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今日起,新传学子正式进军高考作文押题行业!

 木铎新传 2020-12-18

🏫 

今儿中午各省市高考作文题一出,给新传学子整精神了:看着作文题,满脑子传播学理论。
是学疯了吗?好像不是,的确都是咱自家的考点啊!

(▲ 我全程班的崽已为自己找到新就业方向)
全国Ⅲ卷

库利“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镜中我”理论是人内传播的重要理论之一。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越精确。所以,诚如全国III卷的材料所说,“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
在以往考研真题中,“镜中我”理论一般以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如“镜中我(20南开大学名词解释)、“简述镜中我(20暨南大学简答)”、“镜中我理论及其意义(20上海师范大学)”,大家在复习这一理论时,需要掌握这一理论的提出缘起、理论本身内容,还可以了解它的现实意义,尤其网络传播中的“镜中我机制”,推荐论文:《库利的“镜中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梁永郭)/ 《网络传播中的“镜中我”机制》(周广挥)/ 《从被遗忘权现象重新思考“镜中我”理论》(徐莉程)
全国新高考Ⅰ卷

媒介社会功能、健康传播、建设性新闻

作为呈现并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媒体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环境监视功能(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和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correlation of the parts of society)。人们通过媒体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媒体对外实时更新确诊人数、发布就诊信息、传递正面精神和力量,执行起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的任务,极大地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与联系,体现了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三功能说”。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健康传播和建设性新闻的层面进行思考。钟南山、张文宏等医学专家们接受媒体采访,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防疫知识,与大众的距离更近了,体现了健康传播中特殊的专家角色;新闻工作者使用积极心理学框架进行报道,用温情的战疫故事为公众提供心理支持,缓解了大众的心理焦虑,也可以视为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一种联系。
关于健康传播和建设性新闻,前两天木铎推送刚做了专题笔记!!!10个前沿专题笔记!来自今年60篇核心论文的精华~
全国新高考Ⅱ卷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符号学是传播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能指”和“所指”。能指也叫做意符,是符号的形式,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是符号的内容,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当我们通过一个地名而联想起这个地方的风景、文化和人物时,这个地名就构成一个“能指”,因地名而被唤起的联想就成为“所指”。

北京卷

使用与满足、媒介素养

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于1969年根据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媒介具有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等四种效用。人们通过获取信息来进行娱乐、消解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压力,获得维持现实人际关系的谈资,或者通过媒介来把握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果考生了解信息具备的四种“使用与满足”效用,那这篇高考作文理论深度瞬间被拔高了有没有!

而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也在提示我们关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问题。媒介素养是指信息时代下不同群体和个人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等。如果你能在一则反转新闻、一篇信源不明的自媒体营销号文章前保持警惕,让新闻和真相“多飞一会儿”,那你一定初步具备了辨别信息真伪的媒介素养能力。

关于媒介素养,前几天的专题里也已经为你们做了笔记(骄傲了骄傲了哈)。(10个前沿专题笔记!来自今年60篇核心论文的精华~

天津卷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国际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在国际传播中传递中国声音、形塑中国面孔,是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命题。“国家形象”是博尔丁提出的概念,意指关于特定国家存在于受众意识层面的、具有共享性的事件和体验的综合。有学者据此提出了国家形象建构的4D模型,认为应该从功能、规范、美学和情感四个层面出发建构国家形象,促使目标国家手中感同身受地有效理解与体验相关信息,从而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在前几天的专题笔记中,我们做了【国家形象】专题,但国际传播在新传考研中绝对是个高频考点,我们单看20年的相关题目就有:

请简述国际传播理论向全球传播范式转移的现实维度和理论维度(20浙江大学)

论述在国际传播中新闻价值选择的理解(20南京林业大学)

国际传播的方法与原则(20西南政法大学)

请论述国际传播中如何化解冲突争端(20华侨大学)

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存在哪些问题?从文化和制度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20北京大学)

……

考察角度丰富,有理论结合现实,也有基础考点结合拔高理论,题目分值都不小且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诸位为它做一个专题哈,木铎已经给它提上日程,记得关注。先推荐几篇经典论文:《论国际传播的底气与自信》(程曼丽)/《新时代对外传播的基本趋势与特征》(程曼丽)/《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建设思考》(程曼丽)。

江苏卷

信息茧房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的概念,他认为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和信息量的剧增,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打造一份“我的日报”。信息茧房效应会使用户越来越失去对外界环境的全面感知,降低社会黏度。学习了新传知识的同学们,就可以从更加批判的角度审视智能互联网和算法推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对盲目乐观的技术乌托邦主义态度抱以警惕。

信息茧房在新传考研中实在是一个太太太基础的概念,多以“名词解释”形式出题,偶尔考简答题,简答题也多考新媒体时代下的/算法推荐中的信息茧房现象及影响,很基础的知识点了,现在应该都已经掌握了吧!!

