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的“三不畏”在今天还适用吗?

 兰博2000 2020-12-18
王安石的“三不畏”在今天还适用吗?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范仲淹还向他提出过整顿政事的十条“新政”。遗憾的是他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三年,害病死了。太子赵顼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正好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年轻皇帝。他看到国家不景气的情况,下定心要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连富弼这样支持“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的打不起精神来。那时候宋神宗一心要除旧布新,想着要改革现状,就必须要找一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叫韩维的官员,常常在宋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这样,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在公元一0六八年,下了一道圣旨,叫正在江宁(今南京)做官的王安石立刻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年轻的时候,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后,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当县官的时候,正值灾情严重,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从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入手,把鄞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后再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朝廷当管理财政的三司使度支判官。一0五九年春季,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奏了一份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他对改革朝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拒绝了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改革就头疼,于是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不予理睬。王安石一看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加上又与一些顽固的守旧派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之机,辞职回江宁去了。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圣旨,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地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便差人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好国家,要从哪里着手呢?”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王安石的“三不畏”在今天还适用吗?

王安石

宋神宗觉得王安石讲得很有道理,叫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方案。王安石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早已考虑成熟的意见书,在第二天送给了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第二年,宋神宗就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再过一年,又任命为宰相。那时候,朝廷有四名宰相,副宰相,但是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一听“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些人一起办不了大事,便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和颁布新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把变法的实权抓了过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做官时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去,改由官府雇人。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两丁以上的户口,选一个当保丁,在农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推进了几年,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的收入,减轻老百姓的痛苦,巩固边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集团,遭到很多朝臣的反对。

王安石任宰相的头一年,即公元一0七0年春天,在北宋中央政府的官员中,盛传着王安石曾在神宗面前讲过的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翰林学士院这时正要对谋求馆阁职事的李清臣等人进行考试,翰林学士司马光就在他所拟定的一道“策问”中,把这三句话做为奇谈怪论而向应试者提出了质询,要他们对“策问”中所引述的“三不足”之说用力驳辨一番。但是,当司马光把这道“策问”送神宗审阅时,却被神宗叫人用纸贴盖起来,并做出批示:“别出策目试清臣”等。

发生这事的第二天,王安石去见神宗。一见面,神宗就问他说:“外面的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人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人们的话也不见得都是对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呢?至于祖宗的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远的不说,就以仁宗在位四十年为例,不是就有过几次修改吗?如果规矩一定,子孙就要世代遵守的话,那祖宗们为什么又要屡次自己去改变呢?”

神宗听了王安石的话,默然不语。算是默许了王安石的看法。

此后,王安石便在全国大力推广新法。新法推广后,由于还不太完善,加上用人不当,出了一些偏差,御史中丞吕海、翰林学士司马光、宰相富弼、翰林学士范镇、御史刘挚、谏官范纯仁、枢密史文彦博、御史程颢、参知政事赵抃等守旧大臣趁机纷纷上奏神宗,极力要求废除新法,罢免王安石。

面对守旧大臣的各种猛烈攻击,王安石正气凛然,以三不怕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有一次,司马光在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的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责备他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针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旨意,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的职权?我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惹事生非?我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么能说是拒绝意见呢?”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再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

尽管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宋神宗即位的第七年,即熙宁七年(公元一0七四年),河北发生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田地里颗粒无收,农民断了粮,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名叫郑侠的官员画了一幅“流民图”送给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要求神宗撤王安石的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着神宗停止实施新法。

王安石眼看着新法无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汴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官复原职。刚过了几个月,天空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93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便召集大臣对新政重新提出意见。一些守旧派又趁机攻击新法,把彗星的出现说成是天现异象,必有灾祸发生,将其与变法革新联系起来,再一次请求把新法废除。王安石仍坚持“天变不足畏”的观点,劝说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熙宁九年(公元一0七六年),王安石深感无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次年春天,再一次请求辞去宰相职位,回到江宁去了。

王安石离开朝廷以后,宋神宗还是把王安石定的大部分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元丰八年(公元一0八五年),宋神宗一死,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新法被继位的新皇帝赵煦(宋哲宗)完全废止了。自这以后,北宋王朝日益衰败,百姓生活更加痛苦,过了四十年,就被北方的女真族金朝给灭亡了。

如今,虽然935年过去了,可在现实社会中,基层的一些官员上任之后为了急于出政绩,三把火烧得有些猛,烧出一连串的后遗症来,与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有些类似。其实,在今天看来,很有必要反一反王安石的“三不畏”,要变“三不畏”为“三畏”:那就是要把“天变不足畏”变成“敬畏天变”,不要搞人定胜天的蠢事,不要破坏生态,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啊;不是“祖宗不足法”,而是要懂得常识,不要违背常识干蠢事,要知道祖宗之法是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萧规曹随是一种严肃的工作方法,就是外国的祖宗之法也可洋为中用,我们的共和国国体也来自外国,吸收“阳光法案”之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是“人言不足恤”,要尊重民意,谦卑倾听人民的心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其实,我们从王安石的“三不畏”中,能得到很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只有你与人民心心相印,才能赢得人民的交口称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