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最美的一首送别词,出彩的比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加上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字,让送别充满温情和祝福

 小话诗词 2022-01-18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亲人朋友之间从离别到再度相逢,往往就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亲人朋友之间不能常见面,正像柳永说的“此去经年”那样,他们只能依靠一封封的书信保持联系亲友们。

或许是距离产生美的原因吧,所以古人就将送别格外地珍视起来。他们会在送别的时候写首诗词,借以增添送别的仪式感,这一首首送别的诗词也会将亲人朋友间的感情加深。空间的隔离感、时空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让送别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成为了传诵了千年经久不衰的送别名句。

送别的诗词,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触及情感,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北宋词人王观在送别朋友去浙东的时候,写了一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词,将这种情愫体现到了极致,原词如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词人王观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开篇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就已经暗含送别之意,词人用双眼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如水波一样的泪水没有夺眶而出,恰恰表达出词人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极力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热泪盈眶也强忍着不流出来,以免增添朋友的离别伤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词人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实际上是写词人对友人归途的远眺,词人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亚里士多德画像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文学没有国界,那么情感也是不分国界的,因为情感是人类共有的,它能够化平淡为神奇,使所描摹的对象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开篇既没有渲染离别的气氛,不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离别场景;也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抑制不住的伤感。

词作中没有出现把酒送别,也没有折柳相送的 场景。一上来就是两句新颖的比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人构思巧妙,让人眼前一亮,仿佛一位美目传情、秀眉微蹙的美女站在面前,是那样的脉脉含情、楚楚动人。

更为巧妙的是,这两个精妙的比喻清新脱俗,一扫因离别而带来的伤感情调。“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对美女眉目眼神的比喻,李白的《长相思》中有“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中亦有“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但词人王观却反其意而用之,把山水比喻眼波眉峰颠倒过来用,水是眼波,山是眉峰,不写情而情义自现。词人把无情之山水,化为有情之美人,把景语变为情语,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文学家王夫之说:“景语、情语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王观的非同凡响的两句比喻,不仅把人们带入景的世界,情的天地,而且情景交融,确实是耐人寻味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两句并没有一般送别词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美酒等,只是着眼于普普通通的山和水。为什么词人一开篇就用新奇的比喻描摹山水呢?

为这里的山水是送别时所见的山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眷恋之情。其实除过这一层之外,词人还要表达的就是:友人一 路山水行程,路途遥远,送行者的视线一直相随,这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可以让人恍然大悟,友人鲍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那“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景色优美、令人神往的好地方。

所以“眉眼盈盈处”理解起来就自然而然了,表现了秀美的浙东山水,就像是眉目传情、风情万种的美人,令人心旌摇荡。这一句不但自然巧妙地顺承了前面两句妙喻,而且强化了比喻的意象,含蓄优美。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词人巧设问句,从而引出友人出行的目的地在开头的两句,词人把山水合写,写出了友人归路如同郁结离愁的眉峰一般连绵起伏,由于归路的山重水复,友人便走进了词人的眉峰之中,也就是词人的视线里。

友人走在词人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消逝,一路的山水承载着朋友的温情,默默地替他送走那远去的朋友。朋友在词人的眼中走远了,然而友情友情长存,它深深存封于词人的心中。

正是这深厚的情谊让词人安排山水来送自己的朋友。从而上片便形成一种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远去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朋友归途艰辛生活的深切挂念。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的时间正是暮春时节。“才始送春归”的意思是刚刚送走春天,一层愁苦,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词人惜春情深,然而春天虽然美好,终究是无法挽留的,美好的春天终于不顾词人的挽留流逝在季节的更替中。

不得不感叹词人情境的布局,朋友归去的心情恰似这挽留不住的美好春天。暮春时节,春天的脚步正要远去,鲍浩然也要归去了。

词人用了 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而是春归人也归。

词人想到鲍浩然要去的浙东,此时不仅有明秀的山水风光,还有明媚的春光,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

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春归江南,而家在长江边的词人却不能随同春光一同归去。

可以想见,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不堪的。不堪之时,又要送别自己的友人,而友人恰好又是回江南的,对词人来说,回不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归之地。一个“才”字,一个“又”字,将词意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浓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词人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里发出的深情祝愿,愿友人追随着春天的脚印回到家乡江南,和春光永驻一起。“千万”二字表露心迹,将词人殷切的叮嘱和祝愿和盘托出

这美好而深挚的祝愿会使友人的心里暖流奔涌,即使今天读到这样的词句,我们也会让这样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字深深感动

这首词,乍一看,“貌不惊人”,细细品味,却别有一番情致。在唐宋词家中,王观也绝对算不上大家,但却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这首送别词就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这首词在写法上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它的新巧的出彩的比喻,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上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这新颖别致的比喻,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旅程山水。

让也让山光水色同词人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从而形成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友人风餐露宿的归途的深切关注与牵挂。

其次就是这首词抒情虽然深挚凝重,但运笔却自然流畅,一点儿不刻板。词中有的是临别的不忍与惆怅,那“盈盈眉眼”间不正是充溢着惜别的泪水吗?

但词人却没有用“儿女共沾巾”的情调去刻意渲染那惆怅的泪水与离别的场面,词人正苦于留春不住,再苦于送别友人,伤感失落之情虽然很明显,他没有去唱令人黯然销魂的《渭城曲》,而是为将行的友人着想,抑制自己的情绪。

为友人发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衷心祝福,这就像一位剧情反转的高手一样,以热情美好的憧憬来冲淡友人的离愁别恨

这虽然与词人此时是送友人回家乡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的情感的克制在起作用,这是与对友人的细致入微的体贴分不开。因为对友人情真,才能如此体贴,也因为词人的心思如此细腻体贴,才更见友情的真挚与可贵。

这首词的比拟十分新巧,意境也十分优美,有许多送别诗词正面渲染泪水,这首词却代之以一往情深的美好祝愿,词人那深沉的思乡之情,惜春之情,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读这首含蓄委婉的送别词,给人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