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次博士研究生婚恋调查显示出的问题说起……

 阿里山图书馆 2020-12-17

博士研究生作为高校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其婚恋问题是大众和媒体普遍关注的热点。

图片

前段时间,为便于教育引导,体现人为关怀,学院设计了一份专门针对博士生爱情、婚姻等方面的问卷,对89名在校博士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女博士生10人,占11%;年龄25岁以上的78人,占75.3%;独生子女20人,占24.1%;已婚的25人,占28%。

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博士生们在婚恋问题上具有总体自信心较强、注重追求感情质量、重视双方内在协调性等主要特点,但同样也暴露出诸多现实问题。


图片
博士生婚恋中的突出问题

博士生群体生话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使他们在婚恋方面产生有一些突出问题,如不及时得到解决,有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

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

与社会中存在多种价值观一样,博士生的婚恋价值取向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图片

8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必须考虑对方的收入、家庭条件”,仅46%表示“只要对方人品、性格好,经济条件差一点没关系”

52%的被调查对象希望未来的“另一半”,不仅学历相当、事业有成,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表明,对“另一半”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期望值较高,根本上改变了上几代人择偶标准较为单一的特点,也改变了在择偶中“白手起家、共创事业、共建幸福”的观点。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当前社会日趋务实现象的反映。然而,此种标准一旦把握不当,就会陷入功利色彩的极端。

调查中,有42%的博士生在婚恋标准把握上并非绝对理智,特别是对方在某一项标准明显突出时,会影响其综合判断力。个别已婚博士生表示其婚姻的失败,便是由于择偶时标准过于物质化、功利化,而忽略了情感所造成的。

二是存在主观幸福感较弱的现象。

婚恋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婚恋的好坏会影响其它生活。

调查表明,64%的博士生认为“自身婚恋幸福感的强弱会对学习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博士生虽然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但由于过分专注于学业,往往疏于情感体验,普遍存在主观幸福感较弱的现象。

图片

调查发现,个别博士生结婚前没有对“另一半”有充分的了解,婚后吵架不断、埋怨频繁;也有人为了填补内心空白,敷衍了事,没有综合判断对方,就急忙恋爱,发现两人的差距时却已不能自拔,整天都在花心思处理感情事务。

三是存在冲破道德约束和法律底线的倾向。

婚恋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调查结果显示,84%的博士生认为“有必要在恋爱观的问题上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

少数博士生把“爱情至上”作为行为的价值取向,过分的“自我”导致情感随意膨胀,出现冲破道德底线,触犯法律的倾向。

图片

尤其是对于“婚外恋”现象,调查的结果更让人有些意外。虽有66%的博士生对此给予了坚决的否定,但仍有7%同意“在婚姻问题上也同样存在竞争”,5%同意“和有家庭的异性谈恋爱,只要两个人谈得来,我认为没什么问题”,更有5%的人认为“爱是无罪的,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更不必为了责任而放弃”。

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对博士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四是对婚恋长远问题考虑不足。

由于博士生毕业后工作去向不定,这意味着婚恋生活中各种因素并不会一成不变。

已婚的博士生要承受两地分居的煎熬、家庭生活的重担,而且面对毕业寻找工作的压力与困难会更大;

对于未婚的博士生,虽然婚恋的选择余地大,但同样面临着毕业后工作去向的问题。
图片


对于这些变数,仅7%的调查者对未来完全有把握,婚恋时并没有考虑以后的困难的竟占总人数的42%,而毕业后如果有困难会积极想办法克服的占60%,毕业后视感情而定,选择离婚或者分手的有11%。


五是婚恋容错能力不强。

在遭受失恋打击后,博士生首先会想到什么呢?调查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调整心态后遇到合适的再找”占43.8%;其次是“等到自己各方面成熟后再说”“随缘”,分别占21.2%和20%。
图片


然而,在情绪调查方面,结果却令人担忧。90%以上会“抑郁、沉重”主动找其它方式排解情绪的仅为48.3%,有33%出现较为偏执的念头,如“一直独身”“不再相信爱情”等想法。

这些结果反映了博士生对婚恋的容挫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初次恋爱者更容易一蹶不振。

图片

博士生婚恋问题产生的原因


博士研究生产生婚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生活环境、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

一是迫于环境、随波逐流。

由于硕士阶段课程学习压力大,做课题、写论文时间紧,且毕业后去向不确定,即使能谈也无暇顾及。

虽说博士生阶段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年纪普遍超过25岁,多次延期毕业可能会超过30岁,来自家庭、社会、同学和导师的影响,以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统思想的压力,导致博士生为缓解多年受压抑和高度紧张的情绪,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和慎重思考。

再者,高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和学习科研的紧张性,使得博士生生活圈子十分狭窄,同学、同门、朋友朝夕相处,彼此的基础和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容易滋生攀比心理。你谈我也谈,如果你谈了我没谈,那就显得太窝囊了,以致于随大流。

二是为缓解精神压力大而去恋爱。

在亲朋好友引以为豪和极大期望下,在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硬性指标的限制下,博士生无论在学业、科研、就业、舆论、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方面都承受着日益巨大的压力,难免产生焦虑、忧郁和恐惧心理。

少数博士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视清高、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与沟通,在碰到各种思想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告诉导师、同学和朋友,而自己又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导致思想压力很难得到缓解。无所适从之下,期望能通过感情方面的滋润来缓解压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高校对婚恋的教育引导相对滞后。

博士生虽然与社会接触有限,但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因此他们的婚恋观也会随着社会潮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目前,高校和社会对博士生的婚恋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把婚恋问题视为博士生个人问题的现象,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监管机制。

博士生婚恋观教育抓得不及时、不经常,会导致部分博士生美丑、是非界限模糊,把不住婚恋的基本准则;高校对其婚恋关爱程度不够,对遇到的婚恋矛盾和实际困难不能给予具体有效的帮助,则更会致使他们陷于苦恼境地而难以解脱。

图片

如何对博士生进行婚恋教育?


高校和全社会要高度关注博士生在婚恋方面暴露出的问题,重点把婚恋教育和心理健康贯穿于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开展婚恋观教育、加强分类指导。

引导博士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端正对婚恋目的、择偶标准、道德准则、表达方式诸方面的认知态度,这样有利于追求真正的爱情,建立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

针对年龄稍大的博士生现实问题较多、考虑问题较成熟的特点,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从生活上悉心照顾,增强其自我约束、安心本分的意识;而针对年轻博士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应注重加强高格调的教育引导,适时引用正反典型对其进行教育。

主动排忧解难,注重疏导。

对博士生关于婚恋问题的各种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对所有博士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掌握的情况进行逐一剖析,分析哪些可以实现,哪些实行起来有困难。

高校要站在博士生的角度上为他们考虑,多为其做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对于正当要求尽量想办法,创造条件去满足。同时,重视心理疏导,帮助博士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理智的态度、冷静的头脑对待情感中的挫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