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和孩子真正的开学第一课,这份攻略请收好!

 ivymng4licwd7l 2020-12-18
spotlight教育
孩子的改变源于父母的成长
我们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但许多家长都选择了当今最受欢迎的几种育儿方式。那么哪些育儿方式才是最常见的呢?这些育儿方式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继续读下去,你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育儿技巧,还可以学会用多种不同的哲学观点来评价现代的教育方式。

 看点   又是一年开学季。开学第一课成为话题。

古时候,第一课是童蒙教育的重中之重,那时人们看重的是“礼”。通常,第一道程序是“正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因此让学生学习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要上的第一课。此外还包括“拜师礼”、“净手礼”、“开笔礼”等等。一代有一代之教育,如今自然不会完全复制过去的教育模式。

自2008年起,教育部和央视合作推出了一档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于每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播出。今年9月1日晚播出的《开学第一课》遭遇大量差评,引发家长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屏吐槽。不管是节目前的冗长广告还是节目的内容设计都饱受诟病。

那么,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开学第一课呢?作为家长,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责任,又需要怎样的开学第一课?

孩子开学第一课

第一堂课:自重与尊重

中传学生动画《报》

“校园霸凌”是个新说法,然而其行为本身,却绝对不是什么新东西。换用旧说法、更明白的说法,“霸凌”就是“整人”,以大欺小、以多欺少的整人行为,发生在校园里,就是“霸凌”。

还原“霸凌”就是“整人”的本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个问题的根源。

小学生、中学生在学校里热衷于霸凌行为,觉得霸凌“好玩”,因为他们每天从电视上获得的讯息就是如此。

这样的节目,完全从整人者的视角出发,让观众认同于整人的感觉,没有一点对于被整者痛苦的同情。刻意制造出来的欢乐气氛,明明白白传达了一种价值:整人好好玩,想出办法来整人,很酷、很了不起。

看电视的小孩,不会了解节目中的表演性,不会了解整人与被整人之间的工作关系,被整的人基于表演需要必须忍受其过程,而且也从中获得了金钱或名声上的酬劳。

电影《蚯蚓》剧照

现实里不会有人自愿被整,于是想整人的,就必须找到那种无法拒绝的对象,来遂行其整人行为。结果是最残酷、最不文明的强凌弱、众暴寡,一种没有正义感,更没有同情心、同理心的校园环境。

这不是行为合不合法的问题,不只是法治教育的问题,这是更根本的文明态度问题。

日日在如此野蛮的环境中长大,不论作为整人者、被整者或旁观者,其内在性格都必然是扭曲的。

我们不能想象、不敢想象,这样的人长大后将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谁还愿意活在这个社会里,还能在这社会中感到安全,进而追求幸福呢?

第二堂课:享受知识,享受快乐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一位在社会上备受欢迎爱戴的老师,教会很多人接近欣赏古典音乐,可是他在大学里开的音乐史课程,学生却常常在课堂上睡得东倒西歪。他教学生比较不认真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

“因为在台湾学音乐的学生,通常都不喜欢音乐。”他给我的答案。

乍听下觉得多么荒谬惊人,学音乐的学生不喜欢音乐?但稍微细想,又觉得这说法非但不荒谬、不惊人,而且还精确点出了整个台湾教育最普遍的问题。

没几个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兴趣,相反地,学习对他们而言就是勉强的,所以他们动不动就睡着。

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更根本的知识与学习准备。

从来没有人教会他们如何享受知识的乐趣。没有人教会他们面对未知时的兴奋好奇心情。

从小学的任何东西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拿来换分数,换赞美,换前途、换赚钱职业的工具。这样的小孩,当然只会一堂睡过一堂,睡得浑浑噩噩,睡得无聊痛苦。

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生活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而是享受生活的教育、享受艺术的教育、享受文化的教育,拿掉享受,教育的效果就大大走样了啊!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我所相信的教育目的——教会小孩“别当混蛋”、“别当坏蛋”、“别当笨蛋”。

然而,什么叫“别当笨蛋”?真正的“笨蛋”是不懂得追求生命丰富性,也不懂得享受当下生命经验美好的人。

我们的教育,非但没有教会小孩如何领略、创造快乐的经验,甚至还敌视快乐、反对快乐,看到小孩快乐,我们的家长、老师就直觉地认为小孩没有在学习,没有在进步。

我们的教育当然更没有教小孩如何寻找、创造多元的快乐经验。为什么小孩看那么多电视,为什么那么多小孩一头埋进电动玩具里就出不来?因为他们从来不懂得其他的乐趣,从来没有人介绍他们享受其他快乐。

第三堂课:批判和反省

电影《历史系男生》剧照

一九九七年我到日本京都度假,惯例一定绕到京都大学附近逛逛。

然后进了京大校园,发现那一年刚好是京大创校百年。让我意识到“京大百年”的,不是什么庆典,不是什么华丽布置,也不是什么热闹的学生活动,而是一张近乎简陋的海报,上面写着:“京都大学与殖民政策——反省百年京大犯过的错误”。

那是京大法学院教师团体办的座谈。我直觉以为那一定是激进的团体,特立独行带着唱反调意味的活动。

然而,在校园里走了一圈,我越走越惊讶,甚至该说,越走越感动,因为法学院教师团体的活动竟然不是特例,放眼望去,和“京大百年”主题相关的讯息,一半以上都是批判性、反省性的议题。

京大用这种冷静、忧虑、近乎愤怒的方式来“庆祝”学校百年,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想什么?这所学校的领导在干什么?

那些天,我参加了几场“京大百年”的活动,我的日语程度、对京大的了解不足以让我听懂会场中所有的讨论,然而如此有限的理解,却已经够给我清楚的答案了。

京大的老师、学生,他们用批判学校、批判校史,而不是张扬学校成就,来表达对于学校的骄傲与敬意。

这些批判学校的老师、学生,其实都热爱京都大学。他们觉得凸显、保持京大荣光的方式,就是坚守批判立场。

京大百年,学校不可能没犯过错误,借此机会将批判眼光转回自身,才真正符合京大的传统,才真能确保京大和其他学校,尤其是和东京大学的不同。

家长开学第一课

 第一堂课: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 需要自由

我们常常帮孩子做出选择和回答,让孩子没有了思考和创新思维,也不会做太多的尝试,即使让他学到了知识,也无法举一反三。

第二堂课:罗森塔尔效应 :对孩子积极期望

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缺少积极的期望与支持,孩子会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蹶不振。而家人和培养就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

第三堂课:强化定律:好习惯要多次 重复强化

人的行为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会形成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孩子会享用一生,因此从细节开始引导孩子吧。

第四堂课:自然惩罚法则: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的过失,不可能有别人来承担,让孩子承受他的过失带来的结果,这就是自然惩罚。

第五堂课:木桶定律:让孩子全面发展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父母应对孩子的“偏科”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努力培养孩子成为复合型人才。

第六堂:真爱法则:教育的真谛是爱

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而是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让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教育的秘诀是用心的关怀、交流,而不是下结论,放任自流。

开学第一天,你想和孩子说些什么?欢迎和我们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