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PPO R11s很无奈: 小米又给我制造了大麻烦!

 叽歪数码 2020-12-18

最新的第三季度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调查数据显示,OPPO目前依旧是位列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第二名的位置;在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方面,OPPO则是仅次于三星苹果华为,位列第四;而此前的利润调查排名显示,OPPO的利润也是仅次于华为,位列第二。更别提国内国外的其他销量数据榜单了,OPPO每次都能够位列前茅,夺得冠军,想来也是美滋滋!

然而,数据一时风光无限,也需要看到OPPO目前面临的潜在危机,而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否则也可能遭遇滑铁卢。

一度疯狂的OPPO,回归了理性之后面临的难题

就拿最近Canalys发布的这份榜单来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销量前五的榜单之中,同比2016年的Q季度数据,仅有OPPO的销量出现了下跌,而华为、vivo、小米、苹果的销量都是在增长之中。

事实上,这样的数据变化也是必然的。因为在2016年Q3的数据排行上,正是OPPO市场份额以16.6%夺冠,超越了华为成为了当时的领头羊,而帮助OPPO实现这一壮举的,则是OPPO R9这款机型。OPPO R9在去年凭借着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以及美颜自拍、与iPhone相似的外观设计等因素快速的成为了爆款机型,打破了当时的销量纪录,据说最终的总销量达到了2000万台以上,闪耀群星。

然而,在之后的OPPO R9s、R11等机型上,几乎都喊出了会再次成为R9一样的千万销量爆款机型,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目前的数据告诉我们现实比想象中残酷,一度疯狂上涨的OPPO,如今也要回归到理性中来,回到正常的销量增长轨道上,脱缰的野马太疯狂,骑在马背上的人容易摔跤。

而所面临的难题自然是,增速放缓的OPPO要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增长,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并非想要去扩张。毕竟一旦没有了既有的优势,谈何去展望明天?

OPPO在模仿中成功,也在被模仿中遭遇危机

OPPO为何能够快速的成功呢?在笔者看来,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善于模仿,从OPPO R9到目前的R11s,皆是如此。OPPO R9在发布之后就被指出“抄袭”iPhone的设计,但是无论如何,这款手机的漂亮外观真的吸引到了不少人,以至于OPPO在后来的系统风格上也逐渐的向苹果的iOS系统靠拢,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图标变得越来越相似。但是不得不承认,OPPO最终的结果是成功的,也是让友商羡慕嫉妒恨的。

当然,OPPO的成功也在于抓住了机会,在线下渠道的建设上取得了先机,在三四线城市都出现了OPPO的手机专卖店,在商业街道上一条街有五六家的OPPO门店也不足为奇。最后则是在广告上,OPPO的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等广告语几乎等同洗脑,到处都有广告牌,男女老少都能够知道这是OPPO手机,营销非常的成功。

然而,最近这两年,看到了OPPO快速发展的友商们,也开始跟进了OPPO的策略,而最让OPPO头疼的,恐怕就要说到小米了。

小米来势汹汹,OPPO再次感到了威胁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国产手机中现在都在“模仿”OPPO,请娱乐明星打广告、手机主打拍照、外观类似iPhone随主流、开线下专卖店等等招数已经被友商们背得滚瓜烂熟。而更加可怕的是,小米这种自带“性价比”屠刀的价格屠夫,也加入到了其中。

今年的小米喊出了进军线下的口号,小米之家遍地开花,接连推出小米5X、小米Note3等机型,并且调整了策略紧跟OPPO,在配置上放低身段,骁龙625、骁龙660处理器的出现,意味着小米手机不再一味的追求“发烧”,转而是追求跟OPPO一致的现货供应开放购买,同时开始主打美颜自拍,拍人更美等功能,外观上小米5X紧跟“类iPhone”设计,小米Note3在四曲面玻璃机身上保持工艺优势。一股浓浓的OPPO味道油然而生!

然而不同的是,小米手机要比OPPO便宜近一半的价格,毫无疑问,这绝对的影响到了OPPO的线下销量。同时,小米手机的销量开始回暖,出货量快速爬升。

不仅如此,小米在去年推出了MIX全面屏手机之后,今年再次推出了MIX2手机,掀起了全面屏风潮,诸如vivo、华为、甚至是苹果也开始跟进。而此时,OPPO也开始坐不住了,紧急发布了一款几乎是没有大升级的手机OPPO R11s!

OPPO R11s主打的依旧是1600万+2000万像素智选双摄,前置2000万像素美拍镜头,在拍照上的卖点一如既往,而在配置上,对比OPPO R11来说,完全是一模一样,搭载骁龙660处理器,辅以4GB+64GB储存组合。起步售价是2999元,红色版3199元。要说最明显的变化,那么只能是指纹识别模块的位置了。眼看小米来势汹汹,OPPO再次感到了威胁。

总结:智能手机市场风云变化,激烈的竞争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虽然说智能手机市场风云变化,但事实上,激烈的竞争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当小米开始撕咬OPPO之时,我们可以看到OPPO R11也只能在发布两三个月之后就开始了采取降价措施,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也未尝不是好消息。你们怎么看呢?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