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会和会教,学会和会学的区别

 冠的 2020-12-18
会教的老师往往能授予学生自学之道,求知之法,教会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中发展智能。本期,我们和诸位教师从“学”与“教”两个方面共同探讨一下学会、会学与教会、会教这几个非常相似而实际意义上却大相径庭的词语,希望通过这番讨论,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中微妙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让我们对教学之道有更加深刻和细致的理解。

学习与每个人毕生相伴,如何高效学习,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会学与学会是递进式的逻辑关系,会学是学会的条件,学会是会学的必然结果。有的人不是没学会,而是不会学,可见“会学”比“学会”重要。

教师要让学生由 “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将目光从关注教学内容向关注学法指导这一方平移。也就是要求教师完成从教会到会教的角色转变。

一、教会与会教

与学会和会学相应的是教会和会教。“教会与会教”表面上看虽然是两个字的顺序对调了一下,但实际意义确是截然不同的。教会和学会一样,充其量是一种技术;会教和会学则是一种艺术。技术容易学,艺术无止境。因为易学,人们常会停滞不前;因为无止境,所以不管作为学生还是老师都要不断的反思、探索和完善。

1会教需要高超的教艺


“会教”是从教育过程中针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说的,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用恰当的手段,实现最好的效果。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会教”的要求:应充分展示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及学生基础采取适合学生的恰当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轻松、高效。

2会教必须要以学定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以“学”定“教”。即以学生学什么来决定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而不是以“教”定“学”,这才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可以被预设的,但不是一定要达成的。老师只要在课前分析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实现学力的增长,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3教会不能沦为知识灌输


“教会”为目的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如果教会的目的仅是为了学会,那么教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部分老师甚至干脆用教师的“讲”来取代学生的“学”。因此,以教会为目的的教学往往会沦为简单的知识灌输,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4会教一定要落实教会


有些教师在评定优质课等选拔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会设计出所谓精彩的课堂教学。但从学生实际的学来讲,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学会。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不住实际的空空洞洞。所以,会教一定要落实到教会上来,因为教师的“会教”是在学生的“学好学会”中得到落实和体现的。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总目标来谋划、来开展。既要在教的层面修炼到会教,又要在学的层面达到教会。

 ◆ ◆


二、会教与会学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不但要靠教师的“会教”,还要使学生“会学”。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之本能,他们之所以“学会”是因为他们“肯学”、“会学”。教会只可达到学会,而会教才能达到会学。由“学会”到“会学”才是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完成从教会到会教的角色转变。

1会教要注重内涵


会教的老师常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较高的威信,然后他的教学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会教的老师常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会教要善于沟通


会教、会学能使得教学关系和谐,所以,会教的老师都善于交往沟通、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积极创设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3会教要重视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师不但要重视教知识,还要重视教“学法”。教学相长意味着“教须有法,教必得法”,才能“学方有路,学方有效”,否则学生只会一板一眼而不能举一反三。所以,会教的教师往往在明确了学生应该学会什么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学。会学让学生终生受益,会学也让教与学更加和谐。

4会学强调能自学


“会学”强调的是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指的是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其教学形式就会转变为教师指点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的活动。实际上,这种教学已由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为师生共同协作的同伴关系。

5会学着眼于将来


“学会”和“会学”虽然只是两个字的颠倒,却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学会是着眼于当前,而会学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会教的老师其教学的着眼点常放在使学生如何掌握一套终身受用不尽的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6会学才是硬道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是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会学就是拥有“学习力”,相比传授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学习力更能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多做几道题、多掌握几个知识点,而是在对知识的探索中学会正确的思维模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要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教师就必须将目光从单一关注内容,向关注学法指导上平移。

三、教会与学会

教会与学会之间,可能有必然的联系,也可能没有。因为有些知识技能是可以无师自通的,例如:说话、吃饭、走路、交往等,而有些是刻意而为的,例如:技术专长、品德塑造、行为规范等。作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培养的基地——学校,担负着塑造未来合格公民的重任,教会与学会,自有其特殊的内涵。

1教会就要“育好人”


“教会”,从教育终极目标说,就是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育好人。这里既有教学生做好“人”的要求,又有教学生学好知识、技能、学会思维的要求;既有教学生有一个健康身体的要求,又有培养学生会审美并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品格(比如自信、勇敢、忍耐等)的要求。

2教会就要“教方法”


“教会”,就要教学生会学习,包括学习、交流、思维的方式方法。特别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教学生会充分利用自己支配的时间自己学习,会自己设置学习规划,会自觉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打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底子,循序渐进。

3教会就要“教做人”


“教会”,就要教学生会做人、会生活、会与人共事等。这里说的“做人”,主要是德育的目标,现实情况下,特别要注意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的培养。“教会”,就要教学生会选择;让学生会科学地分析判断、辨别是非;让学生会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会就要“重参与”


要让学生学会,教师就要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上做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深刻体会,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真正理解。让学生在“玩中学”、“说中学”、“做中学”,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学会。

5学会就要“重合作”


