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让孩子未来少受委屈,“告状”的技能现在就要教

 就是爱吃肉 2020-12-18
朋友家的小女孩小学一年级被同桌的男孩挠了,而且是上课时三番四次地欺负女孩。

小女孩直到下课才去和老师说,老师这才介入教育批评了。回家后,朋友问孩子,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和老师报告呢?

女孩说,老师说过的,不要随意告状,告状的时候先说自己的问题。因此她就一直忍了一堂课才和老师说。

如何向老师求助,它和告状的区别在哪里?今天就来聊聊。


1


告状和需求

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我相信,“告状”就成了关键词。
老师,明明没有带剪刀;
老师,小红画画画出格子了;
老师,琪琪在说话。

哈哈,是不是很熟悉,常常让人又好笑又头疼,明明这个小不点自己做的也没那么好,但就是喜欢做“人民警察”,监督他人。

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他们进入社会后,开始在找自己的社交位置。而有一部分孩子是能够快速地了解到,社交位置里关键人物和关键规则,他们会利用这点为自己“谋利”。

我这么说当然是抖书袋了,孩子没有想的那么复杂。他们的告状动机无非就是这样几点。

1、寻求关注,得到认可
2、转移注意,躲避责任
3、试探询问,了解底线
4、利益受损,寻求帮助

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向老师求助的“告状”,是第四位的,而且通常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老师在引导孩子这方面行为时,容易和孩子说,你先管好自己,告状时先说自己问题,等等。

某种程度来说,我是特别理解的,管理的原则永远都是抓“大多数”。那么学校缺失的“少部分”,就需要我们家庭补足了。

从有了“告状”这件事发生后,我建议大家就要引入“告状”和“需求”的差别。


什么是告状?

你当着或者背着同学的面去说他的不好,而且你在说这件事的时候,你并不是很想帮他,而只是希望老师管他一下,或者是觉得如果老师不管,那你也跟着做。

比如大家都在剪纸,你和老师说“明明没带剪刀”。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帮助明明,那么是不是可以想一想,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呢?是啊,你完全可以和明明轮流用你的剪刀,而不一定要和老师说。

那什么又是需求呢?

从自己出发表达自己的需要,你在说这件事时,你已经动过脑筋尝试自己先解决了。但你解决不了,所以才要请求帮助。

比如你同桌上课挠你,第一次挠完,你就表达了不可以这样做,而且你还把椅子往另外一侧挪了一下。这就是你自己动了脑筋,用行动想要自己解决。

但是后来,你同桌还是反复反复敲你胳膊,玩你文具,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即使你行动了,也没改善。这就说明,你一个人的能力无法解决了,那么就要求助。这时,你表达的是自己的合理需求。

这两个词大家可以结合学校发生的例子,结合孩子年龄不断不断地进行强化和区分。

当孩子越来越明确,自己的求助不是老师所说的“告状”,那么自然他就更有勇气来表达需求。


2


服从和规则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理解另外一对关键词,那就是服从和规则。

我三年前就和大家分享过,我不希望孩子是服从听话的,但我希望她是个明事理懂规则的。

服从听话的本质是利用权力悬殊,是害怕和恐吓;而纪律规则的本质是理解规则,自发地内化规则。

我个人是蛮警惕小D说,妈妈,我很听你的话。我从她很小就会有意识地回应她,嗯,你很遵守过马路要牵着妈妈的手这个规则。

年纪小的时候,大道理她不懂,但我会用自己的回应方式来尝试区分这两者的差别。

随着小D慢慢长大,我就会告诉她,妈妈也会犯错的,妈妈的话也不完全都是对。你遵守这件事,不是因为是妈妈说的,而是你认可这么做是对的。


即便这样,小D上学后回家也会说,我很听老师话的,老师说在课堂上不能说话。

我自己可以说自己,不是所有的话都是正确的。但我个人不会这么去说别人,而且尊重老师这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面对这个情况,我采取的就是“对事不对人”,我会顺着小D的话,嗯,为什么课堂上不能说话啊?

