不是完全不着边际。

首先,对于古代封建迷信很严重的人来说,从事刽子手职业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不光自己心里不舒服,别人也认为你晦气的很,不愿意和你打交道。做刽子手的人虽然收入可观,但往往终身娶不到媳妇,没有人愿意把自己闺女嫁给这种人。为了生活,刽子手不得不承受孤独和外界指责的双重压力,这个时候酒对他们来说就很关键了。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尤其对于那些自个就比较迷信的刽子手来说,酒肯定是自己精神寄托的一部分。所以不排除有的刽子手在砍别人头之前喝几口酒提提精气神,那么这就有操作的空间了。比如我们知道给死人祭祀的时候经常会用到酒,这就说明很有可能有些刽子手为了追求心理的慰藉,砍头前或者砍完头后,撒酒祭奠一番。

虽然刽子手工作核心是不变的,但是个人习惯是各不相同的,清末民初有个刽子手叫邓海山,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经他砍头的人有二三百名,他的习惯就是砍完头转身就走,谁叫他也不回头,目的就是避晦气。

所以说指不定就有人的习惯是刑场上喷酒,作为自己避晦躲灾的一种手段。再加上这种行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很有仪式感,逐渐被人效仿或者流传,美其名曰祭刀,当然以上仅仅是一种推测。

往刀上喷酒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保护刀具,刽子手所用的刑具是非常苛刻的,同样的这个工作对刽子手本人的技术要求也是非常苛刻。娴熟的技术加上好用的刀具才能做到手起刀落,不然技术不好或者刀太钝,很有可能砍到一半被骨头卡住而砍不下去。这对于一个刽子手来说是非常丢人的事,包括腰斩也是这样,如果一刀砍不断不但当官的会辞退你,连老百姓也会笑话你。

有的说法是刽子手刀再钝也不会去磨,还有什么午时三刻问斩等等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刽子手一般都会提前收到行刑公函,提前准备斩首的工作。处以斩刑的人数如果过多,那么刽子手还会多准备几口刀,就是为了防止一把刀砍钝了影响自己工作的完成。

这也是为什么往往有罪犯的家人会提前贿赂刽子手,目的就是让他把刀磨快,争取一刀解决,减缓罪犯的痛苦。

刽子手本来人际关系就难处,再丢了饭碗那可就完了,没人愿意雇杀过头的人干活,那刽子手就得活活饿死。所以刽子手一般都比较爱护自己的刀具,平常除了打磨仔细还要注意保养,砍人头就会沾上人血,清洗不干净的话,刀就越来越钝。因为血液里含有无机盐和水分,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电化学腐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锈了。但是如果用酒水淋在刀上,就可以尽可能避免血液粘在刀身上,延长刀的寿命。

其实过去不光是刽子手不受人待见,连屠夫都受人鄙视,比如孟子很早就说过“君子远庖厨”。一般来讲君主都讲究仁慈,不愿意看到血腥的事物,普及到老百姓,也就对这类职业敬而远之。

久之,屠夫也罢,刽子手也罢是不吉祥的象征,也就往往带上了神秘面纱,表现在影视剧上,往往就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他们都很壮,很胖,实际上,一脸横肉,凶狠,冷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等等等等。

说了这么多还是得告诉大家电视剧里演的不全是真的,比如“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两句只有明清的太监会用,不是哪个朝代上来都是这两句。

再比如大侠进门就要两斤牛肉,牛在古代是重要生产工具,是不可以随便上餐桌的。

再比如行走江湖,动不动就扔出碎银子,跟掌柜的说不用找了,其实民间很少使用银子的。

也就是诸如此类我们习以为常的镜头,其实都在误导我们,那么刽子手到底行刑前往刀上喷不喷酒,还真查不到相关记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