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了这么多年车,原来用的都是老外的零件!

 My车轱辘 2020-12-18

年初时,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他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作为热血青年的轱辘哥当时听到这句话时,不禁也虎躯一震!


太让人心寒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居然连个笔尖都造不出来?轱辘哥后来深扒了一下,发现其实这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尖还真是一门技术活!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甚至与之相匹配的墨水,相关技术都是国外企业垄断!

国内有的企业有设备,但是原料不达标,有的企业原料有了,但设备却不行,所以只能靠进口了,而这样的尴尬局面同样出现在另一大制造业部门:汽车产业上。先不说整车生产了,在零部件生产领域,国内的水平并不像车市表面上那么红火。


今天,轱辘哥就根据零部件由大到小的顺序,来看看目前国内有哪些和汽车相关的零部件生产还存在瓶颈的——

1.车身模具显粗糙

就全球汽车制造业来说,车身钢材已经没什么技术发展空间了。采用全铝车身的车型已经有不少,关键还是那套让车身成型的冲压设备,因为中高端车型的公差要求很高,所以模具也一定要够精密,现在国内很多高端汽车模具配件还是主要依赖进口,原因很简单,别人的比我们的更精密。



不然的话,模具不达标,压出来的车身跟设计图差太多,那车还怎么卖得出去啊!模具虽然不是车身上的组成部分,但它却决定着一辆车的生命,然而国内装备制造业不给力,别说模具了,车身焊接机,气动扳手这些跟模具配套的东西,目前还是靠进口。

2.变速箱是硬伤

发动机技术目前有不少车企已经陆续掌握,很多半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也已经装车,但是轱辘哥极少听说有什么自主研发的变速箱服役的新闻。看一组旧数据,2001年我国进口各类自动变速器43万台,到200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26万台,2014年传动部件占的进口比例就达到了37%。



为什么发动机可以造出来,变速器却不行呢?其实,皆因很多变速器的专利申请都被老外捷足先登了,出于成本考虑,国内车企还是觉得进口划算,再加上自动变速器技术含量较高,量产仍然有难度,具体表现在,国内的商用车仍以手动变速器为主,而国外已经开始普及自动变速箱了。

3.电子系统饭碗被抢

说完机械部件这些大型的,接着就是车上那些细小的电子元件了,诸如行车电脑芯片、安全系统等,因为国内汽车电气设备的生产模式还停留在OEM和ODM阶段,自主的一体化集成能力还很低下,特别是芯片的研发水平。



因为车上的电子系统都有很高的寿命要求,例如发动机电喷系统ECU、ABS系统、涡轮增压器等,几乎都是车内最忙碌的电子设备,一些国际巨头看中了中国市场,早早就布局这些零件厂在国内,生产的国产件的可靠性和故障率与进口件相当,而且成本更低,国内厂家的空间也被压缩了,所以整车企业除了采购国外品牌之外别无他法。

4.车身小附件有待进步

发动机油封、机油壳、连接螺丝、各种轴承、高性能轮胎等等这些车身的附件,在轱辘哥看来,是最不起眼的零件,但就连这些零件,目前我国还是依赖进口的。就以紧固件来说,经不经受得住来自发动机超声波震动,是检验它的一项标准,国内产品合不合格?看进口比例就知道,2014年,这个附件部分占整个进口的22%,仅次于上面的变速器。



不过,事实是韩系车多使用浦项制铁的产品,日系车多使用NKS的轴承,国内附件不被重用也因为有这层壁垒,再说高性能轮胎,橡胶种植技术中国并不算落后,但无奈橡胶密炼技术不行,所以轮胎只能被老外垄断。

轱辘哥说:

除了个别先进程度太高的零部件之外,其实中国还是能制造的,所以问题不在于技术实力不够,而是市场因素,一些企业觉得目前还没必要去专研某项技术,在全球采购的今天,通过国际市场随时能找到更物美价廉的供应商,哪还有自主研发的热情。


某款新车如何?

车子出问题咋办?

如何选购一款平靓正的车型?

阅读原文

登录轱辘论坛发表话题

车友来帮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