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的认知只是,这样老师会开心,这样我会拿到小红花,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课堂纪律的核心意义。

你们班级有那么多人,如果老师讲课时,你说话,别人也说话,那么是不是就听不清楚任何人的话了?上课不能讲话,是保证每个人,包括你自己,可以更好地学习,是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样的讨论,就慢慢能让孩子理解,我们为什么而听老师的话,而不是盲目地因为她是老师,我就要听话。

这样我们也帮助孩子理解了,老师并不是唯一高高在上的“权威”,那么一些本能需求(比如上厕所、口渴等),他们自然也就更敢于提出。

而且,更关键的是,孩子就会有更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哪怕现在的他仍然不敢挑战权威,但他可以保留一份对一些事一些人不同的看法,这点真的太重要了。


3


行为和动机

谈到不惧怕权威,那么还有一对关键词就很重要了,行为和动机。

下面来两个举例分析,都是最近大家给我留言的真实故事。

案例一:
回家和女儿角色扮演了解幼儿园情况,女儿扮老师,然后双手叉腰非常凶地对我说,放下玩具,不许再玩了,听见没?演完,女儿说,老师就是这么凶其他同学的,我很害怕。

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当时就会对小D说,你肯定吓坏了吧。把她抱到怀里后,继续说,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凶啊?

小D告诉我,因为我们的自由玩耍时间到了,要上科学课了。


我就接着说,是啊,老师着急了,因为如果大家不到齐,科学课就要晚开始了,就像妈妈有时催着你出门,也会吼你。

但就像妈妈以前事后和你说的,妈妈仍然爱你的,但妈妈当时可以做的更好。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样的,她仍然爱你们。

而且你想啊,妈妈只带你一个小不点,都会忍不住吼你,更不要说老师要带一个班级呢,所以有时就会忍不住声音大了。

这件事里面,我们先回应孩子的情绪,然后帮助孩子理解,老师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理解动机。

在理解动机的基础下,再一起讨论行为。帮助孩子理解:

动机是对的,行为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即使行为不够好,也不影响老师的本心。


案例二:
幼儿园开始实行“光盘行动”,女儿现在每天晚上就很担心,说自己实在吃不下,但吃不完老师就会不开心,而且只有吃完的人才能有小红花,她也想要。

大家先不往下看,思考一下可以怎么回应呢?

一样的思路,先回应情绪,嗯,你很想要小红花,也很希望老师开心,但是你已经很努力很努力吃了,就是吃不下,吃不完。

解读动机,为啥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要吃光食物啊?对啊,农民伯伯种菜很辛苦的,一粒米要从小苗苗变成我们碗里的饭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所以我们要珍惜。

分析行为,老师希望你们从小可以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所以就会鼓励你们都吃完。

这个案例里面,我还会多做一步,思考解决方案。但你即使很努力也吃不完,那怎么办啊?

我们每次午餐前可以和老师说一下,吃多少要多少,让老师少给你一点。

吃完了如果还需要,可以再加。每个人按需拿食物,那么浪费的机会就会减少的。妈妈送你去幼儿园的时候,也会和老师说一声的。


我是一直习惯于把学校看作是家的延伸,他们现在在学校面对的所有难题,正是未来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的。

用这个思路来看待学校发生的任何问题,我就不会只是“老师对”还是“孩子对”这样的二选一。

教育永远不该只是眼前的救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大J叨叨叨


昨天开售了拼图和绘本,这次终于有了适合低龄的硬板互动书。但因为我写的太长了,就把它分成了两篇文章,放在了第三条,估计不少人漏看了吧。

一直有朋友问,有没有小月龄的书和玩具,这套互动游戏书是我找了这大半年觉得非常赞的,需要的朋友们别再错过了。

今天必须要再吆喝一下👉 首发 | 家有0-3岁的娃,没人能抵抗这只小鸡的魅力

文末还有个转发抽奖,即使不买的朋友们也能参加,送价值800多元的小鸡球球点读笔,欢迎一起做分母。

试用官NAN的部分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