(▲ 都上热搜了)

不过除了信息茧房,其他相关概念如回音室效应、网络巴尔干化、过滤气泡等也都得掌握哈。

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由美国作家利·巴里瑟提出,这一概念直指算法操控问题。他认为,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会受到检索历史、阅读行为和习惯等影响,这些都会受到算法的操控。由于“过滤气泡”过滤信息的依据是用户的个人喜好和阅读记录等,不符合用户喜好或与用户价值观相左的信息有可能被自动过滤,这会导致用户获取全面信息可能性的丧失,或者使用户与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失之交臂。

“回音室”效应 (Echo Chambers) :是当前网络群体行为的普遍现象, 也被认为是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关于“回音室”效应的概念, 桑斯坦明确界定为, 当网民预设了某种观点和话题在网络中进行互动, 网民倾向于选择让他们认同且愉悦的信息领域, 最终形成内部环境一致性的网络小群体, 经过同样信息的不断重复、强化, 从而使网络群体认知固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桑斯坦以此来隐喻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症候。

网络巴尔干化 (Cyberbalkanization):由美国学者埃尔斯泰恩与布林约夫森于1996年提出。网络巴尔干化出现的原因是,网络使信息激增,但人类吸收信息的能力没有增加,时间和认知能力有限的人们智能从海量信息中选择性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但人们依据个人偏好进行选择,形成同质化的小群体,阻碍不同领域的个体之间的交流。网络巴尔干化的后果之一就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系统相互封闭,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形成信息孤岛。

浙江卷

戈夫曼拟剧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拟剧理论,这是我们在解释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表演”行为时高频率使用的理论之一。戈夫曼认为,在我们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我们会在特定的环境、不同的舞台上,认识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虽然“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但戈夫曼也在拟剧理论中给出了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根据自己自己身处的舞台以及交往的对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关于拟剧理论,以往虽然考察不多,也值得21考生特别关注。从学界发表的相关论文可以窥探出学者们愈来愈倾向从拟剧论角度去分析新现象,如这两年讨论比较热的“Vlog”、“明星人设”、“网络直播”、“网红现象”等。

传播学:站在十字路口的学科

看到今年高考作文题里超高含量的传播学知识,有同学发出感叹:“不会是郭庆光老师去了出题组吧?”其实,传播学本身就是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学科,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多学科的属性也赋予了它对诸多社会现象的敏锐度和解释力有心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由施拉姆提出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学科叙事中,拉斯韦尔是政治学家,勒温、霍夫兰是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则是社会学家,没有一个人是“传播学者”。因此,从传播学术史的最初建构上来看,传播学的多学科属性也在一开始就已经奠定。

在智能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学已经完全走入我们的寻常生活。不理解传播学,很可能就无法理解当今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的机制。当通过算法推荐机制接收信息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当媒体在疫情期间担负起传递信息的重任,当“走出去”的需要和国际传播的议题相碰撞,传播学已经走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未来,传播学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纯粹技术论的多元视角,还能使我们更加辩证和批判地看待技术对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信息茧房是否存在?如何防止“技术利维坦”的出现?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兴技术进行国际传播、形塑中国形象?如何提升公众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加强不同年龄群体参与传播创造的能力?这些都是当前亟需解答的命题。

因此,如果你在高考作文题中发现了熟悉的传播学理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当下信息社会发展的另一种映射。

“学好传播学,走遍天下都不怕”!阿铎带着大家一起在学习传播学的路途上继续努力~

   期刊班已正式开课! 

 看看同学们的真实评价 

还有去年上岸学长学姐们的经验贴对期刊班的夸赞!

编辑 | 玉华学姐

策划 | 元元学姐

主编 | 元元学姐

总编 | 元元学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