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反馈|湘版最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两处值得商榷之处

 讲地又讲理 2020-12-17

本文由公众号“讲地又讲理倾情编辑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材商榷之一

最近看了吕洪波教授的一篇论文《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作用的地貌特征》一文,结合今年教授湘教版必修一的教学实际,发现课本P49页风成地貌这一章节中,图2-22风蚀壁龛的图片极有可能是盐蚀地貌,而非课本所述风蚀地貌。具体内容结合论文章节“1.3盐风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即可推断。如果要确定此事,需联系教材编写方,明确课本例图的出处和来源。

另外,吕洪波教授于2017年7月13日的一篇博文也曾对此做过深入论证,具体链接如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1066209.html,感兴趣的同仁可以看一下。

论文中的相关图片如下:

二、地理教学手册值得商榷之处
最近讲授选择性湖南教育出版社必修一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一节中,发现课本96页活动题1.(2)的答案解析有问题,特与大家进行交流。
地理教师教学手册170页解释如下:
从海区形状来看,波罗的海的解释有错误,与红海相比,波罗的海海域确实更加开阔一些,但是海域开阔意味着与外界海水交换相对较多,那应该使盐度增加而非减少,故思维逻辑全错。下面我们结合地图,从绝对值角度来看一下波罗的海的封闭度。
根据地图,我们发现波罗的海和大西洋海水交换的最窄处是大、小贝尔特海峡和厄勒海峡(图中红框处),结合百度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大贝尔特海峡最窄处11千米,小贝尔特海峡最窄处约0.8千米,厄勒海峡最窄处4千米,而红海南段曼达布海峡最窄处为30千米,从水平距离来看,波罗的海海域难言更加开阔。因此,从海区形状角度来解释应修正为“波罗的海海区封闭,高盐度海水注入少。”
此外,影响海水交换的因素还要考虑水深及结冰情况,大贝尔特海峡水深12-58米,小贝尔特海域水深7-80米,厄勒海峡水深12-28米,由木桶理论可知,三者最低12米、7米、12米的水深会从垂直空间限制海水的交换量。同时,由于纬度高,三处海峡严冬时均结冰,这就从时间角度限制了波罗的海与大西洋的海水交换。
在各类习题中,大家普遍认为波罗的海海区封闭,本文主要从思维逻辑角度及时空角度指出答案问题所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以下源自百度:
大贝尔特海峡,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与日德兰半岛之间诸海峡中,居中间的海峡。位于菲英岛与西兰岛之间,连接波罗的海与卡特加特海峡。长约120千米,最窄处11千米,水深12—58米,严冬时结冻。
小贝尔特海峡,长约48公里,宽约0.8公里。水深7米—80米。冬季严寒时结冻。主要港口有菲英岛的米德尔法特和阿森斯以及日德兰半岛上的腓特烈西亚。新小贝尔特桥和旧小贝尔特桥横跨于该海峡上。
厄勒海峡(Oresund Strait),亦称“松德海峡”。在瑞典南部同丹麦西兰岛之间(东经12度40分,北纬55度50分),接通波罗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峡。长110公里,宽4-28公里,水深12-28米,是波罗的海最深的水道。萨尔霍姆岛分海峡为东西两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