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话西游》话众生,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百家听潮 2020-12-17

有人说,我们就是动物,就像狗,猫,都必须遵循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生下来,活到死,就这么简单。

临死前,无论你多么惋惜和不舍,或者感到解脱和平静,死后什么都不会存在。你的肉体只会作为养分,供给其他生物继续循环。仅此而已。

电影《大话西游》中,至尊宝问菩提老祖: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需要吗?爱情本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也可以这样问:人活着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 需要吗?

在影片结尾,孙悟空入体夕阳武士和他的爱人走到了一起,借另一世轮回的自己和紫霞的相爱弥补了一点遗憾。然后,他随着唐僧,向远方走了,消失在沙漠中。无尽的荒凉感和深深的绝望,让人在对尘世生活意义的质疑中悄然生发。

那人为什么要活下去?或人生还有意义吗?

这是古往今来许多哲人思考的一个重大命题,其回答也是多种多样。但我觉得人生还是有意义的,怎么能没意义呢?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事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事关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的人一生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就此一生,为活而活,甚至步入歧路,又有何意义呢?

所谓意义和价值是对人而言的,既然说到人,就要明白人有两种基本属性,其一是动物性或生物性。在这方面,人和其他动物并无本质不同,最终都有一死,都是从生到死之间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及循环。从生物性角度来衡量人生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事,人都会死,但那又能怎么样呢?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这只不过是谁都知道的一个事实而已,本身没有多大意义。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从这个角度去谈的。那就是人之一生,是否有功于国家,有益于社会,友爱亲朋,友善他人,做一个自立自强之人。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所谓“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虽然人还是终有一死,但生死之间有大区别、大不同。有的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的人生的卑鄙、死的龌龊;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有的人之死轻于鸿毛,有的人之死重于泰山;有的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有的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难;有的人青史留名,有的人遗臭万年。可见,同样面对生死,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价值,生死之间,便是人生。活的时候,要看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了什么,死了之后,当人们评判他的时候,要看他一生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让人们记住了什么。起码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积极向上之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牛顿死了,爱因斯坦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和知识传承下来,已经并将继续造福人类。马克思死了,恩格斯死了,他们的精神遗产和思想之光仍在继续照耀世界。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一生当中,他们的创造、创新和奋斗,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惠及了人类。虽然他们死了,但他们以另一种形式活在人们心中,活在人类文明中。

所以,何必贬低和否定人生的意义呢?人都会死的,但由此把人与人之间划等号,甚至把人和其他动物划等号才是最没意义的一件事。


脱离人的社会性而谈人生的意义,那只有生物意义上的基因传承和本能的物种延续。而人之为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能超脱本能,不仅有基因和物种的传承,更有精神和知识的传承,这才是人类的伟大和可贵之处。正因为此,人类才可能从蒙味的过去走向文明的现在,也可由此出发,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大话西游》中,作为凡人的至尊宝死了,他拿起金箍,自己戴到了头上,他不再留恋尘世间的一切,而且担起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融会进一项伟大的事业之中。

他不是不留恋爱,但他必须超越爱,他只能超越爱,他得前往彼岸,去取真经,度化在虚妄中沉浮的众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至尊宝,或至尊宝身上都代表或寄托着我们人生的影子,也许我们没有师父唐僧的教诲,没有观世音的点化,也没有500年的轮回磨难,但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人生,我们都在取经的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