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度微访谈之杨瑛篇:“作家”和“编辑”两种身份,你更喜欢哪一种?

 向度文化 2020-12-17

向度

微访谈

作家”和“编辑”两种身份,你更喜欢哪一种?

杨瑛

杨瑛,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2009-2012年就读于内蒙古大学文学创作研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7届高研班学员。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散文编辑。出版小说集《城市森林的等待》、散文集《河流》。作品散见《青年文学》《民族文学》《散文》《美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编辑奖。

向度文化:首先祝贺你获得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编辑奖。在此之前有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奖?

杨瑛:谢谢。虽然没有想到,但接到通知的时候也不是很惊讶。在这届评奖中,有8篇作品我是原刊责任编辑,它们被《散文海外版》转载后成为候选篇目,其中傅菲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神的面孔》获得百花文学奖散文奖,我因此获得了编辑奖。这要感谢作者,感谢我工作的《草原》杂志,它创刊于1950年10月,明年创刊70年了,是内蒙古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是内蒙古唯一一家省级汉文文学月刊,主编阿霞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领奖那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生命的奇异和惊喜,好像是自然而然。”

向度文化:从颁奖视频里看到,蒋子龙先生在代表小说作家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百花文学奖是将军里面选元帅。这句话怎么理解?

杨瑛:百花文学奖初创于1984年,每两年一届。是从《小说月报》《散文海外版》这样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选刊里评选出最好的作品。这届的评选范围是2017—2018年刊发于《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原创版》《散文》《散文海外版》《科幻立方》的作品。获奖编辑代表《当代》主编孔令燕老师的获奖感言对我有很大激励,她说:“接到获奖消息的时候,内心充满温暖和感激。这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奖,因为它从设立之日起,不仅奖励写出了优秀作品的诸位作家,而且关注到作品背后的编辑,是对编辑工作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向度文化:能简单说说你的日常编辑工作内容么?也让大家了解一下编辑工作的辛苦和不易。

杨瑛:我之前从事过长达十二年的微机打字员工作,编辑工作和这个异曲同工,就是坐在电脑前,看着别人写的文章一动不动。编辑工作的日常很简单,每天打开邮箱,点开文章。之前的工作炼就了我的一动不动。之后就是沙里淘金,看上去满眼都是沙子,但因为相信金的存在,就不会被这种重复枯燥影响,我是相信能看到金的人,所以就不厌其烦。刚做编辑的时候,我很挑剔,做了七八年以后,越来越包容,每一点好都值得珍惜。

向度文化:作为一个作家,从你的第一部小说集《城市森林的等待》到第一部散文集《河流》的出版,其间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编辑工作已经影响到了你的文学创作?在“作家”和“编辑”两种身份中,你更喜欢哪一种?

杨瑛:都喜欢,它们是可以统一的,不像鱼和熊掌那样二律悖反。我先是一个写作者,在写作了一个时期后,又在内蒙古大学文研班上了三年学,之后做了文学编辑。在做编辑的前三年,我什么也没有写,大约是在适应这份工作。大脑像一个二十四小时播放的唱片,在别人的作品里萦绕,才思滚滚流向作者。看到别人写的好,就特别开心,也会冲淡自己想表达的那种喜悦。有时也觉得是不是自己不会再写了。但重新开始写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变化,用另一种角度开始思考文学之后,我的创作获得了一次进步。

向度文化:能具体说一下这次进步吗?

杨瑛:我最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鲁院有一个作品研讨课,请了一些专家对选出的学员作品进行研讨,我的散文有幸入选。专家老师们指出我的写作从2017年的《端午》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了2018年的《你好,机器》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语言的有效性提高了,细节新鲜稳固,个人体验方面写的很好,还思考到了从牧业文明到二进制思维的变化,从机器的精密到星空法则的想象,给“0和1”这样的机器语言赋予了古老的诗意和生活美学。

向度文化:作为编辑,你的用稿标准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在你的眼里,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得是优秀?

杨瑛:打开一篇文章,它吸引我的一定是新。新的语言,新的细节,新的生命气息,都会打动我。之后就是看它的文学性,是不是文学的表达,不是哲学的、历史的、风俗的,在散文投稿里这样的文章很多,散文写作需要这些方面积淀,但写的时候要像什么都不知道。文学是心灵的表达,世界越来越同质,不雷同的是心灵,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不一样的。《散文》杂志的封面有六个字:“表达你的发现”,这基本就是标准了。如果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历史经验对接,有跨越时空的深层次思考,一个人的生命与周遭的生命相契的时刻,就是一个神奇的文学时刻。

向度文化:很久没有看到你的新作出现了,能透露一下最近的创作动态么?

杨瑛:最近在新写两篇散文,还想重新写《河流》,这与在鲁院研讨作品时指导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鲁院写作状态很好,有一天早上写了二千字,这种状态只有在写《城市森林的等待》时出现过。在鲁院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希望这些慢慢地能体现在之后的作品里。

向度文化:对编辑工作有什么新想法?

杨瑛:最近几个月,见到了很多编辑界的前辈。有创办《三联生活周刊》、七十三岁时创办“活字文化”的董秀玉老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是她当场做出决定在《读书》杂志“批评的批评”专栏连载六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今年秋天,当年的“三人谈”作者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位先生在一次文学活动时再聚首,“燕园三剑客”回忆起当年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还特别感谢了三十多年前董秀玉先生为他们三个年青人刊发作品的胆识和魄力。最近还参加了706青年空间的文学交流、皮村文学小组的散文创作分享,扩大了《草原》杂志的作者群。参加706青年空间的活动时见到了“理想国”、《单读》的编辑。去领百花文学奖时,荣幸地和全国优秀的文学编辑们相聚,他们从精神上鼓励了我,也使我对编辑工作有了更多的反思。1923年《浅草》文学季刊创刊,鲁迅称它:“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这句话使我认真地面对每一期杂志。在编辑今年的“内蒙古散文十二家”栏目时,我体会到了编辑的另一种乐趣,它原来也像创作一样充满对未知的探索。十二家的最后一期,来自1994年出生的鄂温克女孩戴琳,与她的作品相识到写稿签,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她说:“我要保证每一个词都是我的。”我把这句话写在了我笔记本的第一页。

向度文化:再次对你的获奖表示祝贺,也祝贺你进入鲁院学习深造,期待在今后的文学道路上,无论是作为编辑的你,还是作为作家的你,都更加优秀。

杨瑛:特此感谢向度文化!我曾是《向度》的前身《知觉》的作者,之后也参与了电子文学期刊《知觉》和民刊《向度》的一些编辑工作,这给我在《草原》的编辑工作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延伸阅读:

杨瑛访谈帕蒂古丽(《向度》第13期)

张艳庭访谈傅菲(《向度》第17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