古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习也一样,一个人的思考可以促动思维发展,但不如合作学习带来的体验丰富。所以老师应提倡以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互助的活动,探索方法,发展思维,合作学习、一起成长。

6学会就要“重过程”


学生可以“对的很漂亮”,也可以“错的很有价值”。在学生发生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发现他们存在的“迷思概念”,能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构建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所以,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而不只是思考结果,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学会和会学

学会和会学是学习王国里的一对孪生姊妹。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学会和会学本就是两位一体:能学会者必定会学,会学者一定能学会。然而,事实上,学会与会学二者之间是量变和质变的的关系,是有本质不同的。

1
学会是暂时的,会学了是永恒的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会了只是暂时的,会学了才是永恒的。会学了何愁学不会,这与“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相通之妙。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知识和方法,才有可能获取无限的知识和技能。

2
学会是适应性的,会学是创新性的

“学会”,重在掌握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而“会学”,则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3
学会是结果状态,会学是学习境界

学会了说明你掌握了知识,会学了说明你收获了能力。学会了只表现了一种结果的状态,有可能是自学而成,有可能是教授而得,有可能一气呵成也有可能绕了很大的圈子浪费了无数的无用功。会学了是一种学习境界,是学习能力羽翼丰满的表现。

4
学会是前提基础,会学是发展升华

“会学”必须先经过“学会”的准备。没有之前的知识积累,“会学”也只是枉然的。只有通过“学会”对知识掌握的量的积累,“会学”才能通过“学会”达到发展和升华。所以,“学会”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成“学会”的升华,达到“会学”这一目的。
 ◆ ◆

五、学会的人和会学的人

学会、会学、会用,这是一条通往成功必由之路。学会和会学指的是学习的两个阶段,然而学习不是目的,会用才是目的,这就是学以致用。然而,在学习中,以会学和学会为目的的人,会以不同的心态和行为对待学习,相应的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
学会者被动,会学者主动

一个以学会为目的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学习的仆人,更有甚者只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被动学习。他们往往让自己处在一种不得已的境地,是被逼无奈的,学习的方式往往是榨油式的,最终是油尽灯枯。而以会学为宗旨的人,自己会做学习的主人,常能自觉主动,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爱学。

2
学会者狭隘,会学者广阔

会学者的眼中,会看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以学会为目的的人看到的往往是自古华山一条道。会学者,把生活看作一种学习,把应用看作是一种课堂学习的延伸,即使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也会在社会和书本集结成的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而以学会为目的的人,除了写作业和完成老师需要检查的背诵之外无事可做。

3
学会者无畏,会学者懦弱

会学者可能有暂时的学不会,成绩不理想,但是他们不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毅力,而以学会为目的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走向学习的反面:自暴自弃,甚至厌学。因此,以学会为目的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会一蹶不振,容易气馁、放弃,而会学的人有一种潜力和潜能,有一种向上的态势。会学的人,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一种机遇和挑战,制定计划,选择学法,调剂身心,另辟蹊径。

4
学会者慵懒,会学者勤奋

以学会为目的的人一心只想着学会,所以,往往因缺乏计划和正确的途径、方法而慌不择路,最后事倍功半。而会学的人像辛勤的小蜜蜂在知识的百花园里,采花酿蜜,在勤奋中收获成长,在成功中体验喜悦。他们不会因为一点进步而自喜骄傲,他们深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懂得只有勤奋努力,才能给他们带来不菲的收获。

 ◆ ◆


六、既要学会,更要会学

一个人在没有之前积累认知,在完全看不懂,弄不明,听不了的情况下,“会学”也只是枉然的。所以,只有在“学会”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升华到“会学”的境界。

1
学会是生存的需要

“学会”是一个人生存所必须的要求。农民在种地的时候,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除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学来的。技术工人、街边小贩,等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学会了一些生存的技能。不同的是,有些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的,而有些是刻意而为的。也许有些人没上过学,没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但是依然生活的很好,那是因为他在另为的一个方面学会一技之长,生存技能不光是来自书本上的,但一定是要必须学会的。

2
会学是时代的要求

世界是进步的,社会是发展的,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是永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的。所以,人们必须不断丰富自己以适应时代的进步。新技术革命中知识翻新的惊人速度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怎样学习。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学会新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教育的现状也要求教育者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改革一切不利于学会学习,不适应自身持续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做法,而这就注定所有人都要“会学”。

3
学会学习就是会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是一个不断求知解惑的过程,所以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毅力。未来的社会将是学习化的社会,要与时俱进,就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会学;学会学习就能终身学习;学会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学会学习”是从学习方法的意义上说的,即“善学”与“不善学”的问题。“不善学,虽勤而功半”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学与不善学、得法与不得法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会学“如何学”才是至关重要的。

4
从学会升华到会学

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并且常常能提出一些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所以,教育者要保持好自己的、保护好儿童的那份天真和好奇。会学的人,肯定是善于思考、注重内在联系的人。世界是处于联系之中的,而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是内因,抓住本质,去伪存真。从学到的东西里面去筛选出真正的精华,加以提炼,得以升华,就会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